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1课《台阶》导学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17-03-31 手机版


1.易错字

凹凼(dàng)  涎水(xián)  揩汗(kāi)  筹划(chóu)  黏性(nián)  撬开(qiào)

尴尬(ɡān)  过瘾(yǐn)  憋住(biē)  头颅(lú)  门槛(kǎn)

2.多音字







3.形近字

4.词语释义

若有所失:好像失掉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

低眉顺眼:低着头,用顺从的眼光望。形容对人害怕或驯服的样子。

筹划:筹措,谋划;出主意,想办法。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李森祥,1956生,浙江衢州人。当代作家,浙江省作协专业作家。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86年在《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2000年来发表小说颇多,主要有《十八里营房》《金奎银奎》《小学老师》《塌鼻大娘》等。

 【文题解说】

 “台阶”是故事的线索,作者围绕着“台阶”命题立意,简洁而含蓄,“台阶”富有象征意义,象征了父亲的不懈追求,也象征了中国农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求发展与崛起的精神。另外“台阶”也蕴含着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农民意识——台阶高,地位就高,台阶低,地位就低。

 【创作背景】

 本文于1988年发表于《上海文学》,当时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变化,但是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这篇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的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这篇小说以父亲的儿子为故事的叙述者,通过记叙父亲终年辛苦,积铢累寸,终于造起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实现了一辈子的心愿的故事,赞美了父亲吃苦耐劳、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表达了亿万农民渴望提高生产力,结束农村经济极端落后的状况的心声,回荡着时代的主旋律。

 文章以台阶为线索,叙写了父亲为造九级台阶的房子,吃苦耐劳,一点一滴地积累着,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表现了父亲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也象征着中国农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求发展与崛起的一种精神。《台阶》这一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双重感情色彩,这种双重感情色彩需要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联系自己的体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本课为1课时。

 1.理解、积累“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等词语。

 2.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3.复述课文,进一步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1.通过梳理故事情节和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学习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1.感受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重点】

 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难点】

 理解父亲的形象和作者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导入⇒初读感知⇒理解人物⇒合作探究⇒拓展迁移

导入:情境型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与学生互动交流,易于引起学习兴趣。

 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我们曾透过饱含作者对父亲困顿前行中的背影,体会到父亲对儿女那深沉而厚实的爱。今天学习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体会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去感受父亲那深沉的精神世界。

一、初读感知

 [设计意图] 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解背景,感知内容,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一)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课件展示检测问题,组内互阅,反馈矫正。】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凹凼(  )  尴尬(  )(  )

挪(  )  晌午(  )

门槛(  )

〔答案〕 dànɡ ɡān  ɡà nuó shǎng kǎn

2.选出每组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1)A.肩膀 B.摩破 C.宽敞 D.涎水  (  )

(2)A.缘故 B.泥浆 C.疲卷 D.瞬间  (  )

(3)A.糟糕 B.仿佛 C.叮嘱 D.烦燥  (  )

(4)A.倔强 B.露珠 C.醒悟 D.跨骨  (  )

〔答案〕 (1)B (2)C (3)D (4)D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尴尬:                                  

(2)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微不足道:                                  

(3)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大庭广众:                                  

〔答案〕 (1)神色、态度不自然。(2)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3)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二)了解作者的基本信息。

 【课件展示】

 李森祥,1956生,浙江衢州人。当代作家,浙江省作协专业作家。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86年在《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主要作品有《十八里营房》《金奎银奎》《小学老师》《塌鼻大娘》等。

(三)交代写作背景

 本文于1988年发表于《上海文学》,当时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变化,但是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这篇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的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四)初读感知:请大家快速阅读全文,阅读时,一要标好段落序号,二要用简洁的话概括全文大意。

 先由学生概括。教师视情况点拨概括方法:人物+事情。

二、理解人物

 [设计意图] 梳理情节,分析人物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主题思想的基础。

 1.本文以“台阶”为线索,围绕这条线索,作者回忆了哪些事?“我”家现在的台阶怎样?所用材料当时是怎样获得的?

 〔明确〕 

 2.从这些事中可知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明确〕 父亲是一个有志气的人,父亲是一个要强的人,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人,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父亲是一个朴实的人,父亲是一个坚韧不拔的人,还是一个谦卑的人。

三、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 在理解细节的基础上,把握和理解文章的主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

(一)细节探究。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明确〕 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为什么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明确〕 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明确〕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看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低。写父亲在台阶上的坐姿,又说明台阶低。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4.“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5.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你是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明确〕 启示略。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二)主旨探究。

 1.“台阶”有什么深刻内涵?

 〔明确〕 台阶不仅仅是小说的线索,更是作者内心的呼唤,希望所有像父亲一样的农民由贫穷走向富裕,由自卑走向自尊,由被漠视走向被尊重。

 2.从文章来看,还有哪些深刻的意义?

 〔明确〕 小说还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

(三)质疑探究。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

 1.第五自然段中详写父亲洗脚,是要表现什么?

