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己亥杂诗》导学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17-04-01 手机版


1.易错字

璱人(sè) 定庵(ān)

2.词语释义

己亥:己亥年,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

吟鞭:诗人的马鞭。

天涯:指离别京都的距离,亦可翻译成天边,形容很远的地方。

落红:落花。

化作春泥:变成春天的泥土。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道光九年(1829)进士。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在诗、文、词方面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文题解说】

 《己亥杂诗》:“己亥”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中己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这年四月,诗人因不满朝政,辞官回杭州故乡,九月又北上接家眷,历时八九个月。在此期间,写成了诗歌315首,结成集子,总称《己亥杂诗》。

 【创作背景】

 《己亥杂诗》:《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315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己亥杂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心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惧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都要为国家效力的奉献精神。

己亥杂诗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的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背诵全诗。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全诗的意境。

 2.对古诗词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重点】

 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诗。

 【难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导入⇒资料助读⇒朗读诗歌⇒自主学习⇒品读名句

导入一:背景型

 [设计意图] 通过背景的引入,让学生认知诗作产生的时代,由此引出课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315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出示课题、作者)

导入二:情境型

 [设计意图] 通过设置情境,揭题激趣。

 (可由解释诗题中的“己亥”导入)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组诗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19年,农历己亥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第五首。(板书诗题、作者)

一、资料助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关于作者和作品的情况,然后,教师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加深印象。】

 1.关于作者:龚自珍(1792-1841),号定庵,清代人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在诗、文、词方面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2.关于作品:《己亥杂诗》的作者借自然的循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富有哲理的两句话,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无数后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3.关于背景:《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首。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朗读等内容,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阅读全文,为下面的了解文意奠定基础。

 1.录音范读。

 2.学生自读。

 3.教师泛读。

 4.划分节奏。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三、自主学习,赏析内容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自由探讨,学会理解诗歌的内容。

 1.小组讨论诗歌各句中字词主要意思。

 2.汇报交流:

 a.浩荡,广大无边。离,离开京城、朝廷。白日,太阳。

 b.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c.落红:落花。

 3.总结全诗:满怀离愁面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义,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四、译文欣赏,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 通过译文的理解,引导学生掌握古诗文的学法,感受独特情感,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1.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2.你觉得哪种感情更占上风?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明确〕 第一、第二句:通过写景表现诗人辞官南归的愁苦心情,通过动作描写表现离去时的决绝。第三、第四句:抒情。以“落红”自比,表明自己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前两句:辞官离京(抒情、叙事);后两句:以落红自喻,阐明心志。感情:离别忧伤——回归喜悦——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品读感悟 赏析名句

 [设计意图] 通过默写,巩固背诵,使学生找到学习古诗的最终目标。

 第一、第二句写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故里,心情十分苦闷。用“浩荡”来形容愁之深、之久。用夕阳西斜来烘托离愁,更为愁绪抹上了一层浓重的色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情怀。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天涯,从此和朝廷天各一方,决然离开京城,湮没于滚滚红尘之中。

 第三、第四句运用比喻,把“落红”比喻为“辞官后的自己”,“花”比为“国家和朝廷”,言外之意,虽然辞官,但在国家需要时,也愿意效力,抒发自己愿为朝廷效力的决心。

 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限愁思,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理想至死不渝的执着态度。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着的忠诚。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1.背诵全诗。

 2.随堂小练习:①本诗中哪两句表达了作者报效国家的愿望?

 ②本诗中哪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京城的眷恋和深切的离别情绪?

