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7-01-31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2.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在前后对照比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文章主旨的写法。 4.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 1.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2.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在前后对照比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文章主旨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齐背于佑任老先生的诗《望大陆》。 一提到到故乡,人们似乎只有一种情感——思念,其实故乡带给我们的思考远不止于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故乡》。 二、小说的文学常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人物性格和社会生活。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三要素。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等,1921年发表了代表作《阿Q正传》 2.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农村状况与农民处境。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四、朗读课文 1.听读课文,扫清读音障碍。 2.自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 五、整体感知 1.标注段落序号。 2.学生自读课文。分小组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小说以什么为序,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将全文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分为三个部分。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2)小说中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谁是线索人物? (3)作者在小说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 明确: (1)时间,“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写“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悲凉的心情。 第二部分:写“我”在故乡。这是小说的主体。主要刻画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中国农村带来的苦难,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 第三部分:写“我”离开故乡。离开故乡的心情和感受。 (2)小说中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母亲和“我”。主要人物是闰土,衬托人物是杨二嫂,线索人物是“我”。 (3)悲哀,故乡的景、故乡的人的变化。 六、作业 完成练习题1-3题。 板书设计: 故乡 鲁迅 顺序:时间 线索:“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封志莉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