 〔明确〕 表现父亲生活的贫困和艰辛,说明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

 2.如何理解文章倒数第三段的内容?

 〔明确〕 神态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父亲已老了,同时表达了“我”对父亲劳碌终生而感到悲伤,进一步为全文笼罩上一层凄凉、忧伤之情。

四、拓展迁移

 [设计意图] 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对本文主旨和手法的理解,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比较《背影》和《台阶》在立意和选材上的异同之处。

 生1:相同点——都是表现父亲的文章,都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以小见大。

 生2:《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突出了父亲的背影,突出了父爱,给人深刻的印象,让人强烈地感受父爱。《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建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练笔:

 以“我与父亲”为题,写一篇短文。

父亲 改变农村面貌

一、《台阶》教学反思

 上完《台阶》一课后,我有一种满意的成功感,因为我上此课,既教了学生阅读方法,又指导了学生写作技巧。今后的记叙文阅读教学,我将以此为范例,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我认为记叙类文章的阅读教学,我们教师在讲授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而要力求以课文为本,在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学会阅读方法,学习一定的写作技巧,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回想自己写作中的不足,进而提高写作能力。在上《台阶》一课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阅读与写作的指导。

  1.文眼很关键。阅读时,我们要找文眼,它是文章的窗户,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那么写作时我们一样要设置文眼。我让学生找到《台阶》一文的文眼——“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并围绕它展开分析。正是因为这一观念,才有了父亲奋斗一辈子去盖有高台阶的新屋。抓住了这一句,就抓住了全文的要害所在。在讲此问题时,我提醒学生在写作时也要有意识地设置文眼,那样,既有利于自己围绕中心写作,也有利于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

  2.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学生作文不会选材,或长篇大论却离题万里,这也是写作中的常见病。这是因为学生还没弄清楚材料与中心的关系。《台阶》一文就是很好的详略得当地安排材料的典例。阅读时有学生发现并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我适时指导学生: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同时我提醒学生想想自己以前的作文是否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没有考虑所选材料能否为文章中心服务,并要求学生以后写作注意这一点。

  3.结构上要前后照应。文章若注意了前后照应,能给读者以紧凑感,如是前后对比,则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在《台阶》的教学之中,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很多教师在学生思考后只是照本宣科地给出答案: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时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形成对比。(2)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差。(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低。写父亲在台阶上的坐姿,又说明台阶低。而我,在此基础之上,重点强调了(1)、(3)两点,造新屋时闪了父亲腰的石板是父亲当年从山上背下来的;当年小孩子能连跳三级的低台阶,现在的高台阶却让父亲挑水闪了腰。这前后一照应,父亲为造有高台阶的新屋而衰老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同时我提醒学生以后在写作中也可以尝试着应用前后照应的写法。

  4.细节描写能成功刻画人物心理。学生写作中往往不会运用细节描写,而好的细节描写常常为文章增色不少。《台阶》一文就有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我让学生细细品味:“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因此,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高兴起来也与众不同,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高台阶的新屋建成了,父亲明明应该高兴才对,可是却表现得极不自然。由此细节刻画了父亲一辈子处于地位低下,突然地位变高了而感觉不对劲的谦卑形象,同时写出了台阶低的阴影一时难以消除的心理。品味之后,我让学生当堂写一段细节,有几个同学写得相当精彩。

  总之,我感觉本课上得相当成功。今后在记叙类文章的阅读教学中,我将努力把阅读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让我们的语文课本,真正成为“本”,在此“本”之上,让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是阅读写作能力枝繁叶茂。

(湖北省黄梅县蔡山镇一中 梅红兵)

二、《台阶》诗歌改写

 台 阶

 胡钰晗

  小时候,台阶是三块不太光滑的青石板,

  父亲坐在上面,

  我摔到下面。

  后来啊,台阶是被鄙视的地位,

  父亲在山里,

  我在家里。

  长大后,台阶是父亲努力的结晶,

  父亲坐在上面,

  村里人走在下面。

  而现在,台阶是父亲跨不过去的坎,

  我长大了,

  父亲老了。

一、积累与运用

1.下面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凹凼(dàng)  门槛(kǎn)

涎水(yán)  摔跤(jiāo)

B.泥浆(jiāng)  着落(zhuó)

淌汗(tǎng)  烟瘾(yǐn)

C.旺盛(shèng)  黏性(nián)

尴尬(gān)  胯骨(kuà)

D.醒悟(xǐng)  晌午(shǎng)

憋住(biē)  扁担(dan)

2.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你们家的台阶高,我们高攀不上。(夸张)

B.柳树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拟人)

C.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拟人)

D.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比喻)

3.选出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

A.本文的语言十分口语化,读来就好像在听作者娓娓为我们讲述一个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平常如邻家一般的故事。

B.文中的“父亲”一年都在辛勤劳作,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纯朴、厚道、待人宽厚、能吃苦耐劳的人。

