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专题之羁旅诗讲与练(高考复习指导)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高考复习指导 2017-02-14 手机版 | ||||
【一】 羁旅诗略说 中国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他们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由此触发灵感,写下诗篇,就叫做羁旅诗。 1、羁旅诗常见意象: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奈;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 寒蝉——悲凉。 猿猴——伤感。 落花——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 沙鸥——飘零;伤感。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2、羁旅诗常见节令: 人日:正月初七日。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 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 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曰,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难得的娱乐活动。 寒食:清明前二日,此日禁火吃冷食。 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端午:五月初五日。 七夕:七月七日,传说此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 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 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古人认为阴极阳生之时。 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 【二】 羁旅诗常见主题 1、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思亲之情 示例一 汤显祖 秋发庾岭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 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因为上书抨击朝政,触怒权贵,汤显祖被贬为徐闻典史,这首《秋发庾岭》就写于赴任途中。 首联“枫叶”“凉蝉”点明时令特征,展现凄凉、萧条的景象,烘托内心的凄清伤感。颔联缭绕的暮霭、迷蒙的花露笼罩着几许愁绪,几许迷茫。尾联中南飞的“孤鹊”则是诗人的自喻,集中表现了被贬途中的孤独寂寞与凄清伤感。 示例二 徐祯卿 济上作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前两句, “两年”之长正逢“秋节”相思之切,“千里”之遥恰现“孤舟”之小,对比强烈,意蕴悠长。此时——秋日重阳佳节;此地——千里之外,济水之滨,孤舟之上;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忧伤及思乡之情。后两句,借助眼前的“黄花”,将客居他乡,佳节倍思亲的孤寂凄凉寄寓在眼前盛开的菊花之中。 2、借旅途漂泊之苦,表达对生活对生命的认识: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示例一 汤式 [正宫]小梁州•九日渡江 秋风江上棹孤舟,烟水悠悠,伤心无句赋登楼。山容瘦,老树替人愁。樽前醉把茱萸嗅,问相知几个白头。乐可酬,人非旧。黄花时候,难比旧风流。 “伤心”句运用了一个典故——汉末王粲去荆州投奔刘表,未被重视,偶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抒写心志,借此抒发了诗人孤独惆怅、怀才不遇的悲叹;“山瘦”、“树愁”,赋予山、树人的情思,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无常、人生易老(不得志、壮志难酬)的感慨及重阳佳节的羁旅情愁(对家人的思念)“问相知几个白头” ,隐含着对世事变迁的慨叹; 示例二 刘基 过南旺守闸① 客路三千里,舟行二月余。 壮颜随日减,衰鬓受风疏。 蔓草须句②国,浮云少昊③墟。 秋心如汶水,荡漾绕青徐。 【注】①刘基,元至顺年间进士,助明太祖朱元璋成就帝业,该诗作于他弃官还乡之时。南旺:在今山东省汶上县城西南古运河边。守闸:停船等待河上闸门开启。②须句:春秋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境。③少昊:传说中的古部落首领,曾建都于曲阜。 颔联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伤感,颈联是对繁华易逝的慨叹,首联和尾联则流露出了政治上的失意以及急于回乡的愁苦心情。 3、关注时事,表达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抒写诗人美好愿望。 示例一 杜甫 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首联着重叙事,颈联借“草木变衰”“兵戈阻绝”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时局的忧虑,颈联通过“清宵立”的细节表达了骨肉的怀念,尾联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 示例二 杜甫 月圆①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②,照席绮逾依。③ 未缺④空山静,高悬列宿⑤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②委波:绵延不断的波浪。金:水波闪动着的金光。③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④未缺:指月圆。⑤列宿:众星。 诗的前三联为我们勾画了动人的画面:孤月当空,清回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尾联则借助遥想中的故园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并寄托了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4、借助羁旅中的自然景物抒写人生感悟或寄寓生活哲理。 示例一 欧阳修 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戏答元珍:一作《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这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 山城:靠山的城垣,指夷陵。 冻雷:春天的雷声。 物华:泛指万物。 洛阳花下客:作者曾为洛阳留守推官。北宋时洛阳的花园最盛,牡丹尤其著名。作者曾写过《洛阳牡丹记》和《洛阳牡丹图》等诗。 颔联中的傲然挺立的“橘树”即将破土抽芽的“竹笋”暗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象征着诗人身处逆境坚强不屈的操守与气节,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自信与希望。“野芳虽晚不须嗟”则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示例二 陈与义 襄邑道中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动。 首句写小船顺流而下,两岸花儿盛开;次句写船行迅速,半日而行百里。三句为细节描写:观云,神态极为专注。