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古诗五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飞来峰、题破山寺后禅院、望岳、观沧海》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7-03-19 手机版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课文

2.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体会诗中景物描写带给人的审美感受。

教学设想

古诗节奏明快,很适合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各种朗读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把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诗意的品味融合在朗读过程中。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导入

介绍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学生们据此谈对学生唐诗的体会。

(二)、自主学习

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1、介绍作者,列举关于李白的唐诗。

2、题解;闻    ,左迁    ,龙标  ,题意   。

3、写作背景:本诗是李白写给好友王昌龄的。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傲岸的性格与李白相似,当被贬为龙标尉时,李白在扬州,听到这一不幸的消息,便借题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4、本诗有  句,每句  字,       为  。

(三)、课堂展示

朗诵诗句——体会诗的韵律美。

朗读方法:诗歌讲求节奏、押韵、平仄,具有语言凝练,含蓄的特点。朗读时注意,语速、语调、节奏,做到抑扬顿挫。

1、学生自读

要求:(1)划分朗读节奏   ;(2)指出韵脚“   ”。(3)注意正确书写:子guī   啼   五xī  夜láng   。

2、学生试读,教师范读,师生点评。

3、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4、再读课文,理解诗意。(借助工具书)

<据表达方式概括>

第一句:杨花( ),啼(  )译:  ,  。第二句:闻道( ),龙标( )译:  。  。第三句:寄( ),与( )译:  ,  。第四句:随( ),直( )译:  。

(四)、合作探究

赏析诗文——体味诗的情感美。

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本诗开头写了哪两种事物?

2、联系写作背景,诗人在开头为何选取“杨花”、“子规”来写?分析其作用。

3、你从哪些词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偏远?

4、“闻道”“直”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哪个字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

6、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 质疑

1、为何诗人能把愁心寄给明月?如何理解“明月”这一意象?这样写有何作用?简要分析。

2、每首诗中都有诗人自己的形象,从本诗中你可以看出一个怎样的李白?展开想象,仿照划线句子再写一句。

读完本诗,我仿佛看到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天边的那一轮明月,他的心中牵挂着远方的朋友。

(六)、总结反馈

1、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  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     与  之情。

2、写作特点:

(1)想象奇特,气概非凡。

(2)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当堂成诵。

二、《登飞来峰》

(一)、学习铺垫

1.讲述麦当劳连锁店的故事

2明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视野开阔,方能看得高远。眼光放长远,才能有大收益!

站得高看得远!

理解“高瞻远瞩”的意义。

3思考:如何才能高瞻远瞩呢?(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才能开阔视野,高瞻远瞩。)

过渡句:希望这节课的学习能帮助你们拓宽思路,开阔视野,未来能做一个高瞻远瞩的人。

(二)、学习“夸张”的修辞手法

1.诗句横向类比,知晓“危楼高百尺、直下三千尺、深千尺、三千丈”都是夸张的说法,意在突显事物的特点。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a.指名读

b.找找看这四行诗句有什么共同点?

(三)、学习《登飞来峰》

A.读诗,细品“夸张”修辞手法

过渡语:古人就是这么善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来突显事物的特点(出示古诗《登飞来峰》)。

这首诗中哪个词也是夸张的说法呢?

请同学来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个词是夸张的说法?

“千寻塔”是夸张的说法。

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王安石于公元1050年登上此山,写了这首诗。】

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写飞来峰上古塔之高,让我们用一个同样夸张的成语来形容这古塔之高。

【联想形容高的词语:高耸入云】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诗中有个词写出了这座“千寻塔”是在整个飞来峰的什么位置?(“最高层”)

齐读整首诗。

B.悟理

【过渡句:王安石不仅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主张文道合一。他创作的很多诗歌,长于说理。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

自读古诗。想想诗意。

【译文参考】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诗人站上了飞来峰的制高点,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诗人要借这首诗向读者说什么理呢?

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表达登高望远的感受:站得高看得远。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高瞻远瞩”。( 比喻目光远大。)

诗人借着登高望远,告诉读者站得高看得远的朴素道理!你想看得远一点吗?那就再登高一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这种意境!

