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泊秦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17-04-04 手机版


1.易错字

笼(lǒng)  隔江(gé)

2.词语解释

笼:笼罩。

泊:停泊。

商女:歌女。

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杜樊川”。《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他的《清明》一诗十分有名。

 【文题解说】

 泊,停泊。秦淮,指秦淮河,秦淮河流经的南京夫子庙一带,在六朝时十分繁华。《泊秦淮》写客中偶感,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隐忧。

 【创作背景】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船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佣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泊秦淮》通过对乱世之中统治者的昏庸无道,歌女的不知亡国之恨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担忧以及无助之情。

泊 秦 淮

 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河时触景感怀之作,前两句写秦淮河夜景,后两句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通过对诗人经历的了解和背景的把握,学生可以就诗意自学,然后老师点拨,通解诗意然后背诵默写。

 学习杜牧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重点】

 背诵默写诗歌,积累古诗名句。

 【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

 导入⇒资料助读⇒通读古诗⇒悟情明理⇒名句品评

导入一:谈话型

 [设计意图] 通过谈话,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无题”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

导入二:主题型

 [设计意图] 通过叙述诗人的品质,激起学生的崇拜之情,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中国的诗文浩如烟海,能流传千古,靠的不是诗人的地位和名气,而是诗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争连连,但统治者目光短浅,不知道危险已经近在眼前,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诗人面对此种景象,写下了《泊秦淮》一诗,抒发内心的愤慨。

一、资料助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关于作者和作品的情况,然后,教师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加深印象。】

 1.关于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2.关于作品: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两句写秦淮夜景,后两句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吸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关于背景:南京是六朝古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秦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目睹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诗篇,用来抨击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二、初读古诗,通读诗句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朗读等内容,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阅读全文,为下面了解文意奠定基础。

 1.自由读古诗两到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师范读。

 3.生配乐练读。(古诗教学,重在意境。在学生练读的过程中,播放出悠扬的古筝曲,有利于学生迅速入情入境,真切地感悟古诗的意象和意境。)

 4.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三、整体把握,感知古诗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主旨,感悟诗歌的内容。

 ①再读诗歌,解决字词。

 泊:停泊。近:靠近。笼:笼罩。

 ②理解诗的意境

 烟笼寒水月笼沙:迷蒙的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江面,月光照映着水边的沙滩,夜泊秦淮近酒家,夜晚我停泊在秦淮河岸,正临近酒家所在的地方。(夜景)

 夜泊秦淮近酒家:交代时间、地点,“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不知道什么是亡国恨事。

 隔江犹唱后庭花:隔江还在把《后庭花》声声歌唱。

 ③赏析诗中出现的修辞手法。

 “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四、理解诗意,赏析诗歌

 [设计意图] 通过联系背景,使学生感悟讽喻的力量。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 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迷蒙的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江面,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明确〕 迷蒙的烟雾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滩。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近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明确〕 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两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

 〔明确〕 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的应该是那些豪门贵族。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

 〔明确〕 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的人。

 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 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泊秦淮》是杜牧游经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诗人泊舟于此,眼前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与忧愤。

 泊秦淮

 写景:忧愁伤感

 抒情:讽刺揭露

悲愤忧国

链接一:杜牧《泊秦淮》诗歌鉴赏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淡无味了。现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像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结构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清丽的情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赵其钧)

链接二:浅谈讽喻诗

 什么叫讽喻诗?讽喻诗是诗人采用诗歌的形式,对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社会不良的现象等进行嘲讽讥刺,以抒发其真知灼见的思想和寓庄于谐的艺术。讽喻诗以其主题鲜明,内涵深刻,言词有力,想象丰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政治性和战斗性,体现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心,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我国古代的统治阶级是专制社会,官员们特别是一把手,手里掌握着生杀大权。诗人要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寻求生存,就必须学会谨言慎行。他们遇事稍有不慎,轻则被逐流放,重则杀头灭族。可是,凡有正义感的诗人,面对官场腐败、民不聊生、社会没落、世态炎凉等丑恶现实,怎不鱼鲠在喉,不吐不快。诗人既要站出来鞭笞丑恶、针砭时弊,又要私底下明哲保身、避免文字狱。因此,写景状物的讽喻诗,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很自然地应运而生。

阅读《泊秦淮》,回答下列问题。

1.杜牧是    (朝代)代诗人,与    并称“小李杜”。 

2.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               。 

3.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请说出其中理由。

4.“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该如何理解?

5.“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6.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8.这首诗首句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展现了一幅    的画面。 

9.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与解析】

1.唐 李商隐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慨和忧虑。

4.迷蒙的月色和烟雾笼罩着寒水和白沙。

5.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6.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7.D

8.凄冷、迷蒙

9.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李杰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