结句为观云的感受,以云的不动衬托船的迅速。从字面上看,诗人记写了“襄邑道中” 小船顺流而下、极其迅速的情景,透过一层,我们可以窥见诗人的行进的心情——悠闲、愉悦;可以体会诗人此时的情怀——豪情满怀,对前途充满信心。 【三】 方法点拨 羁旅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鉴赏时要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展开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复活诗歌意境。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旅舍)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词作上片前三句是对春景的描绘,后两句转入对离愁的叙写。其意思是离愁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这个比喻,妙在即景设喻,触景生情,亦赋亦比亦兴,是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悠然神会。从这一点来说,他比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显得更加自然。 2.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比如,鉴赏王维的思乡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们就要弄清楚诗人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家乡亲人,而从对方入笔抒写感情的写法: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高度概括而又极其自然地表达了年轻的诗人背乡客旅对温暖的家庭和可爱的亲人的刻骨怀念。每当佳节来临,而自己形影相吊之际,更使他忆及合家欢聚的情景,这既是诗人自己此时此刻的心声,抒写了他深挚的思亲之情;也传达了世人共有的情思,表现了汉民族固有的重家庭伦理的心态。此句流畅质朴,明白如话,一经唱出,便不胫而走,成为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 诗首句写“作客”,次句写“思亲”,都是实写,都是朴素自然的直接抒情;后两句笔锋一转,转向了虚写。诗人驰骋想象的翅膀,跨越空间,设想在重阳节的这一天,远在家乡的兄弟们定会象往年一样登山眺望,也一定会按照传统的风俗插戴茱萸,畅饮黄酒,同时也一定会想念自己——远离家乡的手足,这一番想象,实际上是反衬诗人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全诗一正一侧,一实一虚,短短四句起伏变化,加强了深挚情感的表达,显得韵味无穷。正如清人张谦宜所说:“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 3.诗人是怎样把羁旅之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探寻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解题指导:东都洛阳,在唐代是一个繁华的都市。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春,李白离开长安,泛舟黄河东游,后来寓居洛阳。开元二十二年的一个春风轻拂气候宜人的夜晚,白日里车水马龙的喧嚣和杂沓的人声,都寂静下来了,忽然,一声幽怨婉转的笛声传来,它像一股春风,吹拂着整个沉浸在宁静中的洛阳城。玉笛吹出了凄清的别离之曲《折扬柳》,惹起游子们的一片思乡之情,诗歌以“谁家”起,以“何人”结,笛声无端而起,乡情油然而生。游子的潜意识,经笛声一调弄即引发起来,可见游子无日不思家,无时不怀乡。全诗情致缠绵委婉,飘逸潇洒。 参考答案:“折柳”是曲子《折杨柳》的简称,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此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4.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5.能欣赏一些打破常规的构思方法(如从对方着笔、反常写法、矛盾心理),感受诗美魅力。 【四】 练习精选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 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拟人。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 2.可以有两种答案:①不同意。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似乎有情。“似”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②同意。在“入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慰藉他的寂寞;而将别之际,又一夜潺湲,依依惜别。“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 【误区透视】 做此类题目时考生容易走进的误区有:1.构图意识不强,缺少整体的画面感。2.判断失误,对关键字词的理解不到位,随意作答。3.自己有一定的见解,但讲不出理由,不能自圆其说,不能联系诗歌本身来分析评价,只是无端猜想或无根据地归纳,答案牵强、生硬。4.没有从羁旅诗的内容和特点去把握全诗,只是套用一些空泛的名词术语,表述缺少严密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二、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秋日怀弟 谢榛① 生涯怜汝自樵苏②,时序惊心尚道途。 别后几年儿女大,望中千里弟兄孤。 秋天落木愁多少,夜雨残灯梦有无。 遥想故园挥涕泪,况闻寒雁下江湖。 [注]①谢榛:字茂秦,明代文学家,“后七子”之一。②樵苏:打柴砍草,代指日常生活。 1.诗的前四句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弟兄孤”的? 2.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着怎样的效果? 参考答案 1.①生计(生活)上,弟弟“自樵苏”,我则飘泊在江湖;②时间上,“儿女大”,极言分别之久;③空间上,“望中千里”,极言相距之远。(3分。每点1分) 2.运用了比喻、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3分);借秋日落叶、夜雨残灯烘托愁思之深,表现了对兄弟间深厚的感情和思念的痛苦(2分)。(5分。第一问答出“比喻”给3分,只答“对偶”或“夸张”给1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苦雨后感怀 谢榛 苦雨万家愁,宁言①客滞留。 蛙鸣池水夕,蝶恋菜花秋。 天地惟孤馆,寒暄一敝裘。 须臾古今事,何必叹蜉蝣。 [注]①宁言:更不必说。 1.请简要说明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2分) 2.请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2分)描绘了一幅蛙鸣池中、蝶恋菜花充满生机的秋景图。 2.(4分)示例:诗人因雨而滞留异乡,产生了“惟孤馆”的漂泊愁苦之感,并由此引发了人生如“蜉蝣”一般短暂无常的慨叹,但结尾又以“何必”二字表达了诗人的超脱与豁达。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认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睥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参考答案:(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抓住,送带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鉴赏提示]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禄山攻破潼关,唐玄宗入蜀,肃宗李亨即位于灵武。 (1)“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意思是什么? (2)“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 (3)“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参考答案: (1)雾气沾湿了她浓密的头发,月光给她晶莹的双臂洒上清寒。 (2)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女儿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 (3)夫妻团圆,安史之乱尽快结束,人民不再流离失所。 另:①诗中有两个字即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深,请在诗中找出这两个字,写在下面。 ②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① 湿 寒 ②诗人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却写妻子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象描写中流出,两地想思,悲苦难言。诗中情景,为月夜独有,因此前人的评价是中肯的。 六、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诗歌的首联、颔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4分) 2.诗歌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中“沙鸥”这一意象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4分) 1.首联写了历历可辨的细草、习习有声的微风、高高矗立的桅杆和夜泊江边的小舟。(1分)这些景物蕴含着浓厚的飘摇感和孤独感。(1分)颔联写了垂挂的疏星、辽阔的平野、涌动的月影和浩荡的大江。(1分)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具有开阔辽远、气象博大的特点。(1分) 2.“沙鸥”是诗人自喻,诗人的化身。(1分)这只孤独地在高大天地之间自由来去的鸟儿身上,(1分)寄托着诗人漂泊无着的失意感、落魄感,(1分)也体现着诗人初离官场远走高飞的自在感、解脱感。(1分) 七、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渡江 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2.(6分) 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八、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 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3分) 2.诗歌尾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4分) 参考答案 1.“迸”在诗中用以形容树叶凋落之态(1分)“迸”字显示了力量(1分),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1分) 或: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动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2分)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魄,百感交集。(1分)“入”字,形容出乡愁和江水浑融无迹之态(1分),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1分),诗人的乡愁如钱塘江水一样膨湃起伏,无休无止。(1分) 2.第八句总括全诗(2分,答案为“卒章显志”得1分,答案若只说“抒发情感”0分)“短愁”指羁旅之愁(1分)思乡之感(1分)或: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离心”“乡梦”之感。 九、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晚次西陵馆 高启 匹马倦嘶风,萧萧逐转蓬。 地经兵乱后,岁尽客愁中。 晚渡回潮急,寒山旧驿空。 可怜今夜月,相照宿江东。 【注】①高启,元末明初重要诗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1.诗歌哪些地方呼应题目中的“次”字,请选择两处加以说明。(3分) 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马倦。②晚渡。③驿空。④夜月。 2.①国家战乱的凄凉。元明之际,江山社稷在遭遇战乱之后,到处留下凄凉之感。②羁旅思乡的孤独。诗人骑着疲惫之马,漂泊在外,又逢年终岁末,夜月相照,更添一份思乡孤愁。 十、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1.这支曲子的题目是“夜雨”,全曲却没有一个“雨”字,作者是如何写“雨”的?(3分) 2.“落灯花,棋未收”两句就刻画人物形象来看属于怎样的描写方法,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情?(4分) 参考答案 1.本曲写雨的句子仅“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两句,是从侧面来写雨,(1分)用梧叶和芭蕉在雨中的声响来写出秋雨的淅淅沥沥,(1分)渲染了一种悲凉、寂寥的氛围。(1分) 2.这两句采用了细节(或白描)描写的手法,(1分)可以让人想见,三更梦醒时分,灯已燃尽,棋未下完,只好作罢的情景,(1分)这个细节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寂寞和忧心忡忡的心情。(2分)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客窗清明 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1.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甚情绪灯前”中的“甚”字在曲中的作用。(2分) 2 这首元曲开头和结尾写的都是暮春景象,但一个是悲景,一个是喜景。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这两种不同的景物气氛对表达感情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 1.“甚”字,领起“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句,由景及情,表达了客子(游子)的愁苦情怀。(2分)(评分:写出“领起”或“由景及情”,1分;情感,1分) 2.(共5分)这首元曲开头写的是风雨梨花日渐凋零的景象,这个景象与客居游子心情相协调,正面衬托了悲的心情;(2分)末尾写的是春来柳发的良辰美景,这景象与游子心情相矛盾,反衬了悲的情感。(1分)这样一首一尾、一正一反,从两个角度烘托了游子天涯漂泊的孤独之感和失意情怀。(2分)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 7 分) [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 汤式 故国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篷窗自叹飘泊命。 