带着这种感觉齐读《登飞来峰》!

站得高,看得远。用一个成语形容就是:高瞻远瞩。

选一个关联词“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把“浮云、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连成表达因果关系的话。

C.朗读全诗

【过渡句:杜甫有句话说得多好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王安石自幼酷爱学习,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妙笔生花!他的诗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但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知道典故的意思吗?比如这首诗,他就引用了两次典故。一次是“鸡鸣”(出示典故出处);一处是“浮云”。】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D、 了解“浮云”的典故,感悟诗的境界

1.出示两句诗句:

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郁闷(十分沉痛)。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问: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三首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古诗都用了“浮云”这个词。“浮云”有何特殊喻意呢?

2.讲述“浮云”的典故

3.理解“典故”的词义,了解“引用典故”的写作技巧

【典故】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师导:实际上诗人写诗和我们现在写文章是一样的,是想通过字里行间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愿望。我们要想读懂诗人的心声,那就必须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

4.讲故事:陆贾的故事、李白的故事、王安石的故事

5.理解“浮云”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的情怀

师导:了解了王安石的故事,知道了“浮云”的典故,你认为王安石眼中的“浮云”还指什么?

(四)、小练笔

现在你就是王安石,拿起笔,写下你最想对“浮云”说的话,写下你的心声,哪怕只言片语也好!

(五)、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一个改革家高瞻远瞩的气魄!读出你的理解!

(六)、拓展延伸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把经典熟读成诵,成为我们的文化积淀,成为我们可以引用的典故!

不畏浮云遮望眼

——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3月27日)

典出: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释义:高瞻远瞩的人,不怕被浮云遮蔽住眼睛。

人之相交,不在一时一地。国之相交,尤其要登高望远。50年来,中法历代领导人以登高望远的战略眼光,“不畏浮云遮望眼”,坚持不懈进行着超越集团对抗、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探索和实践。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提到,高瞻远瞩,是中法关系发展的根本保证。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展战略对话的西方大国。中法两国开展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战略合作。事实上,任何两国之间的交往,均应站在战略高度,而不要被眼前的一己私利蒙蔽双眼。

(七)、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三、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板书、齐读题目)。题:意思是写。是谁写呢?(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常建)通过预习,大家对作者有哪些了解呢?(唐代诗人)

(二)作者简介:常建(出示图片):唐代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做官的道路不顺利),他的诗歌往往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善于用光和影构成幽静的境界(就像我们这首诗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样)。由于诗人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寺,以排解心中忧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所作的。

破山寺是一个环境优美寂静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和诗人常建一起去破山寺游览一下,感受破山寺优美寂静的环境。

(三)新授

朗读古诗,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请同学注意老师句子的停顿并且学习不会的手语)

2、划分句子停顿(题目、首联教师划分;颔联教师带学生一起划分;颈联、尾联学生试着划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3、根据句子停顿请学生领读古诗。

学生自读古诗,想一想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引导:首先,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谁啊?(作者)作者去做什么了?(去游览破山寺了),在破山寺中有没有见到一些景物呢?(有,见到了高林、曲径、禅房等),看到了一些景物,有没有听到一些声音呢?(有,听到了钟磬音),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听到这些声音,心情是什么样的呢?(愉快)。总结一下,就是作者到破山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

4、过渡: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首古诗,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了,请大家说一说这些加点词语的意思。

5、解释词语意思,检查预习。(主要由学生回答)   

(1)古寺:破山寺。

(2)初日:早上的太阳。   

(3)曲径:弯曲的小路。   

(4)幽处:幽静的地方。   

(5)禅房:僧人的房舍。   

(6)悦:形容词用作动词,使……高兴 。    

(7)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8)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9)万籁:各种声音。

(10)寂:寂静    

(11)但余:只留下。   

(12)钟磬:(出示图片)一种器具。  

6、请同学根据词语意思齐读古诗。

7、请同学根据词语解释翻译句子并写在白板上(分组翻译,第一列同学:首联;第二列同学:颔联;第三列同学:颈联;第四列同学:尾联。)。

8、全体师生以某份翻译为例,一起分析。

9、出示参考翻译。

首联:清晨,我走进破山寺,早上的太阳照耀着高高的树林。

颔联: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人的房舍在花木的深处。

颈联:山光使野鸟性情愉快,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

尾联:各种声音在这里都寂静了,只留下钟磬的声音。

师生齐读古诗翻译。

过渡:作者去游览,什么时候去的呢?

