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学案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17-03-05 手机版 |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要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我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3.我能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4.我能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重点: 1.我能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我能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 1.我能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我能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 关于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又有“韩吏部”之称。谥号“文”,所以又世称“韩文公”。 在文学上,他与柳宗元共同倡导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无论说理、叙事、言情,均写得生气流动、雄奇奔放,被誉称为“文起八代之衰”,他本人也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关于文体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看法,跟现在的议论文、杂文相似。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马说”即谈马、论马。 关于背景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关于伯乐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伤心流泪,并且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仰头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在感激伯乐体贴它啊。 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可见韩愈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 一、 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韩愈 ,字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世称韩昌黎或称昌黎先生。 ________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与另一外文学家 并称为“ ”,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说”是 。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相马 ( ) 2.骈 ( ) 3.槽枥( ) 4.食马者( ) 5.外见( ) 6.策之( ) 3、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骈死( ) 2.故虽有名马( )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 ) 4.尽粟一石( ) 5.策之不以其道( ) 6.执策而临之( )( ) 4、用/划出下列句子停顿的节奏: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二、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的节奏;读出感情 2、疏通文意,基本理解文章意思。(结合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 (1)通假字: ① 才美不外见 通 , ②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 , ③ 其真无马邪 通 , ④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 , (2)古今异义词: ①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 今义: ②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 今义: ③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 今义: ④ 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 今义: ⑤ 策之不以其道。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① 之 虽有千里之能( ) 马之千里者( ) 策之不以其道(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② 策 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 ) 策勋十二转( ) ③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④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⑤ 虽 故虽有名马( ) 虽有千里之能( ) ⑥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 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⑦ 以 不以千里称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4)词类活用 ①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② 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③ 策之不以其道( ) ④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三、课堂检测 基础知识部分(必做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2)才美不外见 见: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4)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5)执策而临之 执: 2、翻译下列句子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能力提升(选做题)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填原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 。这句话在全文中还起到 的作用。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 (5)讽刺食马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 (3)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主旨句是: 四、《马说》学案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1、退之;唐;柳宗元;韩柳;一种文体 2、(略) 3、(略) 4、(略) 二、合作探究 1、(略) 2、(1) ①“ 见 ” 通“ 现 ”,显现、表现 ② “ 材 ” 通 “ 才 ”,才能 ③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 吗 ” ④ “食”通“饲”,饲养;喂养 (2) ①是: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词 ②安: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③等: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④或: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⑤策:古义:马鞭 今义:策划,策略 (3) ①之(1)的(2)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3)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4)音节助词,不译 ②策(1)名词活用动词,鞭打(2)马鞭(3)动词,记载 ③而(1)连词,表转折,但是(2)连词,表修饰(3)连词,表承接 ④食(1)吃,动词(2)通“饲” 喂养,动词 ⑤虽(1)即使(2)虽然 ⑥其(1)代词,代“千里马”(2)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3)表推测,“恐怕”(4)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 ⑦以(1)把,用(2)按照 (4) ①辱:受屈辱,形容词用作动词。 ②尽:吃尽。形容词用作动词。 ③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驱使。 ④千里:日行千里。数量词用作动词。 三、课堂检测 基础知识部分(必做题) 1、(略) 2、(略) 3、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领起全文作用。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2、没了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呢?说明了什么?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文中“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本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6、文中作者所说的伯乐”、“千里马” “食马者”、“分别指什么? 7、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什么的写法 二、课堂检测 基础知识部分(必做题) 1、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 2、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 4、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5、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6、“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 伯 乐— 食马者— 能力提升(选做题) 比较阅读,完成文后的题目。(11分) 【甲】《马说》原文略。 【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注解:①安事:要……何用 ②捐:弃 ③ 之:指死马 ④期年:满一年 ⑤诚:真心 ⑥致士:纳贤士 ⑦见事:被侍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策之不以其道 ( )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 (3)买其首五百金 ( )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 ”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 。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 。(3分) 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⑴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⑵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第二课时) 1、明确: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明确:柢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说明伯乐对与千里马的重要 3、明确: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明确: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强烈谴责 5、明确:“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 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6、明确: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即人才。 食马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人 7、明确:作者借千里马难遇到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 封建统治者无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mèn)之情。 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二、课堂检测 基础知识部分(必做题)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不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5、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6、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伯 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能力提升(选做题) 1、⑴用鞭子打 ⑵买 ⑶它(的)⑷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2、表面看是指马,其实是喻指人才。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 4、⑴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 ⑵我要买的是活马,为了一匹死马而丢掉五百金有什么用? 雷真民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