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一夜梦难成,三处愁相并。 【注】汤式,生卒年不详,宁波人。元末曾补本县吏,后落魄江湖间。明成祖朱棣时曾为文学侍从。 1.①这支曲子中,“京口夜泊”是题目,“双调”是( )名,“庆东原”是( )名。(2分) 2.找出能揭示这首元曲诗眼的词语,并阐释其具体含意。(2分) 3.简要赏析曲中“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三句的表达特点及其作用。(3分) 参考答案 1.宫调,曲牌 2.愁,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流离漂泊的失意怅惘(愁苦也可)之情 3.这三名胜由近及远地写出了黑夜中传来的种种声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格,句式整齐,节奏鲜明;以动衬静,渲染了作才此时长夜难眠的孤寂,深化了作者漂泊的慨叹(愁苦、愁思亦可)。(表达特点2分,作用1分)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8分) [双调]水仙子 无名氏 青山隐隐水茫茫,时节登高却异乡。孤城孤客孤舟上,铁石人也断肠, 泪涟涟断送了秋光。黄花梦,一夜香,过了重阳。 1.诗中的“孤客”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曲概要分析。(4分) 2.赏析结尾句“黄花梦,一夜香,过了重阳”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1.诗中的孤客是一个思乡游子的形象。(1分)他身处异乡,思亲念家;(1分)登高望乡,倍感孤独;(1分)流泪思乡,泪水涟涟;做梦归乡,百无聊赖。(1分) 2.①结句借物抒情,紧承上句,写目中秋光虽断而菊香萦绕,点明时间,体现乡思之浓。(1分)②“黄花”这一重阳节特定风物,即呼应诗歌开头的“登高”,又统收全曲,使全曲结构浑然一体。(1分)③虚实结合,情味悠长。实写菊花菊香,有色有味;虚写梦境和心中思家念亲之情。(或者以梦境的美好,反衬真实处境的凄凉,以虚衬实,以乐写悲,感情更加深厚强烈。(2分) 十四、阅读下面一首散曲,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山行警 张鸣善 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五里铺七里铺十里铺。行一步盼一步懒一步,霎时间天也暮日也暮云也暮。斜阳满地铺,回首生烟雾,兀的不山无数水无数情无数。 1.这首元曲题为“山行警”,联系全曲,是借“山行”警示了人们什么? 2.“天也暮日也暮云也暮”“斜阳满地铺”,表面上写的是时近傍晚,实际上写的是什么?(4 分) 3.“回首生烟雾,兀的不山无数水无数情无数”,其深层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应珍惜时间,不要留下许许多多的人生遗憾。 2.人到晚年。 3.回首人生,留下了太多太多的遗憾。 十五、阅读下面一首散曲,回答问题。 [前调]阊门①•夜泊 【明】陈所闻 风雨萧然,寒入姑苏夜泊船。市喧才寂,潮汐还生,钟韵俄传。乌啼不管旅愁牵,梦回偏怪家山远。摇落江天,喜的是蓬窗曙色,透来一线。 【注】①阊门:苏州城西北的城门。 1.作者在曲的前大半部分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全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这首散曲写夜泊,写钟声,写乌啼,意境与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有相似之处。试比较此曲与张继诗的内容和手法方面的不同。 参考答案 1.这首曲借风雨夜泊、潮汐钟韵营造了萧索、清寒、冷寂的氛围(2分)。诗人表达的感情是:羁旅之愁(1分)及行人见到曙色的喜悦之情(1分)。 2.内容上:张继诗写的是半夜不眠;这首曲写的是从人定到拂晓似乎都难以入眠,时间跨度长。(1分)手法上:张继诗纯写羁旅愁怀;此曲结尾以喜悦反衬夜来的愁闷孤寂,有振起全篇之势。(2分) 十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宿甘露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名,在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银山:江中巨浪。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参考答案: (1)作者以甘露寺所处的地势为立足点,描绘了山川的雄伟壮阔。开头写小小的枕头却装着浩然的云气,而由于云气,遥远的千山万峰也近在身边了;低矮的木床下面却响着松涛之声,而由于松声,仿佛千沟万壑的风声也都响在耳边了,这表现了崇山峻岭的雄伟。至于“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更是突发奇想的神来之笔,以写“银山拍天”浪之大,以“开窗放入”写江之汹涌。作者正是以这样开阔的境界、宏大的气势抒发作者豪迈、进取的情怀。 (2)虚实结合。前两句弥漫山巅云气直入枕中是实写,然而这却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这是虚写。在这里,千峰万壑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惊心动魂的艺术境界。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种豪壮、崇高之美。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 十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舟行水上所见的两岸的景色。 2.写出你对诗人“满川风雨看潮生”心情的理解。 答案 1. 晚云沉沉,笼罩四野;两岸上,春草青青;不时地会有一棵两棵缀满了花的树,从船边,从眼前闪过。 2. 诗人在泊舟之后,没有躲进古祠,而是站立在古祠之外,看那“满川风雨”,赏那涛翻浪卷的大潮。若非胸襟开阔者,情怀旷达者,谁能如是之从容?由此可见,诗人的心情十分闲适,十分超然。 十八、阅读王安石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低徊”一词描绘出了“晚云”怎样的情状? 2.前二句勾勒了一幅“秋江暮云图”,这幅图画的基调是怎样的? 3.若说这首诗也以天象与江上景物的变化暗写船上人心情的变化,请你简要地说明诗人心情变化的情况。 4.“晚云含雨却低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江上怎样的特点?(2分) 5.从后两句来看,本诗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蕴涵了怎样的哲理?(2分) 答案 1. 暮云低垂,雨意浓重。 2. 朦胧、悠远,开阔、奇幻。 3. 诗人的心情可由下面的图示来表示:沉重——愁苦——疑惑——豁然开朗。 4.拟人。含雨的暮云低垂并缓慢移动。(2分,各1分) 5.寓理于景(或借景抒情)(1分),诗人借山光水色的变化寄寓人生感悟:不甘屈从阴暗,不怕青山阻隔,便能得到千帆竞渡的开阔心境,就能战胜眼前的迷茫与困难。(答“困难与黑暗中往往蕴含着希望和光明”也可,1分) 十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夜泊寄所思 权德舆 客程殊未极,舣棹泊回塘。 水宿知寒早,愁眠觉夜长。 远钟和暗杵,曙月照晴霜。 此夕相思意,摇摇[注]不暂忘。 [注]摇摇即遥遥。 (1)颈联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2)诗人为什么“觉夜长”?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1)颈联营造出空寂、清寒的意境。夜晚寂静,能听到远处的钟声和隐隐约约的捣衣声相互应和。拂晓时分,月光照着地上的白霜,令人感到清寒。 (2)①因羁旅之愁。诗人漂泊在外,旅程遥远,内心愁苦。②因相思之苦。诗人望月思乡,难以入眠。 