诗歌赏析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哪个词点明了出游的时间,哪个词点明了出游的地点?(出示入古寺图片)

预设学生回答:清晨点明了出游的时间,古寺点明了出游的地点。(板书:清晨、古寺)

过渡:清晨作者进入古寺,远远地望去,作者看到了什么呢?

破山寺远远望去是什么样的呢?(出示高林图片,可引导学生观察图片)

预设学生回答:初日照高林。

(出示古寺、高林图片)作者一大早来到古寺,这时,有没有很多人呢?(没有)没有人也就是说没有喧闹。突出了破山寺什么样的环境呢?(静)(板书:静)

齐读首联,体会破山寺(清)静的环境。

过渡:作者感受到这样(清)静的环境,不禁向前走去,作者走的路是什么样的呢?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1、作者走的路是什么样的呢?(出示曲径通幽的图片)

预设学生回答:曲径。(请学生齐读这句话)(板书:曲、幽)

曲径通幽处。这一句话里,有一个成语:曲径通幽。意思是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

过渡:作者走在弯曲的小路上,要去什么地方呢?

3、作者的目的地是哪里?(出示禅房花木深的图片)

预设学生回答:禅房。

4、禅房在什么地方呢?(引导学生观察图片)

预设学生回答:花木深。(板书:深)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颔联,想一想,颔联体现了怎样的环境,用诗中的字来回答。

教师引导: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这个幽静的地方就是禅房,所以,颔联体现的环境特点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说……大家看到这样的景色心情怎么样呢?

预设学生回答:幽。(板书:幽)

6、学生自由朗读颔联,体会幽静的环境。

过渡:(出示高林、曲径、禅房花木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你看到这样的环境心情怎么样呢?(快乐、舒服)同样的作者也觉得很快乐,很舒服。我们一起读读颈联,找一找体现作者心情的两个关键字。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找一找体现作者心情的两个关键字。

预设学生回答:悦、空。

教师总结:山光使鸟的性情愉快,为什么呢?(因为景色优美)这样的景色使鸟都觉得愉快了,那么人呢?(更愉快),作者写鸟的愉快是为了体现自己心情的愉快;“明净的潭影”这样的景色美不美呢?(美)看到这样的景色作者心中的俗念消除,没有了俗念就没有了负担,心里觉得很轻松,就像刚刚同学们说的心里舒服。所以,同学们刚刚找到的两个字非常正确。(板书:悦、空)

那么,作者看到的这样优美的景色就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雅(美丽)。作者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心里觉得快乐,觉得舒服,那么,作者对这种环境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呢?

预设学生回答:喜欢。

教师总结:所以这一段描写了(幽)雅的环境,以及作者对这种环境的喜爱。(板书:雅、喜爱)

2、根据板书,试背颈联,体会作者的心情。

过渡:作者沉浸在这样的环境中时,有没有听到什么声音呢?

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作者听到了什么声音呢?

预设学生回答:钟磬音。

齐读尾联。

3、有一个成语出自此句。

万籁俱寂: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教师引导:周围很安静,只听到了钟磬的声音,就像我们平时说的,屋里很安静,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到,突出了屋内环境的静。同样的,尾联也是突出了破山寺环境的静,用诗中的一个字回答,是什么呢?

