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 教学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7-03-10 手机版


1.易错字

邓稼先(jià) 元勋(xūn) 无垠(yín) 选聘(pìn) 至死不懈(xiè) 筹划(chóu) 宰割(zǎi) 彷徨(páng) 仰慕(yǎng) 鲜为人知(xiǎn) 难堪(kān) 鞠躬尽瘁(cuì) 风悲日曛(xūn) 兽铤亡群(tǐng)

2.多音字







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词语 词义 不同点 巧辨

妇孺皆知 妇女、小孩全都知道。形容知道的范围较广。 侧重于“妇孺”,妇女和小孩。 知道的范围较广,用“妇孺皆知”;

事实道理较普遍,用“众所周知”。

众所周知 大家普遍知道。 适用于明显的事实或道理,也适用于人。

5.词语释义

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锋芒毕露:形容人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妇孺皆知: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怀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20世纪物理学大师,对物理学的贡献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文题解说】

 以人名为题目,郑重简洁,既表明是一篇人物传记,又点明文章记叙、颂扬的人物。

 【创作背景】

 1993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七周年,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作者和邓稼先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此文珍贵之处是杨先生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所知甚深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既高且深,又亲切可读。

 本文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描写、评价,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邓稼先》是一篇传记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语言平实、感情丰富。这篇课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了解这些资料,有助于把握课文内容。建议结合“积累拓展”五,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对文本背景有所了解。本文语言平实,人物关系单纯,时间推移、地点转换都非常清晰,适合作速读训练。速读后再结合默读和朗读,以进一步把握课文。

 本课为2课时。

 1.识记并积累“可歌可泣、鞠躬尽瘁、鲜为人知、马革裹尸”等词语。

 2.通过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4.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1.归纳概括法、讨论交流法、问答法。

 2.通过反复朗读,逐步理解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和裁剪材料的写法。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揣摩语言特点,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4.体会并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难点】

 学习本文材料的选择和剪裁。

第课时

 1.识记并积累“可歌可泣、鞠躬尽瘁、鲜为人知、马革裹尸”等词语。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4.体会并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难点】

 体会并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导入⇒自主学习⇒人物探究⇒质疑探究

导入一:点题型

 [设计意图] 直接点明要讲授的内容和主要人物,让学生在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基础上走进文本,做到心中有数。

 民族的进步、历史的发展需要伟大的人物,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位为我们的民族做出过伟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的突出事迹,一起来感受和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导入二:回顾型

 [设计意图] 通过回忆上世纪出现的著名的人物,既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又增强了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走进文本,学生会更有兴趣阅读课文。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生回顾这些人物及其事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更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导入三:关联型

 [设计意图] 由一段相关的视频引出讲授的课题,然后再激情导入,激发学生认识人物和阅读课文的兴趣。

 教师先播放1999年9月中央为“两弹一星”有关人员授勋的报道,然后介绍一些与之有关的具体事件。这些事件可以是邓稼先,也可以是其他从事过核武器研制工作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的事迹。他们忘我的奉献、不慕荣利的高尚品德和个性魅力会激起我们的阅读兴趣,使我们愿意了解这些英雄人物。下面就让我们详读《邓稼先》一文。

一、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 通过明确自主学习的任务,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文本,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课堂、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任务一: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自己不会的字词,给“读读写写”栏目的字词注音,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邓稼先(  ) 元勋(  ) 无垠(  ) 选聘(  ) 至死不懈(  ) 筹划(  ) 宰割(  ) 彷徨(  ) 仰慕(  ) 鲜为人知(  ) 开拓(  ) 难堪(  ) 鞠躬尽瘁(  ) 风悲日曛(  ) 兽铤亡群(  )

 〔答案〕 jià xūn yín pìn xiè chóu zǎi páng yǎng xiǎn tuò kān cuì xūn tǐng

 2.解释下列词语。

 (1)宰割:

 (2)彷徨:

 (3)可歌可泣:

 (4)鲜为人知:

 (5)当之无愧:

 (6)锋芒毕露:

 (7)家喻户晓:

 (8)妇孺皆知:

 (9)马革裹尸:

 (10)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答案〕 (1)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2)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3)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4)很少有人知道。 (5)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6)形容人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7)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8)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9)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10)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

 任务二: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文体特点。

 【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组内交流,自主了解相关内容。】

 1.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背景介绍: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教授无限悲痛,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的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下这篇文章。

 4.文体介绍: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中的几件典型事情。

 任务三:自主阅读,认真思考。

 【快速阅读课文,自主解决如下问题,独立思考与组内互助相结合。】

 1.文章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

 3.文章既然是写邓稼先,为什么还要写奥本海默?

 4.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用“我们看到了一个     的邓稼先”的句式说话。 

 〔明确〕 

 1.本文采取横式结构方式,共分6部分,试着概括每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

 第四部分:写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举例具体叙述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巨大贡献,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着与勇敢精神。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体评价邓稼先。

 2.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祖国、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通过对比,表现了邓稼先那种中国学者特有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心胸宽阔的气质,正因为有如此好的品质,才得以团结众多的科学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4.示例:

 一个鲜为人知的邓稼先,

 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

 一个才智超群、意志坚强的邓稼先,

 一个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邓稼先,

 一个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

二、人物探究

 [设计意图] 此环节对应本堂课的目标4,仍然通过让学生主动阅读发现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了解文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主动思考的能力。

 1.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组内讨论交流完成。】

 示例: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胜利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勇敢、公正无私。

 ⑥一封短短的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朴实。

 ⑦1982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2.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找出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行动描写:以第三部分为例进行分析。

 语言描写:第五部分,“我不能走”,短短一句话,突出了邓稼先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

 侧面描写:第五部分,“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意在说明邓稼先是五四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向上、求实、勤奋、创新。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杨振宁对挚友的敬爱之情,读来耐人寻味。

 3.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词语。【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第一部分最后一段;第二部分最后两段;第三部分第九、第十段。

 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部分。

三、质疑探究

 [设计意图] 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发问,敢于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围绕自读课文时的疑惑,在班内提出疑问,然后教师组织全体学生集中释疑。】

 问题预设:

 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的;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对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对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明确〕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对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饱含着对老朋友的不尽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他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为了使站起来的中华民族更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十世纪的中国造就了一大批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邓稼先只是其中之一。请同学们选取其中一位,搜集整理他们的小故事,感受他们的伟大精神。

第2课时

 1.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3.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重点】

 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难点】

 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前情回顾⇒发现之旅⇒精读探究⇒写作手法探究⇒精段研读

一、前情回顾

 [设计意图] 通过全景展示上堂课所学内容,然后再设置疑问,引出本堂课要探究的内容,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篇回忆性人物传记,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邓稼先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的爱国情怀。

二、发现之旅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采用“发现式”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文章的“美”之所在,并主动发表见解或观点,以提高其鉴赏语言及发现文章美的能力。

 1.快速阅读课文,标示出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

 示例:

 (1)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词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时中国遭受列强的凌辱、压迫而不思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让我们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2)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跳读课文,用波浪线标示出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闪亮登场发言。

 示例:

 (1)我发现“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位于第一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引领下文。

 (2)我发现“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示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3)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4)我发现“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生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着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三、精读探究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问题的引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使学生在不断的梳理中探究内容与中心的关系。

 【指导学生细致研读课文,或研读课文的某一部分,回答下面问题。】

 1.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达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明确〕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便于朗读,使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运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2.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段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哪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小组合作讨论2~3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评议、肯定: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的“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的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3.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明确〕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谊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的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出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写作手法探究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梳理、探究、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以培养其归纳概括的能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可以从语言、结构、修辞、内容等角度进行总结归纳。

 教师总结:

 1.缜密的思维,清晰的条理。

 六个部分,各有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每个部分,作者都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了相应的表达方式,该记叙时言简意赅,该抒情时直抒胸臆,该议论时态度明确,并力求做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2.手法多样,中心突出。

 注意运用对比、烘托、想象等写作手法,更好地突出人物,表现中心。作者以奥本海默来对比,更突出了邓稼先的人格魅力;以古代的诗文和“五四”时代的歌曲来烘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和他所做贡献的伟大;以想象来描写邓稼先工作时的情景,抒发自己对他无尽的思念之情。

 3.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4.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敬仰。

五、精段研读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语段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第五部分,思考如下问题:

 1.本部分主要写什么?