 己亥杂诗

 夕阳西下→吟鞭东指→落花自比

 浩荡离愁→轻松愉快→有所作为

龚自珍“狂”得妙趣横生

 《清史稿·龚巩祚传》对龚自珍的评价只是一语带过:“巩祚(龚自珍又名巩祚)才气横越,其举动不依恒格,时近俶诡……其文字骜桀,出入诸子百家,自成学派。所至必惊众,名声藉藉,顾仕宦不达。”这段话总的意思是:龚自珍的才名妨碍了他的仕途。清朝到了嘉庆、道光两朝,已开始加快脚步走下坡路,朝野官绅柔媚取容,明哲保身。似龚自珍、魏源、汤鹏那样的不羁之士,对世故圆滑深恶痛绝,因此矫枉过正,言行怪诞,必然令人侧目。

 在科举考试中,大才子落魄落榜者多,顺风顺水者少,在以诗赋取士的唐朝,杜甫尚且屡试不第,久困场屋。龚自珍才华横溢,但他并不擅长撰写那种“万喙相因”(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口一声)的八股文,若要找寻出路,谋求政治前途,又不得不“疲精神耗目力于无用之学”。龚自珍总共参加了四次乡试,才中举人;参加了五次会试,直到三十八岁那年,才勉强考取殿试三甲第十九名,“赐同进士出身”。据《龚定庵逸事》记载:龚自珍会试时,墨卷落在王植的考房,王植认为这名考生立论诡异,于是边读边笑,忍不住笑出声来,温平叔侍郎从邻近的考房寻声而至,检看这份考卷后,他用断定无疑的语气说:“这是浙江卷,考生一定是龚定庵。他生性喜欢骂人,如果你不举荐他,他会骂得极其难听,天下人将归过于你。依我看,还是将他圈中为妙。”王植心想,龚自珍名噪天下,被他指名谩骂可不是好受的,除了生前遭人戳背脊骨,说不定还会遗臭万年,反正取舍予夺之权操持在我手中,这回就成全这位狂生算了。放榜揭晓之日,有人问龚自珍他的房师是谁。龚自珍笑道:“真正稀奇,竟是无名小卒王植。”王植听说后,懊恼万分,他一个劲地埋怨温平叔:“我听从你的建议举荐了他,他也考中了进士,我却仍旧免不了挨骂,我做到这样仁至义尽,他到底还要如何?”

 清代的殿试以书法为重,龚自珍的翰墨马马虎虎,单为这一条,他就跻入不了鼎甲、二甲之列,点不了翰林。龚自珍的官运可谓平淡无奇,四十六岁在礼部主事(从六品)任上封了顶,再也没有任何升迁的迹象。

 龚自珍恃才傲物,自我感觉一贯良好,但他对已经成名的前辈还算尊重。他在写给秦敦夫的信中说:“士大夫多瞻仰前辈一日,则胸中长一分丘壑;长一分丘壑,去一分鄙陋。”二十六岁时,他把讽世骂人的文章结集为《伫泣亭文》,恭恭敬敬送给当时的著名学者王芑孙过目,说是请教,实则是等着对方极口赞誉。可是事与愿违,王芑孙的批评虽然委婉,却并不客气:“……至于集中伤时之语,骂坐之言,涉目皆是,此大不可也。”他还对症下药:“不宜立异自高。凡立异未能有异,自高未有能高于人者。甚至上关朝廷,下及冠盖,口不择言,动与时忤,足下将持是安归乎?足下病一世人乐为乡愿,夫乡愿不可为,怪魁亦不可为也。乡愿犹足以自存,怪魁将何所自处?……窃谓士亦修身慎言,远罪寡过而已,文之佳恶,何关得失,无足深论,此即足下自治性情之说也。惟愿足下循循为庸言之谨,抑其志于东方尚同之学,则养身养德养福之源,皆在乎此。虽马或蹄啮而千里,士或跅驰而济用,然今足下有父兄在职,家门鼎盛,任重道远,岂宜以跅驰自命者乎?况读书力行,原不在乎高谈。海内高谈之士,如仲瞿、子居,皆颠沛以死。朴素卑近,未至如仲瞿、子居之惊世骇俗,已不为一世所取,坐老荒江老屋中。足下不可不鉴戒,而又纵心以驾于仲瞿、子居之上乎?”