C.父亲一生劳作的目的是为了抬高自家的台阶,表现了父亲好强、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

D.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4.说说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2)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5.请根据画线句仿写。

(1)亲情是如此神奇,它能驱散生命中的阴霾;亲情是如此美丽,它能像花儿一样在心中盛开;         ,         。 

(2)我眷恋生命,是生命对我的诱惑;我遥望美丽,是美丽瞬间的沉默;          ,           。 

二、课外类文阅读

流泪的蓑衣

余君才

  那件蓑衣,被我的父亲挂在老屋的土墙上。

  土墙上有一截嵌入泥里的木头,有些腐朽了,蓑衣就被挂在了土墙的木头上。蓑衣轻轻靠在土墙上,当夜晚的风穿过窗户,吹进老屋,蓑衣也就开始飘荡。而很长的时间里,在土墙的角落,蓑衣始终显得有些无趣和落寞。

  已经很久了,蓑衣一直挂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与时光的碎片。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被无情地挂在了土墙上。于是,蓑衣开始在一个下雨的夜里流泪了,它开始回忆起自己辉煌而又辛苦的一生。

  它想,那应该是在很久远年代的一个雨天,有一个放牧的男子,荷蓑荷笠地走进了江南的细雨,或许是要去见一个向往已久的女子。而在唐朝风雨里,有一个诗人吟唱着这样的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蓑衣想到自己的前生,心里一阵喜悦。但它更愿意回忆的是和我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的日子。

  那时候,父亲在农村。在阳春三月的细雨里,父亲牵着牛,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行走在田埂上。或者,父亲在冬水田里,赶着牛犁田。或者,在稻田里插秧,蓑衣紧紧地贴着父亲的脊背。蓑衣被冷漠了一个冬天,终于感受到了来自我父亲的温暖。于是感动的泪水顺着蓑衣流了下来,滴落在冬水田里。

  多少个这样的雨天,蓑衣紧贴着我父亲的脊背,行走在田间地头。可以说,在农村,看见了蓑衣,就好像看见了辛苦劳作的父亲。蓑衣被雨水冲刷,棕榈的颜色渐渐地褪却,它是农忙时劳动的功臣。农忙之后,蓑衣,又被父亲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

  蓑衣想着这些昔日的事情,想着那些苦涩的日子,躲在老屋的角落哭了。顺着土墙,有蓑衣哭泣的泪痕。但是,它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父亲把它永远地挂在了乡下老屋的土墙上。

  生活在乡下的父亲,终于被说服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父亲是在一个雨天离开乡村的,离开的时候,蓑衣高兴极了,以为父亲会和往日一样披上它,穿梭在细雨之中。但它失望了,它一直躲在那个角落,默默地等待我的父亲。

  一转眼,父亲到城里已经生活了六年。那年回到乡下修缮老屋,才又看到父亲的蓑衣,像一件精致的蝴蝶标本,挂在土墙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这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在田间地头里辛勤劳作的日子。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赶着牛从乡村的土路上回家的日子。让我想起,饭熟之后,在山坡上呼喊父亲,寻找那披着蓑衣的身影的日子。

  但是,那件蓑衣,已经被父亲永远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但我相信,在每一个雨天,父亲都会想起那挂在土墙上默默流泪的蓑衣。

(选自2012年第3期《散文选刊》)

6.品味第三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结合下文,看看蓑衣的“辉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7.蓑衣的泪水里蕴含着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简要分析。

8.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

(1)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第三自然段中“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父亲是否无情地忘记了蓑衣?

9.文章以“流泪的蓑衣”为题有什么好处?(可从构思、表达效果等方面赏析)

【答案与解析】

1.A(yán——xián。)

2.A(这里是借代。)

3.C

4. (1)动作描写,表现父亲由于喜悦而手足无措的样子。 (2)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表现父亲因年老而挑水时有些吃力,可是自己却不愿承认自己的衰老。说明父亲的倔强、要强。

5.(1)亲情是如此博大 它能像蓝天一样任鸟儿自由飞翔 (2)我渴望成功 是成功强烈的召唤

6.①从久远的古代就备受重视;②是农忙时劳动的功臣,经常感受着父亲的温暖。

7.①自古至今备受重视的喜悦自豪;②与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③感受父亲温暖的感动;④被闲置的无趣和寂寞;⑤被遗忘的失望与伤心。

8.(1)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善解人意、感情深沉的人。(说明:从父亲听从劝说去陌生的城里生活看出他善解人意;从父亲生活艰辛但从不抱怨,怀念故土但不表露看出他感情深沉) (2)没有忘记,因为:父亲多年在农村劳作,与蓑衣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文末,了解父亲的“我”断定父亲不会忘记;修缮房屋预示着父亲将来还要回老家,那时自然会看、会想、会披蓑衣的。

9.①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②蓑衣竟会流泪,题目新颖,富有悬念,能激发阅读兴趣;③起到了贯串全文的线索作用。 李杰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