二十、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癸酉冬赴部除夜宿信州客舍 方翥 隔屋青灯一点明,卧听檐雨落三更。 无因[注]作得还乡梦,门外儿童爆竹声。 夜宿浙江亭 曹既明 夜半潮声撼客床,卧听柔橹闹空江。 惊回倦枕乡关梦,海日烘山上晓窗。 [注]无因:没有机会。 (1 )曹诗的前两句有两字用得极妙,请指出并分析表达效果。 (2)两首诗的结尾一句都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并分别分析表达效果。 答案 (1)“撼”和“闹”。“撼”为“摇撼”之意,“撼”字形象地表现出潮水气势之盛,力量之大。“闹”为“搅扰”之意,本是江水晃动船橹,这里偏说船橹搅扰江面,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2)以乐景衬哀情(衬托)。方诗结尾句写除夕夜儿童燃放爆竹的热闹景象,衬托出诗人羁旅在外的愁苦。曹诗结尾句写窗外暖暖的太阳已升到了山上这一温暖的景象,衬托出诗人的内心的凄寒。 二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曹村道中 黄庭坚 嘶马萧萧苍草黄,金天云物弄微凉。 瓜田余蔓有荒陇,梨子压枝铺短墙。 明月风烟如梦寐,平生亲旧①隔湖湘。 行行②秋兴已孤绝,不忍更临山夕阳。 [注]①亲旧:亲故,亲戚和故交旧友。②行行:不断地走。 (1)首联描写了哪些景象?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2)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答案 (1)首联描写了嘶叫之马、苍黄的野草、苍凉的云天,营造出萧索、苍凉的意境。 (2)①远离亲故的离愁和相思。②羁旅在外的孤独感。③由眼前秋景引发的悲秋之情。④对时光易逝的感伤。 二十二、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重九 苏轼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西江月 辛弃疾 贪数明朝重九,不知过了中秋。人生有得许多愁,惟有黄花如旧。 万象亭中殢酒[注],九江阁上扶头。城鸦唤我醉归休,细雨斜风时候。 [注]殢tì酒:醉酒。扶头:醉倒 (1)苏词开头两句和辛词结尾两句都是写景,各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2)苏词“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句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表达效果。 答案 (1)苏词开头两句以叠词手法描写“楼头细雨”“江外平湖”,营造出迷蒙、苍茫的意境。辛词结尾两句描写城鸦、细雨、斜风,营造出清新、闲适的意境。 (2)对比。往昔,词人与友朋在东徐相会、戏马,热闹欢愉;而今,词人只身在这南浦之地,孤寂凄凉。两相对比,反映出人世沧桑,表达了词人对往昔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愁苦。 二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 辛弃疾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白鸥往来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①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②? [注]①别浦:这里指河流入大江之处。②则甚:做什么。 (1)“白鸥往来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一句意蕴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2)“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表面写白鸥自由自在地翱翔,不管天气如何,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词人远离尘世风波的思想。 (2)描写了江村脍鱼酌酒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词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无奈之情。 二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蓦山溪 晁端礼 轻衫短帽,重入长安道。屈指十年中,一回来、一回渐老。朋游在否,落托更能无,朱弦悄,知音少,拨断相思调。 花边柳外,潇洒愁重到。深院锁春风,悄无人、桃花自笑。金钗一股,拟欲问音尘,天杳杳,波渺渺,何处寻蓬岛。 (1)下阕是怎样表现桃花的?请简要分析。 (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案: (1)运用拟人手法,写桃花“自笑”,表现了桃花怡然自得之态;以深院之幽寂,衬托桃花之洒脱。 (2)①怀才不遇、前途茫然之感伤,羁旅他乡、知音难觅之孤苦,对故乡、亲人之思念。 二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岸帻① [宋]陈与义② 岸帻立清晓,山头生薄阴。 乱云交翠壁,细雨湿青林。 时改客心动,鸟鸣春意深。 穷乡百不理,时得一闻吟。 【注】 ①帻是覆盖在额头的头巾。岸帻,推起头巾,露出前额。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此诗写于他被放逐闲居时期。 (1)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解析】 回答此题,要从诗的前两联诗句中筛选写景的词语进行归纳。在前两联诗句中,描写的景物意象有:清晓、山头、薄阴、乱云、细雨等,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春天清晨薄阴笼罩山头、细雨淋湿树林的阴冷空寂图画。 【答案】 前两联描绘了春天清晨阴冷的景象。山头薄阴笼罩,细雨淋湿青林,透出阴冷寂寞的气氛。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 回答此题,须知诗人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中词语传达出来的。在本诗中,前两联写景,写的是阴冷孤寂之景。后两联转入抒情。“时改”即时令改换;“客心动”即诗人产生感情;“穷乡”即诗人居住的偏僻乡村;“百不理”实际“百事不理”之意;“时得一闻吟”意即“时时可以听见吟诗的声音”。于是,由“客心”可知诗人的思乡之情;由“百不理”可看出诗人闲居的寂寞;由“时得一闻吟”可知诗人失意寂寞的情怀。 【答案】 思乡之情。诗人眼中的深春景象提醒他时令变换,离家日久,引发了他的思乡之情;闲居的寂寞。诗人被朝廷放逐,闲居穷乡,百事不理,貌似时时得闲,吟咏诗词,实则表现自己失意寂寞的情怀。 二十六、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① 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三塔湖,在溧阳县西七十里,傍三塔湖而建,寒光亭也在湖边。 1.结合全词,说说“又”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5分) 2.这首词描写“春色”手法多样,试简要赏析。(6分) 3.结合<西江月 题溧阳三塔寺>全词,说说“此心到处悠然”中“悠然”二字所蕴含的情感。(4分) 4.请从画面描写的角度,对“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1.①对时光流逝的叹惜;②对个人历经坎坷的感慨;③对湖边春色的怀恋;④再次来此的欣喜。(以上四点,答出任意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 2.①运用拟人手法写春风杨柳:东风似乎有意,轻轻吹拂,送我渡过湖波;杨柳似乎含情,微微摆动,丝丝抚摩我的面庞。