 世事多半难如愿,龚自珍满以为王芑孙是一位当代嵇康,会对他惺惺相惜,却没想到冷水浇背,只收获满纸规劝。他年少气盛,如何听得进逆耳诤言?一怒之下,把文集撕成碎片。及至而立之年,龚自珍阅世渐深,《咏史》诗中便有了“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的痛切之语,早年棱角已被磨平了许多。

 龚自珍俯视一世,很少有人能入他的法眼。据况周颐《餐樱庑随笔》记载,龚自珍曾嘲笑自己的叔父龚守正文理不通,甚至嘲笑自己的父亲龚丽正也只不过半通而已,可见他是多么自负,多么胆大,完全不讲情面。

 有一回,龚自珍拜访身为礼部尚书的叔父龚守正,刚落座,叔侄尚未寒暄数语,守门人就进来通报说,有位年轻门生到府中求见。来人新近点了翰林,正春风得意着呢。龚自珍识趣,只好捺下话头,暂避耳房,外间的交谈倒也听得一清二楚。龚尚书问门生最近都忙些什么,门生回答道,也没啥要紧的事情好忙,平日只是临摹字帖,在书法上用点工夫。尚书夸道:“这就对啦,朝考无论大小,首要的是字体端庄,墨迹浓厚,点画工稳。若是书法一流,博得功名直如探囊取物!”那位门生正唯唯诺诺恭聆教诲,龚自珍却忍不住在隔壁鼓掌哂笑道:“翰林学问,不过如此!”话音一落,那位门生颇感窘迫,慌忙告辞,尚书则勃然大怒,将龚自珍狠狠地训斥了一番,叔侄间竟为此闹翻了脸。狐狸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酸,也很可能认为它格外甜。龚自珍未入翰林院,受到的刺激还真不小,后来,他干脆让女儿、媳妇、小妾、宠婢日日临池,而且专练馆阁体。平常,若有人说到翰林学士如何了不起,他就会嗤之以鼻地挖苦道:“如今的翰林,还值得一提吗?我家的女流之辈,没有一人不可入翰林院,不凭别的,单凭她们那手馆阁体的毛笔字,就绝对够格!”瞧,他这半是讽刺半是牢骚的话说得有多滑稽。你认为这是狂吧,他也真是狂得妙趣横生。

 龚自珍撰写过一副对联:“智周万物而无所思,言满天下而未尝议。”这种证悟法华三昧的话,他只是说说而已,又如何能收敛狂性,归于禅悦?龚自珍只好认命,做个诗酒风流的名士感觉也不坏,至少比那些削尖脑袋苦苦钻营的硕鼠们活得更潇洒,也更快意。

读《己亥杂诗》,回答问题。

1.本诗中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富有哲理的句子是: 。 

2.“浩荡离愁白日斜”句中的“离愁”应怎样理解?

3.本诗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不得已辞官还乡时的无限愁思,而最后两句却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积极思考,这里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4.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诗人常托物言志。如龚自珍以“落红”自比,表达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写出两句具有这一特点的诗句。

6.下面是对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的理解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前两句诗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诗以“落红”为喻,隐含着诗人对渺茫前途的幽怨。

C.这首诗将政治抱负与个人志向融为一体,通过抒情、叙事、议论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为振兴国家而奉献自己毕生精力乃至生命的豪情。

【答案与解析】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这里的“离愁”不是离家怀念亲人的凄苦之情,而是离别京城,离别自己的事业,离别自己赖以报国的岗位的那种悲苦心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

3.寄托了诗人为培育人才以维护自己崇高理想而献身的情怀。

4.落花不是无情的,化作春泥也要守护着新花。这是飞花的独白,也是诗人内心的写照。运用比喻,表明诗人的心志,虽然辞了官,仍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惜献身化为春泥贡献全部的力量。

5.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6.B

一、〔参考答案〕 提示: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寂。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二、〔参考答案〕 《望岳》结尾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登飞来峰》结尾两句点睛之笔,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三、〔参考答案〕 1.原意:会当:应当。凌:登上。两句写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周围的其他山峰便都在脚下了。衍生义:一个人要高瞻远瞩,看问题才会深远。

 2.原意: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衍生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3.原意: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衍生义:遇到了困难,突然眼前一亮,想到了解决问题或困难的方法,喜出望外。

 4.原意: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衍生义: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李杰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