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7-05-08 手机版 | ||||
教材定位及学情分析: 《兰亭集序》被选入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单元。该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并联系作者生平及社会背景去探究自然、思索人生的自觉意识,激发学生尊重敬畏自然,不断探索自然的奥妙和人生价值的兴趣。本班学生语文基础一般,阅读面较窄,但质疑意识强烈,挑战权威思想突出,这为课堂学生质疑讨论、合作探究提供了保障,也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理解并积累重点词句知识。 2、朗读文本,领悟文本语言的声韵美和意蕴美。 3、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形成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脉落,正确分析作者因事而发的感慨。 2、结合自己对自然、宇宙、生命的理解,比较古今杰出人物的生命价值观来客观、公允地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 教法设计:质疑讨论,拓展评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补充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语激趣,进入文本。 [幻灯片]出示《兰亭集序》书法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王羲之)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兰亭集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義之为《兰亭集》写的序文。此文被誉为“书中的极品,文中的上品。”可谓艺术奇葩,千古奇文。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从辩才和尚处获得王羲之的真迹后,爱不释手,命人摹拓数本分给太子诸王,并且在死前请求高宗李治把兰亭真迹随葬昭陵。写作本文时,王羲之33岁,距其后辞官归隐仅有3年,也是他决定归隐的重要的蕴酿阶段。其间如何反映作者复杂情绪,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文本,与作者进行一次心灵交流。 [幻灯片]出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二、诵读感知,理清思路。 1、诵读体悟。 师导:“三分诗,七分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可见诵读是学习文言最好的方法。下面,老师给大家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注意以下两个问题:①标注字音,划分节奏。②把握作者情感发展的脉落,从文中找出表达情感的词,填入题目的空格内并评价。 [幻灯片]:兰亭集会,赏景畅饮,信可( )矣;聚后思索,面对生死,岂不( )哉;联系古今,思接千载,亦可( )夫。 2、处理疑难字词。 ①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会( )稽 悟( )言 形骸( ) 世殊( ) ②、判断下列红色字含义的正误。 茂林修竹(长) 况修短随化(修身) 丝竹管弦之盛(繁多) 俯察品类之盛(繁盛) 所以游目骋怀(……的原因)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用来) ③、翻译下列句子。(供参考,具体随学生提问而定。)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活动安排:学生以组互问互答,解决不了的老师给以点拨,给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去分析。 三、美点赏读,涵咏领悟。 文学即人学。古今优秀散文往往都会逼真细腻地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兰亭集序》的每一句话无一不是作者情感表露和心理折射。下面,让我们看看文章一、二段。 1、阅读第一二段,品兰亭之乐。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四美具,二难并。”想想“四美”指什么? 明确: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2、填写训练,领悟情感。 引导:散文在于美读,读中理解,读中品味。因声求气,将作者的心理和情感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来。 活动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内容,仿照示例写一组句子。 例句:兰亭之乐,乐在景美,这里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尽量用文中原句回答) 参考示例:①、兰亭之乐,乐在人贤,这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兰亭之乐,乐在辰良,这里“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③、兰亭之乐,乐在赏心,这里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④、兰亭之乐,乐在事雅,“引以为流觞曲水,映带左右。”…… 小结:从上面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文人雅士们的潇洒风度和诗意人生,以至美好的聚会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写道:“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你认为作者的“乐”是否为“真乐”,你又如何看待他的“乐”? 活动安排:学生独立思考,同桌间交流,举手回答,师生共评。 参考提示:亲近自然,娱情山水(真乐);借酒取乐,游戏人生(暂时之乐);感官刺激,`瞬间闪现(简单肤浅之乐) 明确:作者以“极”“信”二字写尽了与友人们欢聚的兴致和情怀,但乐中有哀。王羲之是晋人所谓的“性情中人”,谢安曾对他说:“中年以来,多伤于哀乐。”王羲之回答:“年在桑榆,自然至此。”也许会乐极生悲,作者面对良辰美景,抒发“幽情”,以表达纵欢过后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自然掩盖不了生命短暂、光阴虚度所带来的烦恼。其实,这也是王羲之前后所有文人们共有的经历和感受。(举李白和苏轼等人例子) 4、赏析第三段,思兰亭之痛。 师导:自古人们就有“乐极生悲”的人生感慨,作者亦如此。那么,作者因何而痛? 活动设计:学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出有深刻感悟的句子,然后在组内交流,统一意见后在班内交流,师生评价。 幻灯片:以“我从——(运用原文句)中读出了——”的句式来回答。 参考提示:①光阴易逝,生命短暂。②快乐难久,人生无常。③美物易逝,情迁之痛。④造化难违,死生之痛。⑤死生亦大(事)。 他写此文仅仅为了表达内心之痛吗?让我们再读这一段文字,进一步体会作者深沉的悲痛。(学生阅读提供的资料自由发言) 4、赏析第四自然段,识兰亭之悲。 师导:既然“生命之感”如此沉重,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作者的“悲”情缘何而生的呢? 活动安排:指名朗读,学生勾画相关句子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幻灯片]:以“兰亭之悲,悲在——”发言。 参考提示:①悲在古人今人对生死看法非常一致。②悲在后人对生死看法与古人、今人致。③悲在古人把生死看成一样。④悲在人们的困惑,即那个时代对生命的漠视和人生的悲叹。 那么,王羲之的“悲”是悲痛还是悲观呢? 参考提示:是悲痛而非悲观。 [幻灯片]:展示时代背景:王羲之生活在一个清谈玄学,积极悟道的年代。魏晋时期政治极其严酷,社会急剧动荡。门阀制度使得当时许多著名文人、学士都死于残酷的权力斗争中,身处乱世,大家无所作为,也无法作为。“等生死,齐彭殇”这是庄子的思想。因而有人会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之外”,虚度光阴。对此,王羲之是不认同的,一个“虚诞”一个“妄作”足以证明。他劝告时人要珍惜时间,热爱生命,有所作为。 四、归纳课文,拓展延伸。 师导:作者在文中充分表现了兰亭聚会的感慨,也反映了他的生命观。那么,你怎样看待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作者作序的目的是什么? 活动安排:学生浏览课文,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组内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后在班上展示。 参考提示:文章虽是叙写兰亭聚会,实则是批判晋代名士们的虚无思想观念。东晋是名士风流时代,士大夫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寄情山水,笔傲山野,即信奉“一生死,齐彭殇”,而作者却显示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思想境界,勇敢地从消极颓废情绪中走出。如果和苏轼,李白等人相比,也可看出他们的共同特点,即其“儒佛道”统一的哲学信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有警示后人不要受当时士大夫消极人生影响,客观面对生死,把握生命,积极生活。 一个人的生命如草木万物随造化而定。我们面对生死很难做到如庄子般洒脱随性,但也没有必要为生死困扰,反而要更加“珍重生命”。 五、课文小结 [幻灯片]:品读文字,你会发现文章浸透着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和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著。一次普通的聚会,王羲之发出对生命的深层思考;一次灵魂的坚守、王羲之探索出实现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永恒方式;一次谆谆教诲,激励我们要强健体魄和精神,去战胜人生路上的困难。下面老师留给大家一段话:品兰亭之乐,追求雅趣人生;思兰亭之痛,珍惜有限生命;悟兰亭之悲,打造精彩人生。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与苏轼《前赤壁赋》对照,分析二人哲学观点的异同。 2、整理课堂未能解决的词句,写在笔记本上。 板书设计: 乐--[情、理]--痛 ∣ ∣ 悲 ︷ 热爱生命 积极生活 刘东伦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