 〔明确〕 第五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具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2.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明确〕 表现荒凉凄惨的氛围,说明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恶劣。

 3.文章写1982年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 表现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4.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置于近一百年来的历史背景之中。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时会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理想。

 提示: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没有强大的国防实力做基础,没有国家的强盛做后盾,哪有小家的和平与安宁,哪有个人的幸福与温馨。让我们胸怀祖国与人民,时刻以祖国的强盛为念,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舍小家顾大家,树立崇高的理想,为祖国的繁荣与富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吧!

链接一:

 杨振宁的贡献

 徐胜蓝、孟东明

 杨振宁教授在中国几乎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1966年至今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1986年起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他与李政道教授在1957年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1980年又获Rumford奖,继而于1986年获自由奖和国家科学技术奖章,1993年获美利坚哲学学会颁发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1994年秋又获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

 创立于1743年的美利坚哲学学会,是一个声誉卓著的国际学术组织,其目前的700名成员中,仅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100名。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代表该学会的最高荣誉。这个学会的执行官说,授予杨振宁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是因为“杨振宁教授是自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他和李政道的合作及与密耳斯的合作取得的成就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事件”,是“对物理学影响深远和奠基性的贡献”。

 美国费城的富兰克林学院是美国最具权威的学术研究机构之一。这个学院颁给杨振宁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是美国奖金额最高的科学奖(25万美元)。杨振宁教授是获此项殊荣的第一位物理学家。该学院的正式文告说,给杨振宁颁发此项奖金,是为了奖励他在规范场(即杨振宁于1954年与密耳斯合作创立的“杨—密耳斯规范场理论”)方面和其他方面的杰出贡献。文告称赞杨振宁的研究工作“对20世纪下半叶基础科学研究的广大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给人类对宇宙基本作用力和自然规律提供了理解”,“‘杨—密耳斯规范场理论’已经排列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之行列,并必将对未来几代有类似的影响”。

 为表彰杨振宁教授在理论物理研究中的杰出贡献,中国有关方面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提出申请,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75年11月26日发现的、国际正式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已获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正式批准。这是一项崇高的荣誉,“杨振宁星”将在浩瀚的宇宙中永远闪烁。

 令我们崇敬不已的是,这位科学大师,时刻关注并鼎力支持着中国的经济建设事业。他的功绩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嘉奖,1996年1月,杨振宁被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首次授予国家级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同时得该项奖的还有英国的已故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美国数学家陈省身、物理学家李政道,德国的知识产权专家豪伊塞尔和日本的水稻专家原正市等六人。此项奖旨在奖励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国际友人。

 (选自《杨振宁传·五版前言》,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链接二:

 邓稼先与杨振宁半个世纪的友情

 杨振宁与邓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邓父邓以蛰和杨父杨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杨振宁与邓稼先两人的友情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从美国归来的杨振宁要见邓稼先

 1971年夏天,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首次回国访问。自从1945年公费留学美国,杨振宁离开祖国已26年。

 刚下飞机,稍事休息,外事接待人员便礼貌地请杨振宁开列了他要见的朋友名单。在北京,他要见的第一个人便是邓稼先!

 当时的政治运动搞得黑白颠倒,人心惶惶。即使像邓稼先这样执行秘密和重大使命的科学家,也没能幸免。曾经作为保护对象的研制核武器的功臣——邓稼先和尖端机密研究院的一些高级专家和科研人员,包括后来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的几位,被集中到西北某地办“学习班”。这个时候,杨振宁要见邓稼先,有几人知道他在哪里呢?

