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二首》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7-01-23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及相关的文学知识。 2.熟读并背诵诗词。 3.品味词的语言,体会意境。 4.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熟读并背诵诗词。 2.品味词的语言,体会意境。 3.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渔家傲》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开始学习两首词,回顾我们以前学过的关于“词”的文学常识,“词”的哪些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1.别名:诗余,曲子词,长短句 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标题;分上、下两片 3.派别:婉约和豪放 二、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三、诵读 1.听范读,并进行朗读指导。 2.自由朗读。 3.齐读。 四、初步感知,理解诗意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翻译全词 参考: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和战士们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五、赏析语句 1.从诗词的第一句,我们可以得知哪些内容? 明确:描写的是边塞之景,“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塞下”交代了写作的地点,“秋来”写了时间。“风景异”概括了这里景致的特点。 2.词的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着重表现了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与中原大不相同。 3.从“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可以读出哪些内容? 明确: 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塞之地的荒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夹杂着风吼、马嘶的声音,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 交代了他们所在的地理位置,坐落于群山之中,处于偏远之地。 “孤”不仅仅交代所在城池的环境,也是自身心境的写照。“闭”写出“孤城”的冷落、警戒气氛,呈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 4.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渲染了悲凉、肃杀的气氛。 5.“浊酒一杯家万里”表现了守边将士怎样的心情? 6.将士为何难以归家?这原因中体现了词人和守边将士怎样的情感? 明确:“燕然未勒归无计” 补充:“燕然未勒”:燕然,山名,即杭爱山,今蒙古国境内。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和帝纪》)。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 渴望建功立业。热爱国家。 7.“羌管悠悠霜满地”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明确:听觉和视觉。 8.“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泪包含哪些情感? 明确: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 小结: 1038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1040年,因为守边官员贪生怕死,范仲淹主动要求调到军事要地延州(今陕西延安),主动挑起了这保民卫国的重担,希望能击退外敌。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六、拓展阅读 边塞诗: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七、作业 背诵并诗词。 板书设计: 渔家傲 范仲淹 写景:塞下秋景(异) 抒情:思乡、爱国 雷真民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