词人不说船乘风势,人触柳丝,而说风助船行,柳拂人面,正是寓情于物的拟人写法,从而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②动静结合:寒光亭下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一静一动,动静结合;有点有面,点面交映,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气。(每点答对手法1分,举例赏析2分) ③运用比喻写湖水:寒光亭下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 3. 看惯世事后的无奈、淡漠;在美好的春光中感到愉悦。 4. 天水相连辽阔深远,沙鸥飞翔期间;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手法,使画面生动、意境悠远;与作者的怡然情感相融。 二十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2.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3.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参考答案 1.D 2. 苏轼 辛弃疾豪放派 3 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二十八、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浪淘沙•秋江 张炎 万里一飞蓬,吟老丹枫。潮生潮落海门东。三两点鸥沙外月,闲意谁同? 一色与天通,绝去尘红。渔歌忽断荻花风。烟水自流心不竞,长笛霜空。 【注】张炎,南宋词人,宋亡后曾北游元都谋官,后失意南归,落魄而终。 1.上片中的“飞蓬”“鸥”两个意象分别有何作用?(4分) 2.联系全词,谈谈你对最后一句“长笛霜空”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1.“飞蓬”用了比喻手法,作者把自己比作漂泊不定的蓬草,体现了孤苦无依、凄凉的心境;“鸥鸟”用了反衬手法,通过写鸥鸟的闲适反衬作者的悲苦。 (手法、情感各1分,共4分) 2.这一句用了以景结情(或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声衬静)的手法(1分),在一片寂静的霜空中传来婉转凄凉的长笛声,营造了凄清的氛围(1分),含蓄表达了词人欲排遣却无法消除的悲苦心境,令人回味无穷。(1分) 二十九、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信州作 晁补之①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②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注】①晁补之:北宋词人。本词作于作者贬官监信州酒税时,词中的“江城”即信州。②幽禽:指杜鹃,又名子规。 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二句写作者在信州时物质条件窘迫:无钱购房,只能在荒僻的野寺与僧人居住。 B.“松间”句从动态的角度描绘出一幅林间隐居图:每天采药、捣药,在竹间晾晒衣服。 C.“一个”三句从幽禽入手写自己的心境,“苦”“悲”二字直接表达了贬谪异乡的心态。 D.作者在末两句借用杜鹃的叫声,抒发自己思归的迫切心情,既新颖巧妙又含蓄生动。 2.试分析这首词的前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3.词的下片中哪个意象是词人自身内心情感的外化?请对此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B(“林间隐居图”错。) 2.前两句交代了词人当时的处境,为全词定下了苦闷的情感基调。“谪宦”和“无屋买”点明被贬的境遇,“残僧”和“野寺”突出了寺庙的偏僻荒凉。如此残破不堪而词人还得与之相依为命,足见其命运、境遇的凄惨。(意对即可) 3.幽禽(写杜鹃也可)。作者曾试图遁入醉乡以遣岁月,但不知因为何事,幽禽(杜鹃)来到耳边苦苦啼叫,而且愈啼愈悲,实是借鸟的悲啼来显示自己的悲苦心境。青山尽管无限美好,但杜鹃仍啼道:“不如归去!”词人巧妙地抓住一个悲啼的“幽禽”来抒写自己的心曲。(意对即可) 三十、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虞美人•宿龟山夜登秋汉亭 王以宁 归来峰下霜如水。明月三千里。幽人独立瞰长淮。谁棹扁舟一叶、趁潮来。 洞庭湖上银涛观。忆我烟蓑伴。此身天地一浮萍。去国十年华发、欲星星。 【注】:①龟山:在江苏盱眙县,作者此时仕宦于淮南。②洞庭湖:作者是湖南人,家在洞庭湖边。③烟蓑伴:指渔翁一类的朋友。 1.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2.本词的上下阕分别描绘出怎样的景色?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孤独一身的忧伤之情。(2分)作者已离京十年,如今孤独一身、白发斑斑。登亭眺望,只见秋霜如水,明月千里、不禁忆念旧友,沉吟反思,生出一种前途迷茫的怅然。(2分) 2.词中描绘出两幅阔大的图景:上阕:眼前明月千里,白霜如水,三千里淮河滚滚而来;下阕描写了回想中烟蓑相伴,银涛拍空,八百里洞庭烟波浩荡的景色。(2分)阔大的空间境界反忖出“幽人”的渺小,凸显出诗人茫然无归的沉寂孤独。(2分) 三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迷神引 贬玉溪,对江山作 晁补之 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余霞散绮,向烟波路。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帆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觉阮途穷,归心阻。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猿鸟一时啼,惊岛屿。烛暗不成眠,听津鼓。 1、词的上片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词上片所描写的景象,起笔四句与最后四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请简要叙述。(5分) 3.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 1、(1)上片描绘了青山渐暗、红日西沉、余霞满天、江水东流、烟波浩渺、渔火迷坞的壮丽而又迷离的景象,勾勒了一幅日暮黄昏江景图。(2)词人借助景物描写外化了贬谪的郁闷情怀、羁旅的迷茫心绪,为下片的抒情做了铺垫。 解析 解答本题要抓住上片中的意象,从意象构成意境的角度分析其描写的图景。再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上片着重描绘了江上的景色,为下片抒写羁旅之情做铺垫。 2.上片所描写的景象由高远绮丽(或雄浑、壮阔、壮美)而转为低小幽寒(或迷蒙、凄迷)。(2分)变化的原因:一是时间的推移,起笔四句写词人日暮时分伫立江畔所见的的景象,最后四句写渔灯闪烁,船坞迷蒙,客船靠岸等,暗示红日、余霞早已隐没,此时已由暮而夜了;二是词人情感的变化,开始伫立江滨,见青山、红日、大江、晚霞,心胸为之开阔,故有此壮美之景。后来,随着江水望去,不见长安,只见渔灯客帆,于是感到“愁”来,以“长安远”为中枢,前后时间、场景,顿生变化,反映了作者迷惘的心境。(3分,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 3:下片表达了作者贬谪的郁闷(悲怆)之情和羁旅的哀愁(寂寞、迷茫)之情。(2分) 主要的表现手法有:①直抒胸臆(直接抒情):“暗想”“自悔”两句直接抒发了词人因政治生涯的不顺而产生的自怨自艾的情绪和悲愤的感慨。②用典:运用阮籍“途穷”的典故,以此来自比,抒发了途穷命蹇的感叹。③寓情于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通过素月、平楚、《竹枝》歌声、猿鸟啼鸣等意象,层层渲染,营造了伤感、凄苦的意境,使景物情思化,抒发了因贬谪而产生的怆然之情。