 周总理亲自出面:“找!”通过多个途径,终于找到了正在“学习”的邓稼先,并向他下达指令:迅速回北京见客!这个指令,无疑是救邓稼先于千钧一发之时。杨振宁没有想到,此时他的出现,无形中保护了邓稼先,也就等于帮助了祖国的“两弹”事业!

 邓稼先和杨振宁终于相见了。这是邓稼先自1950年在美国与杨振宁分别后,他们第一次相见。

 友谊从儿时开始

 1924年6月,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白麟坂村,父亲邓以蛰曾留学日本、美国,归国后先后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聘为哲学系教授。杨振宁祖籍安徽肥西县,其父杨武之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也在清华大学任教。邓以蛰和杨武之是同乡、同事,又有着相同的经历,因此交情甚笃。父辈间的友谊延续到了孩子们身上。

 1925年,邓以蛰将妻子儿女接到北京定居,邓稼先后来就读于崇德中学。杨振宁大他两岁,也在崇德中学读书,他们成了最要好的朋友。杨振宁常以大哥哥的身份关照邓稼先。受杨振宁的影响,邓稼先在数学、物理等课程中的才华逐渐显露出来,尤其对数学着了迷。课余时间,两人总是形影不离,一个是公认的“机灵鬼”,一个则以待人忠厚而赢得了“邓老憨”的绰号。两个人不仅爱在一起看书、讨论问题,也是球场上的好搭档。除了共同爱好花样滑冰外,邓稼先还喜欢放风筝、抖空竹,而杨振宁酷爱艺术,尤其酷爱音乐。这两位情投意合的校友,自少年时代便树立起了远大理想。

 1940年初夏,因日本人占领了北京,邓稼先便与大姐一起,从天津绕道上海、香港,到达昆明。之后,大姐将邓稼先送到了四川江津投奔四叔。第二年7月,邓稼先考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杨振宁此时已是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又可以经常见面、切磋学业、交流心得、畅谈知心话了。

 那时,“跑警报”成了西南联大师生的主要生活内容。杨振宁总是拉上邓稼先结伴躲进防空洞或是田埂下。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不久,杨振宁考入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1946年初秋,22岁的邓稼先大学毕业后被北京大学物理系聘为助教。

 1947年,邓稼先考取了留美研究生。成行之前,他征求在美就读的杨振宁的意见,到哪所大学就读较为合适。杨振宁回信,建议他到普渡大学去,因为普渡大学收费低廉而理工科水平很高,离芝加哥很近。杨振宁帮助邓稼先申请到了该校博士研究生的入学许可。1948年10月,邓稼先与杨振宁的弟弟杨振平结伴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邓稼先顺利地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读物理系。

 邓稼先当初为什么选择了核物理呢?1990年,杨振宁曾告诉邓稼先夫人许鹿希:1948年那个时候,核物理已是比较大的一支了,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核物理的人非常多,很热门。邓稼先在普渡大学物理系,他的导师荷兰人德尔·哈尔是搞核物理研究的,所以邓稼先很自然地做了核物理方面的研究。

 1950年8月,邓稼先获得了博士学位,那一年,他只有26岁,被人们称为“娃娃博士”。同年8月29日,邓稼先与100多名学者一起,历尽艰辛,启程奔向新中国的怀抱。从那以后,邓稼先和杨振宁便天各一方。虽然阔别22年,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却一直珍藏在各自的心里,他们盼着能早日相见。

 病重时,杨振宁两次探望

 1979年一次核试验时,飞机投掷的核弹没有爆炸,没有蘑菇云。为了找到真正原因,必须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区域,很快找到了核弹头。他用手捧起,看了一下,走了出来。最后查明那次失败是降落伞没有打开的问题。

 就是那一次,强烈的射线严重地损害了邓稼先的身体。1985年7月,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

