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7-02-04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概括能力和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3、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课文内容。 2、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3、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2、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导读法、朗读教学法、圈点勾画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1、课文导入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古代的记叙文,在我国古典文学的历史长河里,史传散文是颗非常璀璨的明珠,初中我们学习过《曹刿论战》,还记得选自哪部史书吗?(《左传》),关于《左传》还记得多少知识呢?(请同学们回顾),同学们,“传”是什么意思?是“注解、注释”,《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都是为了解释《春秋》而作,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还是先秦优秀的散文著作,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树立典范,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选自《左传》的文章,大家来看标题。 2、标题释义 “烛之武退秦师”中“师”的意思是什么?“军队”,意思是“烛之武试秦军退兵”。假如只是一份报纸的标题,同学们脑海中会想到哪些问题? 预设:(1)为什么要退兵 (2)怎么退 (3)谁是烛之武 (4)结局怎样 大家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困惑,课前已经布置预习了,通过课文来了解这整体的事件,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语感。 3、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三句话交代。 秦晋围郑,郑伯让烛之武劝退,烛之武做到了吗?烛之武智退秦师,化解战火。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读遍课文。 (2)、秦晋为什么要围郑?从文中找一个句子回答。 “以其无礼于晋”这其中将了一个什么故事?什么叫“且贰于楚也”? 重耳(晋文公)逃亡的过程中,郑国国君没有礼遇他。在城濮之战的时候,郑国先想出兵帮助楚国,后有想归附晋国,这叫“贰于楚也”。 (3)、郑国得罪了晋国,那秦国为什么也要出兵呢?从文中找到依据。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暇,朝济而夕设版焉” ①秦晋之好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春秋无义战 4、段落掌握和释义 (1)第一段 ①请大家齐读第一段,短短25个字,交代了什么内容。 ②两国分兵驻扎,有何用意? ③重点词语:“军”作动词“驻军”,虚词“于”当“对”之意。 (2)第二段 ①重点词语和句式:“佚之狐言于郑伯曰”是什么句式? “子”为尊称 “辞”为“推辞” ②请同学概括第二段主要内容。 ③为什么先写烛之武推辞,而不是一开始就“许之”,这在写法上有什么作用? (补充)《东周列国志》介绍烛之武 A、到70岁才被举荐,心理没有抱怨,这样更显人物真实。 B、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放下心中抱怨,体现烛之武身上深明大义的美德。 (3)第三段 ①请同学朗读,本段重点写烛之武的外交辞令。 ②重点词语和句式:“夜”名词作状语、“亡”使动用法、“敢”为谦词 ③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国,秦国为什么能够接受他的建议,他用了哪些事实和事例使得秦心悦诚服地退军了。 “邻之厚,君之薄也” 从地理角度 “舍郑益秦” 从历史角度 晋而无信 从逻辑角度 晋贪而无厌 ④烛之武从三个角度、四个层面来说服秦伯,秦国所以接受,除了思路之外,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技巧? (4)第四段 为什么要交代这段内容,对故事发展有什么作用? 5、文章特点 这篇文章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波澜、详略得当、精炼) 6、探究思考 (1)由本文及《曹刿论战》的写作特点看《左传》的叙事艺术。 (2)以今天的理念来审视“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你从中得到的哪些启示? 7、课后作业 (1)归纳整理文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和文言句式。 (2)拓展阅读《重耳之亡》和《殽之战》 【板书设计】 危在旦夕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烛之武 夜缒而出 秦军乃还 智说秦军 转危为安 晋亦去之 本教案配套课件下载地址: http://ftp.ruiwen.com/html_doc/121401.htm 谢离陌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