《阿房宫赋》合作探究案教学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7-05-09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会导致覆亡的道理; 3、感受并理解本文丰富瑰丽的想象、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4、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本文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方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本文文字艰深,则给理解带来难度。 教学方法: 学生务必加强诵读,加大教师指导、讲析的分量,以读读、讲讲、议议、背背的形式贯穿课堂始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是啊,“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前面我们学习了贾谊写的《过秦论》,他指出了秦的什么过失(即中心论点)呢?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提出了“施行仁政”的主张。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也写了一篇文章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文章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阿房宫赋》 二、阿房宫:“阿房”旧读“ēpáng”现读“ēfáng”。 根据历史记载,阿房宫东西宽三里,南北长五里,可容纳十五万人居住。而这只是阿房宫的主体建筑。以此为中心与咸阳相连接,周围三百里内星罗棋布修建了二百七十余座离宫别馆祠堂庙宇。各个建筑之间有宽阔平整的道路或阁道相连接,直通到终南山下。 修阿房宫的材料是从千里之外的蜀、荆运来的,参加修建的工役达七十万人之多。当时有运石工人编的歌:“千男呼哟万男喊,巨石大如山。渭水河啊甘泉口,石落水断流。” 返回 秦始皇在讨伐六国的过程中,掠来大量美女和珍宝古玩,咸阳城里的宫殿已显得拥挤,他便下令在咸阳附近修阿房宫。 把尽有的珍宝和宫女搬到阿房宫。 数十年后,楚霸王项羽入关推翻秦朝暴政,听说爱妾虞姬被擒,一时恼怒移恨于物,竟一把火烧掉阿房宫,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方圆百里尽成灰烬。如同美女般风华绝代的阿房宫就这样结束了它来去匆匆而又凝聚着无数血泪和情愁的生命。 三、现代幽默令人深思:火烧阿房宫 儿子:“爸爸,老师今天讲了火烧阿房宫。” 父亲:“谁烧的?” 儿子:“项羽。” 父亲:“抓起来了吗?” 督学巡校: ◆盛努之下,督学写了封呈文给教育局局长,禀明原委。不久,收到局长复函说:“烧掉就算了,再拔经费重建阿房宫。” ◆督学到校巡视,与学生交谈间随口问道:“你知道阿房宫是谁烧的吗?” ◆学生一脸惶恐,连声说:“不是我烧的,不是我烧的!” ◆督学啼笑皆非,向校长指责:“贵校的学生国文程度低落,居然说阿房宫不是他烧的。” ◆校长平静地说:“本校学生一向诚实,既然他说不是他烧的,就一定不是他烧的。” 四、杜牧,字_______,号_______,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________合称为“小李杜”,有文集《________》。(牧之、樊川、李商隐、樊川文集) 六、学习第一段 (1)重点实词 六王毕 毕:完了,结束。 北构而西折 构:动词,架木做屋,引申为建筑 不霁何虹 霁:雨后天晴 (2)特殊用法 直走咸阳—— 走:趋向 今多指行走 钩心斗角: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比喻各自用尽心机,互相排挤。 四海一 ——“一” 数词→动词 统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骊山”名词→状语 从骊山 “北”“西”名词→状语 向北 向西 蜀山兀-- 形容词用作动词,指高高的蜀山变秃了。 廊腰缦回 ——“腰”“缦” 名词→状语 像人的腰部一样,像缦带(绸子)一样 蜂房水涡—— 名词→状语 像蜂房 像水涡 未云何龙,不霁何虹 ——“云”“龙”“虹” 名词→动词 出现云彩 出现龙 出现虹 几千万落 落:座。今多指下降,衰败。 (4)第一段是怎样以既简练又夸张的笔法,对阿房宫进行总括性描写的? 明确:用“六王毕”等十二个字,勾勒出秦灭六国和阿房宫的建成,笔法简练,突兀有力。“覆压”两句,写出了阿房宫占地之广,建筑之高,是一种夸张的写法。“骊山”四句,写阿房宫依山傍水的走势,非常简练。 七、学习第二段 辇来于秦—— 辇:名词用作状语,用辇车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经营,动词用作名词,指收藏的珠宝,聚敛的金银。精英,形容词用作名词,精品。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是名词用着状语。铛、石、块、砾,是名词用着动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收藏,经营:动词用如名词,指收藏的珠宝,聚敛的金银。 这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格。这句话意思就是“燕、赵、齐、楚、韩、魏六国的统治者拥有的无数的金玉珍宝。 朝歌夜弦 ——“朝、夜”,名作状,在早上;在夜间。 “歌、弦”,名作动,唱歌;弹琴。互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第二段是怎样写阿房宫内的奢侈的? 第二段从两个方面来写阿房宫内的奢侈。一方面写宫人们的华贵生活,另一方面写对珍宝毫不吝惜。 一、二两段文字极力描写阿房宫的哪几个方面? 宫殿建筑的雄伟壮观;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 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 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 第二课时 八、学习第三段 1. 戍卒叫,函谷举——举:被攻占。 2.独夫--失尽人心的君主。 3.戍卒叫--“戍卒”,守卫边疆的士兵;“叫”,呐喊。 4.可怜焦土--“可怜”,可惜;“焦土”,名词活用作动词,变为焦土。 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是名词用作状语,铛、石、块、砾,是名词用作动词。 第三段中的大段排比是围绕哪两个对立方面展开的?表明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三段是围绕秦始皇和老百姓两个对立面展开的。表明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秦始皇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老百姓辛勤劳作,怒气填胸。 九、学习第四段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使动用法,使灭族。……者……也,表判断。非……也,表否定判断 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爱:爱护。 3.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传递。为:做。 4.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名词作动词,放火 5. 秦人不暇自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自哀”→“哀自”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7.“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 (1)“暇”的本义是“闲空”,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 (2)“哀”,哀叹。本义是“悲哀、悲伤”,引申为“怜悯、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哀叹”。 (3)四个“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人,①②④指秦以后的人,主要指唐代统治者,③指唐以后的人(统治者)。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自取灭亡。 研读第四段,要求:说说秦(包括六国在内)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作者写作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 其原因是“不爱其人”。 其目的是“鉴”,即:借古讽今,要唐帝国吸取秦亡的教训,向唐敬宗提出委婉的警告。 第四段:卒章显志。讽谏唐王朝勿蹈秦皇覆辙。 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不爱民),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哀之,鉴之) 最后一段的议论以秦为中心,上下延伸,总结历史教训。这一段的哪些话是作者向当朝统治者敲警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是作者向统治者敲警钟。 秦朝必亡:暴敛百姓挥金如土(因)一朝覆亡阿房焚毁(果) 后人当鉴:后人不鉴则复哀(明旨) 十、总结全文: 1、主题:借古讽今,通过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的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 2、写作特色: 1)想象、比喻与夸张相结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铺排与议论抒情相结合。 3)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十一、关于“赋” “赋”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裁。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赋体的演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多用铺陈夸张手法,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呈现散文化倾向,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从内容上看,赋要通过“体物”达到“写志”的目的,结尾的部分则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刘勰:“赋者,铺也。铺采螭(音chī,铺陈)文,体物写志也。”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通过描摹事物来达到抒写情志的目的。 教学后记: 刘艳霞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