 邓稼先身患重病住院治疗后,杨振宁曾在1986年5月、6月两次去医院探望。邓稼先见到老朋友很高兴,连病痛都忘了。两人有说有笑,谈了许多话,后来又在病房的走廊上合影。那张照片上,邓稼先的右嘴角下有一块血迹。他那时已病入膏肓,口、鼻不断出血。但是,他的笑容却是那样真诚、幸福。回到美国后,杨振宁想办法搞到当时尚未上市的治癌新药,请韩叙大使通过信使迅速送往北京。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这颗科学巨星陨落了。得到噩耗,杨振宁即刻从国外发来唁电:“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

 1987年10月23日,杨振宁到北京为邓稼先扫墓。扫墓仪式结束后,许鹿希捧着一个蓝色盒子,双手交给杨振宁。盒面上的文字是“振宁,致礼存念”,落款是“稼先嘱咐,鹿希赠”。杨振宁的目光在“稼先嘱咐”4个字上停留了许久。他看着许鹿希将盒盖打开,里面整齐地放着他们家乡——安徽出产的石制笔筒、笔架、墨盒、笔盂、镇尺和长方石印。这是邓稼先最后的嘱托,留送杨振宁这套坚固而又光洁如墨玉的家乡文房四宝,表示两人长达半个世纪的忠诚纯洁的友谊永世长存。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链接三:

 《邓稼先》教学反思

 福建省南平市第五中学 吴云

 《邓稼先》一文的作者也是科学家,与邓稼先有着五十年的友情。他写邓稼先大气磅礴,始终以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史为背景,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来写,显示出作者博大深远的视野,并且最大限度地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的形象。邓稼先为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因此,精心设计导语就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两弹”元勋的距离。

 整个教学过程呈三个板块,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认知规律,更符合新课改的理念。该课的教学流程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来设计,并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可操作性较强,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诵读课文,品味语言,从中感悟,受到熏陶,进而上升为对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鲜明地突出了注重知识、注重过程,同时还十分注重方法的特点,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提升人文精神,这正是当前语文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做法。

一、〔参考答案〕 1.如:“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分析:“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分析: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2.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二、〔参考答案〕 烘托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辛,寄托了对邓稼先的怀念。结尾引用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了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之大。

三、〔参考答案〕 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他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这样的人生道路,是他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因此,如果再次选择人生,他还会这么走。

四、〔参考答案〕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给读者的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五、〔参考答案〕 略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鲜为人知(xiān) 开拓者(tuò) 元勋(xūn)

B.鞠躬尽瘁(cuì)  难堪(kān)  选聘(pìn)

C.热泪盈眶(kuàng)  说服(shuì)  无垠(yín)

D.彷徨(huáng)  挚友(chì)  殷红(yān)

2.下面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租借  宰割  悲惨  鲜为人知

B.奠基  拔尖  难堪  妇儒皆知

C.忠厚  选聘  震荡  真诚坦白

D.摄制  彷徨  挚友  层出不穷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仰慕:敬仰思慕。)

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元勋:最高领导人。)

D.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彷徨:徘徊;犹豫不决。)

4.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

(1)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    的科学家——邓稼先。 

(2)那是中华民族    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3)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    的。 

(4)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    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5)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    的人物。 

A.鲜为人知 任人宰割 当之无愧 可歌可泣 家喻户晓

B.当之无愧 任人宰割 家喻户晓 鲜为人知 可歌可泣

C.鲜为人知 任人宰割 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 可歌可泣

D.可歌可泣 家喻户晓 任人宰割 鲜为人知 当之无愧

5.下列语段中横线处所填的标点,恰当的一项  (  )

 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   一时热泪满眶   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   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   是为了民族而自豪   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      我始终想不清楚。 

A., , 。 : ? ? ——

B.。 , 。 : , ? ——

C.。 , , 。 ; 。 ——

D.。 , 。 : ? 。 ——

二、课内语段阅读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五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玻恩的研究生。玻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玻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6.文中举了“文革”时期,邓稼先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表现了他出色的口才。请你站在邓稼先的角度,结合当时的情况,说一句劝说的话。

7.作者为什么要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8.根据本部分内容,概述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最本质的区别。