预设学生回答:寂。

5、总结:所以,尾联描写了破山寺寂(静)的环境。(板书:寂)

(四)、小结(根据板书)

1、这首诗描写了一种幽雅寂静的环境。

古诗      关键词       环境               作者

首联   清晨   古寺      静

颔联   曲  幽   深      幽   

颈联   悦       空      雅   幽雅寂静     喜爱

尾联   寂     音      寂                

2、通过对幽雅寂静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通过对破山寺幽雅寂静环境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这种环境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野的情怀。

齐读感受幽雅寂静的环境,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野的情怀。

4、根据板书,试背诗歌。

第三课时

学习《望岳》《观沧海》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

《望岳》的作者是 唐  代诗人 杜甫      ,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  诗圣  ”之称。他的诗被誉为“  史诗  ”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 “三吏”“三别”, 这是一首咏东岳泰山的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了解“五岳”: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县。 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 东西南北中  泰华衡恒嵩)

三、朗读诗歌

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1)学生自己默读诗歌,教师则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了”、“眦”等。

(2)学生划分诗歌停顿的节奏,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总结、评价,最后,再集体朗读诗歌。

(3)教师指导学生明确诗歌的体裁:五言古诗,教师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本诗的诵读节奏。  

五言古诗特点:        

相对格律诗而言不讲究平仄    押韵宽松

可随意转韵       句数不限     分五言 七言 乐府

四、感知探究

1、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句理解,小组内同学间互相交流,掌握诗句的含义。)

完成后,教师再点名检查、集体点拨自学情况。学生集体复述句义,再读诗歌。

(翻译: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成一明一暗两部分。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看见欲归巢的飞鸟。一定要登上山顶,这里放眼望去,才会感到所有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

2、细读诗歌,哪些诗句是写景?前六句诗句具体描写了泰山景色的什么特点?

3、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虚有实。那么每句分别是从“望”的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明确: 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师点拨:

“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写初见泰山时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前句;后句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造化万物的大自然,使你汇聚了天地间的神奇秀丽之景。)“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南水北为阳,水南山北为阴   山南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北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巍峨高大。  

“荡胸”两句。 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看见欲归巢的飞鸟。表现泰山极高极幽深。)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最高顶。(应当要登上泰山最高峰,举目四望,众山都会显得矮小。)

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登顶远望是诗人的愿望。)    

五、背景介绍

天宝三年,25岁的杜甫科举不第。当时,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yăn)州任司马,杜甫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在这首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失败后消极、颓废的情绪吗?如果没有,从哪里看出来的?  

品情感,赏名句

忆方法:(让学生回忆之前学习过的五首诗的名句赏析,可以从哪几个角度赏析?)

明确:  1、分析内容 2、抒发情感 3、蕴含哲理 4、运用修辞 5、炼字角度)

学运用:

1、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温馨提示:赏析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1、分析内容 

(2、抒发情感 

(3、蕴含哲理 

(4、运用修辞 

(5、炼字角度

1)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举目四望所有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表达了作者希望登上山顶,俯视群山的意愿。

2)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3)抒写了攀登顶峰的凌云壮志。

4)说明只要攀登到绝顶,才能俯视一切,高瞻远瞩。

5)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自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钟”字采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写的有情,好像造物者集中灵秀之气在此山,突现泰山的神奇秀美。 “割”字是说高山把天色分为截然相反的一明一暗,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

小结中心

全诗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高 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也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壮志凌云。

(引子:学习这首诗,显示出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以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八、拓展延伸

回忆,还有哪些名句也是登高远望并富含哲理的呢?试积累。

明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巩固练习

1、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                                    

2、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3、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                                                                                       

4、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明全诗主旨并    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5、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附: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写景:巍峨高大  神奇秀丽

抒情:凌云壮志  远大抱负 

学习《观沧海》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都看过《三国演义》,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会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今天,我们就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二,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1、作者及作品: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曹操好作乐府歌辞,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代表作品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三、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碣石 (      )          澹澹(      )    竦峙(              )  丰茂 (       )

3学生自由朗读,熟悉诗歌内容。

4、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四、合作探究,感知理解

1、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临             澹澹        行         其  萧瑟         若            何         洪波 

2、研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

③  这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④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讨论明确:

①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作者看:水  山岛   树木      百草         洪波

听:萧瑟秋风       想;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宏伟志向  

③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惊人的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五、品读赏析:

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

学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提问: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六、小结:

这首乐府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七、作业

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课外收集学习曹操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

教学反思: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