(此点答渲染烘托也可)(4分,任答两点即可) 三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蟾宫曲 阿鲁威 理征衣鞍马匆匆。又在关山,鹧鸪声中。三叠《阳关》,一杯鲁酒①,逆旅新丰②。 看五陵③无树起风,笑长安却误英雄。云树濛濛,春水东流,有似愁浓。 【注】①鲁酒:春秋时鲁国所酿的酒,味薄。②逆旅新丰:唐代名臣马周未做官时客游长安,住在新丰旅舍中,受尽店主白眼。逆旅,旅舍。新丰,在今陕西临潼县东。③五陵:西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均在长安一带。 (1)这首元曲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曲意简要赏析。 (2)本曲结尾写道“有似愁浓”,试结合全曲,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发“浓愁”的。 (1)①鞍马、关山、鹧鸪,交代了旅途中的环境;②行色匆匆的长途跋涉中,鹧鸪声声,渲染凄凉的气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③鞍马倥偬,关山重重,已使人劳顿,鹧鸪的叫声更是旅人愁绪的象征,抒发了作者的羁旅之愁和身不由己的悲哀。 (2)作者对旅途中的愁情描述很有层次。①“又在关山,鹧鸪声中”,作者触景生情,写出自己漂泊无定、孤寂无依之愁。②“一杯鲁酒”,作者借酒消愁而愁情更浓。③“逆旅新丰”“笑长安却误英雄”运用马周客乡受辱的典故,写出了自己落魄、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无奈。④“云树濛濛,春水东流,有似愁浓”,运用比喻,用有形之物状无形之情,化虚为实,写出愁情之浓。 三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青玉案 曹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①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 ①谩:徒然、空自。 (1)请简要分析首句“碧山锦树明秋霁”的作用。(3分) (2)请赏析“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4分) (3)有人评价本词“情绪跌宕”,请结合诗句写出诗人心理变化的过程。(4分) (1)【答案】①点明季节:秋季;②描绘了行旅过程中的景色:雨后初晴,青山红树分外明丽;③与下文抒发旅行中的凄凉之情呼应(铺垫),乐景衬哀情。 【解析】 试题分析: 此类题目需要从内容和结构、手法等方面来分析。“碧山锦树明秋霁”,首句点出行旅的节令和境地。秋雨初晴,秋空如洗,显得青山红树分外明丽。锦树,指秋霜染红的树木。一肩行李,秋色如 画,雨后的晴光更给这幅秋山行旅图增添了欢快的亮色。此词意在抒写旅愁,却先欢乐之景,以乐景写哀情,遥映后文,以形成节奏的变化和情绪的跌宕。 (2)【答案】运用借景抒情、想象、虚写、对偶(任答两点得2分),词人想象自己夜间独宿孤馆,借雁声、残月抒发深沉的思乡之情。(2分) 【解析】 试题分析:“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全从揣想着笔,身未一一经而心先历历想,念念及此,不禁黯然伤神。这是对“凄凉只恐乡心起”的第二层回应和铺染。“一声征雁”,使人想到一字抵千金的家书,又自然会发出“雁归人未归”的感喟;“半窗残月”,则使人想见“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的梦后惆怅之情。总之,独宿孤馆,乡思盈怀,所闻所见,无不献愁供恨,催人泪下。这四句与上片“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四句遥相映照,前后相连相生,全词和谐化一。 (3)【答案】①先是写秋雨后明丽的景色下,山路陡转,心中产生无路可 走的疑虑;②接着写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③再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④最后写眼前如画的烟村,触发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内心凄凉。 三十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渡江① 南宋•陈与义 江南非不好,楚客自生哀。 摇楫天平渡,迎人树欲来。 雨余吴岫立,日照海门②开。 虽异中原险,方隅③亦壮哉。 【注释】①宋高宗绍兴元年,陈与义在广南奉召,由闽入越,趋赴绍兴行在,任起居郎。此诗为诗人次年渡钱塘江时所作。②海门:这里指钱塘江入海口。③方隅:角落。指江南。 1. 颔联历称佳妙,请作赏析。 2.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 1.①此联写渡江时的情景。摇桨渡江,远望水天连成一片,仿佛天水相平;而江岸远处的树,似在迎接人的到来。②寓情于景。开阔浩渺、豁朗清新的意境烘托了诗人被任用时的欣悦之情,表达了诗人的踌躇满志及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从拟人或炼字角度作答也可酌情给分) 2.①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信心:江南虽不若中原险固,但形势也很壮观,若心存高远,砥砺志节,事业国运仍大有可为。②尾联呼应首联,抑后高扬,一扫“楚客之哀”,肯定了江南的大有可为;又从对自身前途的信心上升到对国家前途的期望;提升了思想境界,扩开了识见格局,深化了主题思想。 三十四、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十五使君( 其一)① 杜 甫 宿雨南江涨,波涛乱远峰。 孤亭凌喷薄,万井逼舂容②。 霄汉愁高鸟,泥沙困老龙。 天边同客舍,携我豁心胸。 【注】①巴西:唐绵州和阆州都称巴西,此处指绵州。②万井指巴郡。舂容:江水冲激之声。 8.与诗的首联相比,颈联描写江涨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 9.本诗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 6分) 8.颈联主要从侧面来描写江涨之景。借助高鸟发愁、老龙受困,从侧面突出江水上涨后江面变阔以及江水激荡高涌之势。(5分) (答出主要从侧面来描写的,给1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4分。) 9.本诗表现的情感,有寄迹天涯之愁,更有与友人同观江涨之景的舒畅。身在“天边”,客居他乡,面对江涨壮阔、雄伟的奇景,作者心胸豁然开朗,心情变得愉悦;远离京城有朋友相伴共赏壮景,倍感欣慰。(6分) 三十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由苏轼命名。本诗是诗人被贬徐州病后所作。②黄华,菊花。 1、诗的颔联说“梦后倚楼无限情”,诗人表达的 “无限情”有哪些?并结合全诗谈谈此诗的抒情特点。 答: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析颈联“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4分) 答案 1、①怀乡思归,多病之愁,迟暮之感,失意之恨。(2分,任答对3种即可)②借景抒情,首联两句视听结合,眺望故乡的路,表达了怀乡思归之情。第三联鸦投古刹落日余晖,透漏出诗人的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2分)③直抒胸臆,第二联,多病之愁,第四联落寞感伤,失意悲凉。(可答视听结合,用典抒情,评卷老师酌情给分。但必须有手法,必须有哪一联或哪句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2、诗人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1分,暮霭之中,夕阳飞鸦,鸦归古刹,草入荒城,渲染了一片萧瑟、凄冷的意境1分,寄托了作者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抒发了怀想思归之情2分。