9.作者说“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作者这样的看法是否有道理,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三、课外类文阅读

莫言的清醒  陈鲁民

 ①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之前,在对莫言获奖传言飞扬的时候,莫言一直低调回应。获奖以后,他接受采访时说:“说不激动那是在装蒜,心里还是高兴的,但也就是高兴。”“很快就会过去,自己不要当作怎么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头脑清楚,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热爱这块土地,感谢父老乡亲。”

 ②莫言在获得茅盾文学奖后就曾说过,希望“10分钟就忘掉获奖这件事”。因为他深知,“得奖之后就会有各种好评和赞誉,要是没有定力,就容易头脑发昏,就容易犯错误,所以我就想快点忘记这件事,让自己轻装上阵。”“忘掉所有的奖项是所有作家最高的选择。”这不是他故作姿态的矫情,而恰恰是一种理智与清醒。

 ③说到这里,我想到居里夫人,她获得过包括两度诺贝尔奖的许多荣誉,但她都看得很淡,是不是“10分钟就忘掉”不敢说,但有一个故事说明了她对待荣誉的态度。朋友来做客,发现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玩一枚奖章,忙问:“夫人,你应该知道能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协会颁发的金质奖章是多么高的荣誉,怎么能把它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说:“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④的确,获奖是令人高兴的事,你有理由“漫卷诗书喜欲狂”“一日看遍长安花”,但切勿沉溺其中,乐不思蜀。过分陶醉,会侵蚀你的斗志,涣散你的精神,模糊你的视线,阻挡你前进的步伐,你的人生高度可能就此无法超越。

 ⑤牛顿的功绩无与伦比,但遗憾的是,晚年,他也被荣誉迷住了双眼,沉醉于鲜花掌声美酒佳肴中,终止了科学探索的历程。60岁后,他开始频繁出入各种宴会,接受各种称号,佩戴各种勋章,担任各种职务,从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到制币局局长,还忙于与科学界的其他头面人物争权夺利。结果,在他人生的最后24年里,他几乎毫无建树。

 ⑥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过不少获奖的科学家、演员,获得过金牌的运动员,因为沾沾自喜,居功自傲,忙于应酬,结果落后于飞速发展的时代,或被淘汰出局,或被边缘化,黯然失色,很快就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了天际转瞬即逝的流星。

 ⑦泰戈尔说:“鸟的翅膀绑上黄金,它还能高飞吗?”荣誉与奖励也是如此,我们希望得到它,也为得到它而欣慰,但绝不能当成沉重包袱背起来,背上它会迟滞我们攀登的脚步。

 (有删改)

10.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11.作者为什么从莫言两度获奖的感言写起?

12.文章第③⑤两段分别列举居里夫人和牛顿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13.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对本文的阅读感悟,请谈谈你对莫言的“清醒”的理解。

【答案与解析】

1.B(A项中的“鲜”应读“xiǎn”;C项中的“说”应读“shuō”;D项中的“挚”应读“zhì”。)

2.B(B.儒—孺。)

3.C(“元勋”的意思是“立过大功的人”。)

4.A

5.B(注意标点符号的特点及其用法。)

6.略(符合人物身份及当时情况,合理流畅即可。)

7.这样更能突出中国知识分子对自己祖国的满腔热忱与兢兢业业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中国人在面对自己国家事务时,表现出的更加可贵的优秀品质,让人再次感念邓稼先之伟大。

8.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真诚坦白,从不骄人,具有农民的纯朴气质,而奥本海默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物。

9.有道理。作者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也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背景,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有着渊远的联系,所以他离不开中国这块土壤,奥本海默亦是如此。

10.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荣誉与奖励,绝不能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阻力。

11.文章从莫言获奖的感言写起,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观点;同时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了文章观点。

12.作为事实论据,从正、反两个方面有力地论证了应该清醒与理智地对待荣誉与奖励的观点。

13.略(此题是开放性试题。完成时,对莫言的“清醒”作简要分析,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表达出明确、合理的见解即可。) 林瑞希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