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一红柳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现代文阅读 2017-02-22 手机版 | ||||
梁衡 中国北方最明显的地理标志就是长城。从山海关到嘉峪关,逶迤连绵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上,将秦汉到明清的文化符号一一镌刻在苍茫的大地上。夕阳西下,一抹红霞为烽火台、戍楼勾勒出金色的轮廓。这时,你遥望天边的归雁,听北风掠过衰草黄沙,心头不由会泛起一种历史的苍凉。可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万里长城由东向西进入陕北府谷犁辕山境内后,轻轻地拐了一个弯。这气势浩大,如大河奔流般的长城,怎么说拐就拐了呢。现在能给出的解释,只是为了一座寺和一棵树——一棵红柳树。 那天,我沿着长城一线走到犁辕山头,一抬眼就被这棵红柳惊呆了。心中暗叫:好一个树神。红柳是生长在沙漠或贫瘠土地上一种灌木。极耐干旱、风沙、盐碱。因为生在严酷的环境下。大部分枝条只有筷子粗细,披散着身子,匍匐在烈日黄沙中。为减少水分的流失,它的叶子极小,如不注意你都看不到它的叶片。这红柳自己活得艰苦却不忘舍身济世。它的枝叶煮水可治小儿麻疹,它的枝条鲜红艳丽,韧性极好,是农民编筐、编篱笆墙的好材料,但它最大的用途是防风固沙。红柳与沙棘、柠条、骆驼刺等,都是黄土地上矮小无名的植物,最不求闻达,耐得寂寞,许多人都叫不出它的名字。但是眼前的这棵红柳却长成了一株高大的乔木,挺立在一座古寺旁,深红的树干,遒劲的老枝,浑身鼓着拳头大的筋结,像是铁水或者岩浆冷却后的凝聚。我知道这是烈日、严霜、风沙、干旱九蒸九晒,千难万磨的结果。而在这些筋结旁又生出一簇簇柔嫩的新枝,开满紫色的小花,劲如钢丝,灿若朝霞。它高大的身躯摇曳着,覆盖着这座乡间的古寺,一幅古典的风景画。而奇怪的是,这庙门上还挂着一块牌子:长城保护站。 站长姓刘。我问保护站怎么会设在这里。他说:这是佛缘。说是保护站,其实是几个志愿者自发成立的团体。老刘当过兵,他总说军队是长城,退下来后就回到了长城脚下。看着这些残破的戍楼土墙,心里说不清是什么味道,就想保护长城。他每次走到这里,就在这棵红柳树下歇歇脚,四周少林无树,就只有这一点绿色。放眼望去,茫茫高原,沟壑纵横,万里长城奔来眼底。他稍一闭眼,就听到马嘶镝鸣,隐隐杀声。可再一睁眼,只有残破的城墙和这株与他相依为命的红柳。一开始为了巡视方便,他就借住在寺里。后来身边慢慢聚集了五六个志愿者,就挂起了牌子。 保护站已成立五六年,慢慢地与寺庙成为一体。连僧带俗共十来个人,同一个院子,同一个伙房,同一本经济账。志愿者多为居士,所许的大愿便是护城修城;僧人都爱树,禅修的方式就是栽树护树。早晚寺庙里做功课时,志愿者也到佛堂里听一会儿诵经之声,静一静心;而功课之余,僧人们也会到寺下的坡上种地、浇树、巡察长城。不管是保护站还是寺上都没有专门经费。他们自食其力,自筹经费维持生活并做善事。几年来老刘他们在这儿打了一眼井,栽了三百亩的树,为站里盖了几间房。他还率领他的“僧俗大军”走遍沿长城的村子,收回了一万多块散落在民间的长城砖,在文物局指导下修复了一个长城古戍楼。 正说着,人们回来了,几个僧人穿着青布僧袍,志愿者中有农妇、老人、学生,还有临时加入的游客,手里都拿着锄头、镰刀、修树剪子,一个孩子快乐地举着一个大南瓜。大山深处,长城脚下,黄土高原上的一所小寺庙里聚集着这样一群奇怪的人,过着这样有趣的生活。山外的世界,大城市拥堵、食品污染、种族战争等等,这里却静如桃源,如在秦汉。只有长城、古寺、志愿者和一棵红柳。 采访完我要下山,老刘送我到寺门口。香客走了,志愿者晚上回城去住,归鸟在寺庙上空盘旋着。晚风掠过大殿屋脊的琉璃瓦。吹出轻轻的哨音,夕阳又给长城染上一圈金色的轮廓。我问老刘:“这么多年,你一个人守着长城,守着寺庙,是不是有点孤寂?”他回头看了一眼红柳,说:“有柳将军陪伴,不孤单,胆子也壮。” 这时夕阳已经给红柳树镀上一层厚重的古铜色,一树紫花更加鲜艳。 13.文章开头对长城的描写有何作用? 14.文中的红柳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15.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他稍一闭眼,就听到马嘶镝鸣,隐隐杀声。可再一睁眼,只有残破的城墙和这株与他相依为命的红柳。 (2)晚风掠过大殿屋脊的琉璃瓦,吹出轻轻的哨音,夕阳又给长城染上一圈金色的轮廓。 16.综合全篇,探究本文以“万里长城一红柳”为题的用意。 答案及解析 13.①写出了长城的气势浩大、雄壮苍凉。②由面及点,由长城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对红柳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它的歌颂和赞美,为犁辕山上这株红柳提供了一个宏阔的背景。 14.①生长环境严酷,极耐干旱、风沙、盐碱;②历经千难万磨,坚韧顽强;③舍身济世,用途广泛;④不求闻达,耐得寂寞。 15.(1)运用想象、拟人和对比手法.表现了长城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残破,表达了老刘的无奈与失落。(2)从声音和色彩上着笔,以声衬静,描写了人去鸟归后寺庙的宁静,烘托出入们淡然、充实、平静、安宁的内心世界。 16.①用“万里长城一红柳”构成组织全文内容的线索。文章从对事物外在形态的描写到对人物内在精神的揭示,都是围绕红柳展开的。②用“万里长城一红柳”具体显示文章中的典型环境。红柳生长在严酷的环境中,这里也正是志愿者们工作生活的地方。③用“万里长城一红柳”象征老刘等志愿者的形象。文中由物及人,以物喻人,红柳与人的形象在文中是合二为一的。④用“万里长城一红柳”形象化地揭示文章的主旨。文章赞扬了志愿者们顽强坚韧、默默奉献、甘于寂寞的精神,长城红柳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 解析 1.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开头的内容,第一段主要写长城的气势浩大,雄壮苍凉,但从全文来看,主要叙写对象是红柳,因此长城是作为背景出现,那么第一段相当于是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交代背景,渲染氛围,烘托人物,表情达意,结构作用等,这里写长城最主要是为了引出下文的红柳,为红柳提供一个宏阔的背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赞叹的情感。 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答题区域,文中描写红柳集中在第二段;然后从中筛选相关信息,可抓住关键词句,如“生在严酷的环境下”,“自己活得艰苦却不忘舍身济世”,“不求闻达,耐得住寂寞”,“九蒸九晒,千难万磨”等;最后根据这些信息整合概括即可。注意前三点是描述红柳的共性,很容易找出,最后一点是针对“眼前的这棵红柳”而写,也不要忽视。 3.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及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或是抓住关键字词解读其深刻内涵,或是鉴赏表现手法分析其情感,这两句都属于后者。那么首先找出各自的表现手法:(1)“听到马嘶镝鸣,隐隐杀声”很明显是想象历史上长城边上的战争场景,“相依为命的红柳”是拟人,“一闭眼”“一睁眼”是对比;(2)本句是写景,可从描写手法方面思考,描写的主体对象是长城,选取了“晚风”和“夕阳”两个意象辅助描绘,“晚风吹出哨音”描绘了声音,“夕阳染上金色”描绘了色彩,视听结合,以动衬静。最后再分析手法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对情感的作用。(1)句今昔对比体现的是人物失落的心情,(2)句以动衬静为了烘托出宁静的意境,体现的是人们平静、安定的心情。 4.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必然意蕴丰富,深刻隽永,能够作用于文章内容和结构多个方面。本文是散文,内容方面主要体现于环境、人物、主旨,“万里长城一红柳”点明了典型环境,突出了老刘等志愿者守护长城的形象,揭示了默默奉献,甘于寂寞的主旨。结构方面,“长城”“红柳”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相关链接:现代文阅读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