注(手法、分析各一分,情感二分) 三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酒楼秋望 华岳【注】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1.本诗颔联写景极具特色,请简要分析颔联是怎样写景的。 2.本诗尾联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在抒发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1.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②色彩鲜明艳丽。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2.①《过零丁洋》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以死殉国的英雄气概。②《酒楼秋望》充分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前半句直抒胸臆,将个人感 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后半句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情感更加激越。 三十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11分) 夜 雨 黄景仁【注】 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 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 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 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 【注】黄景仁:清代诗人,文学家,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 1.诗歌颔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1.颔联运用对比手法,把久旱逢雨后为农人感到的喜悦与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当时矛盾的心情。 2.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开头两句表达孤寂之情和对亲友深深的思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愉,反衬今夜的孤寂和不能回家的无奈。而黄景仁的这首《夜雨》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既有对夜雨的喜爱,又有漂泊在外的孤独、书信受阻的担忧、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还有深切的思乡念家之情。 三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2)题。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 刘琨,晋代人,当时北方为少数民族所统治,刘琨和好友祖逖胸怀统一大志,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常常闻鸡鸣而起舞。 (1)这首诗首联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2)诗的颈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锁”字。锁:束缚,封住,笼罩的意思。一个“锁”字写出了阴云笼罩、暮雨将临、孤舟受阻的情形,流露出诗人被迫困于此地的无奈和怅惘的心情。 (2)诗的颈联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仕途不遇之悲。“乡思”一词直接抒情,“王孙”一词巧用典故反诘,在壮烈情怀中寄寓着愤慨与忧伤。 解析 (1)这类题涉及的常常是动词或形容词,可推知这里涉及的是动词“锁”,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步骤是: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①明手法。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其中“乡思不堪悲橘柚”一句,主要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和生不逢时之悲。“王孙”语出淮南小山《楚辞•招隐士》,意为隐居的贤士,后来也用来称呼游子,此处则二意并存,借指诗人自己。诗人怀抱经世之才和救世之志,然而却始终不被重视,只能到处漂泊,这其中的苦楚却无人明白。②析感情。 三十九、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1分),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1分),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1分)。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那种孤寂心情(1分)。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1分),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2分)。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1分)。 周莘野泊对月有感[南宋] 四十、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11题。 野泊对月有感 南宋•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①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②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释】①逋逃:愤激之词,意为飘泊无家。 ②行朝:迁徙不定的朝廷。 8.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请比较这首诗的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诗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在写法上的异同。(5分) 9.题目中的“野泊”二字是怎样串起诗歌内容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8.同: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1分)异:①周诗视听结合,写“野泊”所见之景。天上参横斗转,地上洞庭茫茫,为视觉;角声悲鸣,声断岳阳城,为听觉。(2分)②杜诗运用夸张,浩瀚的湖水把吴楚大地隔开,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极写洞庭湖景色之绮丽宏伟。(2分) 9.①首联承题,写“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②颔联为“野泊”之境。见星斗横斜、洞庭茫茫,听角声凄凄,皆扣“野泊”,景中见情。③颈联和尾联为“野泊”之情,写“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将“野泊”的原因由个人遭际引向国家战乱这一深层根源。(每点2分)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