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死时》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下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7-02-20 手机版 | ||||
预习积累: 1.搜集余光中及其诗作的有关文学知识。 2.朗读《乡愁》并加以赏析。 相关课程标准: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诵读全诗,感受作者的思乡愁绪和爱国情怀。 2.鉴赏诗歌,把握诗歌“超现实想象”的特点。 评价任务: 1.开展阅读、朗诵活动,把握诗歌朗读方法和技巧。 2.反复吟咏,体会诗歌独特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过程: 一、《乡愁》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郭风的《长江》和袁鹰的《筏子》,这两位作家分别借长江和漂浮于黄河之上的筏子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和勇敢机智的劳动人民,在这“千古涛声”里,更有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浓浓的思乡愁绪和深沉的爱国情怀。(板书:余光中)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故有“江南人 ”之称。 当代著名诗人、作家。1948年余光中随父母迁香港,第二年赴台湾。主要诗作有《乡愁》《当我死时》《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蓝色的羽毛》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的抒发了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播放朗读视频《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请说出你的感受。 学生回答后归纳过渡:作者把浓浓的思乡愁绪物化为可观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抒发了诗人浓郁的思乡愁苦之情。当这种愁苦之情达到极致而无以释怀的时候,诗人便想到了死——生不能回家,死了便把我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葬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下面我们共同学习余光中的《当我死时》。(板书课题) 了解写作背景:1966年的一个寒夜,受聘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当任副教授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抑郁寡欢,临窗西望,思念着遥远的祖国,想起自己的经历:自从1948年7月离开大陆迁居香港以后(第二年又到台湾求学),秋风落叶已经有十七回了。二十岁离国,三十七岁怀乡,还不知何日是归年呢。多愁善感的余光中想到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死后葬身在祖国的土地中,于是他写成这首《当我死时》。 展示并解读学习目标:1.诵读全诗,感受作者的思乡愁绪和爱国情怀。2.鉴赏诗歌,把握诗歌“超现实想象”的特点。 二、朗读感悟: 1.范读,播放朗读视频《当我死时》,感悟思乡之苦: 以观看祖国地图代替回乡,以埋葬于祖国大陆而满足。 2.朗读,体会题目的含义和诗的层次: “当我死时”是一种时态的交代,也是想象的起点和抒情的前奏。 诗的前半部分属于虚写,后半部分写实,虚实结合。 3.赏读,把握赏读基调: 全诗宜使用低沉的语调诵读,感情丰沛,语气舒缓,重点副词、形容词重读。 在感情处理上,虚写部分还要读出一种满足感,写实部分还要有一种伤感。 4.吟读,领悟诗歌的节奏之美: 以诗行为朗读停顿的基本单位,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5.书写、积累以下生字词,完成《语文助学》“学习测评”第1-3题。 葬 (zàng) 我 头颅(lú) 鹧鸪(zhè gū) 坦然:心里平静,无顾虑。 纵(zòng)容:没有限制,没有约束。 瞭(liào) 望:远远地望。 未魇(yàn):未吃饱、满足,这里是说没看够。 饕餮(tāo tiè):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比喻贪食,这里形容专注、贪婪地看。 三、诵读赏析: 1.赏葬地之美: 诗人为什么选择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长江与黄河是祖国的象征,滔滔的长江水、黄河水是祖国灵动不息的声音,长眠于地下能够聆听祖国脉搏的跳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葬在最美最母亲(名词用作形容词,温暖慈爱的意思)的国度里,实现了自己回归祖国的愿望,思乡之切溢于字里行间。 ——这是诗歌“超现实想象”之一。 2.赏葬态之美: “白发盖着黑土”是一幅色彩对比鲜明的特写镜头,葬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度犹如睡在母亲的怀抱里,视死如睡,把整张大陆视为坦然睡去的大床,这是从视觉写睡去的悲壮美;把滚滚长江、滔滔黄河朝东不息的涛声视为永生的两管(量词)安魂曲,是何等的坦然,何等的乐观,抒写出了深邃的眷恋家乡之情,这是从听觉写睡去的坦然美。 ——这是诗歌“超现实想象”之二。 3.赏满足之美: 死亡本来是痛苦的、可怕的,但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条件是什么呢?是安葬的地方,只要安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安葬在祖国大陆。活着的时候不能够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寄托于死后的落叶归根,所以,死成了一种幸福,一种满足,把大陆视为“最纵容(动词用作形容词)最宽阔的床”,写出了极度自由舒坦的理想境界。 ——这是诗歌“超现实想象”之三。 4.赏通感之美: “用十七年未魇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是作者用味觉形容视觉的贪婪,把无形的思乡爱国之情化为可观的看地图来代替回乡,这一奇特的想象,把渴望叶落归根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再现了语言艺术的通感美(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这是诗歌“超现实想象”之四。 5.赏典故之美: 作者生于南京,而写回家却落脚于重庆。原因是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的江北悦来场曾读过中学,更主要的是重庆是一个多山多树多鹧鸪的地方。鹧鸪常在春雾迷蒙的林中啼唤曰:“行不得呀,哥哥!”南宋词人辛弃疾曾有名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表达思乡愁绪,作者正是利用“鹧鸪”这一特定物像表达了“啼鸟唤人归”的回乡情怀。 ——这是诗歌“超现实想象”之五。 归纳主题:作者写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是“我”的体魄,而更是“我”的一颗思乡爱国之“心”。(完成板书) 四、拓展训练 本周的星期一,即2014年2月17日,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受到习近平主席的接见,还被聘为北京大学荣誉教授。连战到达西安参观了母校后宰门小学,祭扫先祖母沈太夫人墓,欢迎的群众打出了“连战,欢迎您回家”“常回家看看”“回家的感觉真好”等横幅。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称赞这次访问说:这样的访问越多越好! 同学们,假如连战主席来到洪绪中学七六班,作为大陆一员的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五、朗诵诗歌 完成《语文助学》“感知探究”第1、3、4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014年2月17日,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受到习近平主席的接见。19日我备课的时候,突然闪现出了这一幕。何不引用到课堂上来,让现实与诗歌接轨呢?又怎样用呢?原来想用作事件导语,可是显远了点;课件图片插在中间,又显突兀;放在结尾起烘托作用吧,有点“大”。最后想何不用作训练说话的作文材料?于是便有了教案中的“拓展训练”。 你听,孩子们说得多好:“连战爷爷,祖国欢迎您,您回来吧!”“连战,回家的感觉爽吗?”“连战同志,祖国需要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您这样的人才,回来吧!”“连爷爷,余光中爷爷好吗?很想见到他,他的诗很美,下次您带他回大陆吧,很想听他亲自为我们朗诵诗歌呢!” 吴娟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