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东:一波四折教雨果的《报复》 教学案例(高三教学案例)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案例 2017-03-07 手机版 | ||||
肖培东 写字台上 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要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你记下来吧:‘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 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彭恩心里发虚:“你,你……你是谁?” 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把手举起来”那人命令道,彭恩两手发抖。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再有5分钟就是午夜。12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老头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啊,你高兴吗,文亚明!?”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别动!” “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 “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 “杀人凶手?你弄错了。我不是杀人凶手!” “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谁呢,彭恩先生?” “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 “我的儿子叫……文亚明·穆勒!现在你明白了吧?”“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 “曾经是!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毁了他!你在文章里写过他。‘为助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因为他的表演,真可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而他,可怜的孩子,去买了一支手枪,自杀了。就是这支手枪,过一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 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到很遗憾……可我只是尽自己的职责而已。你的儿子真的缺乏才华……你明白吗?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术……” “你别再胡诌关于艺术的废话了!你是杀人犯!因此你得死!昨天夜里,”老头压低嗓门,“文亚明出现在我的梦里。他对我说:‘爸爸,拿上手枪去找那毒蛇。午夜12点的时候,杀了他替我报仇!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四处飘流,不得安身!” “可你不能杀我……看在上帝面上……你简直疯了!……” 老头大声地嘲笑道:“真叫人恶心,你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胆小鬼!一条罪恶深重的蛆虫,半文不值的小人!你那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哪里去了?你那体面威风哪里去了?现在你已面对死神,没有了你,人人都会如释重负。” 彭恩双手合十,央求道:“亲爱的先生,如果你一定要杀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人写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 “行,我成全你!”陌生人宽宏大量地答应,“写吧,你还可以活15秒钟!”彭恩拿起铅笔,在纸片上写了两三行字…… 午夜的钟声响了。 老头怪叫一声,举起手枪抠动扳机。 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 “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吧,对不对?看你那个熊样!哈哈……!我想,今后你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 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彭恩。” ★ ★ ★ 这是法国作家雨果·克里兹小说《报复》。文亚明,这个蹩脚的青年演员,因为不能承受剧评家彭恩的犀利评论,化妆成老人要去“枪杀”彭恩进行报复,却被彭恩识破,再遭揶揄嘲讽式的“报复”。我也是第一次读到这么有意思如此精巧的文章。 听老师教学此文,以“小说的巧妙在哪里”为主问题,意在引发学生欣赏品鉴这样精巧的小小说。主问题的设计很有眼光。确实,小说有许多匠心独到处,比如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作者完全可以撇开这个话语有些冗杂啰嗦的电话,直接进入两人的对峙,可以我们细细品味,会觉得这个开头奇妙无比。它开门见山,塑造了彭恩尖刻辛辣的剧评作者的形象,也正是他的尖刻辛辣,才有了小说后面写的矛盾,彭恩电话中的盛气凌人又与下文他在枪口下懦弱胆小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再者小说以剧评开始,又以剧评结束,可谓首尾呼应。小说人物设计也极为巧妙:文亚明假扮成自己的父亲报复彭恩,符合其演员的身份,彭恩对文亚明报复的演技加以评价,也符合其剧评家的身份。 陌生老头的外貌描写,寥寥几笔,却为小说的结局埋下了伏笔,也可谓匠心独运。小说中的对话描写贯穿全篇,其中频繁出现的省略号均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惊慌和恐惧,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当然,小说最精妙的设计在结尾:“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彭恩。”最后情节突转,自以为成功嘲弄了彭恩的文亚明看到彭恩的纸片,这个类似欧亨利式结尾使得人物命运、故事情节陡然逆转,突然让阅读者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并借此深刻地反映主题。这个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遗憾的是,教学的推进最后并没有抵达小说的最精妙处,课堂讨论只展现了小说细节描写和标题的奇妙,很有想法的主问题教学最后简单收场,小说最值得品鉴的结尾匠心处还没有去开掘。 注意到这篇小小说的结尾艺术,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一波三折”的精彩的教学。 因为是课外阅读作品,教师在打印文章的时候可以隐去小说的结尾,也就是“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至结尾几段全部都不要出现,让学生误以为小说就是到“老头怪叫一声,举起手枪抠动扳机”结束的。这样,小说就是讲了一个父亲因为儿子死于剧评家的尖刻辛辣的点评而去枪杀报复的故事,主题的理解也相对有限。在大家都以为小说以剧评家之死为结局的时候,老师说:“小说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同学们想想,小说的结局是怎样的?”这样,激发学生从有限的文本走向更深的思考,一番探究后,教师亮出作者的结尾做对比。注意,不要全部亮出,只要呈现这样两段: 午夜的钟声响了。老头怪叫一声,举起手枪抠动扳机。 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 “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吧,对不对?看你那个熊样!哈哈……!我想,今后你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 这样,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行凶者就是儿子本人,他化妆成了老父亲,原来他就是用演员的表演才华造成剧评家死亡,成功报复证明其演技不差,所以,读者会对这样一个悲剧有更深的认识:批评需要风骨,需要犀利,但也需要谨慎,注意批评的艺术和技巧,不能侮辱人格;年轻人如此报复也是心胸狭窄制作;宽容和提携,真诚和理解,是多么重要。 然后,老师又说:“其实小说还没有完,故事还在发生,你们认为后面又会出现什么?”再次猜想小说的结局,并亮出最后的答案,原来如此! 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彭恩。” 彭恩其实已经识破了文亚明的蹩脚的演技,枪杀原来也是假的,彭恩没死,他的纸条上的留言明明白白地告知了一切。这样一波三折,情节再次逆转,久久让人难忘。从报复到逆转,我们可以读出许多人生道理。演员的成长离不开剧评家,要客观、理性看待批评。剧评家和演员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还要互相理解和尊重。批评的精神在于执著和坚守,在于对真理的追求。心灵之广阔是一切才华的动力和源泉。诸如此类的更多的主题理解呼之欲出。教学也一波三折,最后柳暗花明,小说的精妙尽在其中,具体生动。 可是,我们还要前行,波澜再起,一波四折。 怎么呢? 教师在出示最后结尾的时候,可以隐藏“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这一句而改成填空,即: 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_______________。彭恩。” 问学生:“彭恩是怎么看出来的,从哪里看出眼前的老人就是青年人文亚明演的,请把理由写在横线上。”这样就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破解彭恩解密的原因,学生很可能会从“老人”的多种描写中去寻找答案,语言,行动,神态,外貌等等,这就很细致地阅读了小说中的人物,最后师生探讨,作者是怎么样从彭恩的视角描写陌生老头的外貌,寥寥几笔那一句“头上歪戴一顶礼帽”,才是为小说的结局埋下了伏笔,更深刻地理解了艺术家的匠心独运。 层层波澜起,更知小说妙。美好的课堂,源于你深刻的阅读,细心的品味,独到的发现。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