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笔“秦坑儒谷”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现代文阅读 2017-01-18 手机版 | ||||
①古长安今西安,历史上曾是13个帝王的都城。其历史文化积淀之深,在全国都市中可谓无与伦比。因而任何一个光临这座古都的游客,都会陷于中国古老文化辉煌的包围之中。 ②1979年我初次到秦川之地,急于去看看秦代千名儒生的殉难之地,然无踪可循。我却没有过度失望,因为我认知我们民族在某些方面的劣根性。这次再访秦川大地时,友人的提议燃起了我的寻梦欲求,我立刻随他奔往两千多年前葬埋众多儒生的历史遗址。 ③汽车下了公路,拐上了乡间土路,身后是古城西安,迎面是绵长的骊山山脉,两旁的村野除了绿色之外,就是清一色的土黄:黄色的村落,黄色的围墙,黄色的土屋。在绿与黄的上空,有一丛丛的银色光斑,那是秦川大地上满山遍野的泡桐树,在暮春时日绽放出来的白色花朵。我想,我没有带来一束悼念亡者的花,权且把这些天地间的白花,当成我祭奠蒙难冤魂的硕大花环吧! ④汽车拐进一个叫洪庆堡的村庄,我们步行走到了村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麦田边缘上竖着的一块黑碑,由于碑身上遮满黄尘,我俯身于石碑前仔细看了一会儿,才看出碑身上的刻字:“坑儒遗址”。跟着友人沿麦田间的一条田埂小路,继续向东行约百余米,另一块高大黑色石碑耸立于麦田中间,上刻“秦坑儒谷”四个大字。 ⑤此时已是黄昏时分,斜阳把一抹橘黄色的光亮涂染在石碑上。我走到高大挺拔的石碑之前,久久地凝视着它,似想从它的肖像中,让时光倒流回归到远古;但是任凭我怎么臆想,只有眼前那只形若乌龟驮着石碑的赑屃[注]。在传说中赑屃是龙的儿子之一,头似被什么利器砸断了,因而它只能用残缺不全的身子,驮着那高大沉重的石碑了。 ⑥碑身后面,树碑人留下长长的碑文,碑文上如是描述焚书坑儒谷的悲楚:传云,诸生阴魂不散,天阴雨湿,鬼声凄厉。村人称之为鬼沟。我就此询问麦田中的一位老农,他说他没有听到过鬼哭狼嚎,说这是后人为众多书生冤屈之死,“吃柳条拉柳筐——满肚子瞎编”出来的鬼怪故事。但他后来的一番话,则让我吃了一惊:“这儿虽然没有闹过鬼,但对后世影响可大着哩!村里的大人不让孩子上学,说是学问多了,会变成这儿的鬼。”这位老人,还将其说延伸到了今昔:“前些年中国不是也发生过啥‘文革’,挨整的就是一些学问篓子,俺这儿八百里秦川,死的也多是有知识的人!”笔者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一个农村老汉,会对我说出这样的一番话来。面对鬼谷周围的山,面对鬼谷上空的云,面对“秦坑儒谷”的高大石碑,我失语地站在那儿。 ⑦临走前,我向老农表示了真挚的谢意之后,匆匆用数码相机,录下“秦坑儒谷”石碑上的碑文,并百感交集地向石碑弯腰鞠了一个大躬。这既是我对远古含冤而死儒生们的心祭,又是表达我对立碑人的诚挚敬意。 ⑧在归途上,我想得很多很多。据碑文叙述,此碑立于1994年,由陕西省教育学院图书馆馆长撰文,富年县石刻艺术馆完成了此碑的刻字。我虽无法得知其全部运作是属于政府行为抑或是民间行为,但从中可以看出的是,国人在张扬可贵的人文良心。也许考古工作者的双眼,只是盯紧皇陵皇室的开掘,因而秦“焚书坑儒”谷,一度成了被遗忘了的历史角落;但在今天,有良知的文化人把它摆到了中国历史的图案之中,供后人反思其味。笔者认知,开掘皇陵皇室中的金银文物,因为这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固然也很重要,但帝王留下的罪恶,也不容淡化。因为从大秦到明代的“火烧功臣楼”和方孝孺灭门十族——直到中国的“文革”,这些历史所反映的教训,似乎更值得考古工作者去开掘。 ⑨这就是“秦坑儒谷”,给后来人留下的一个民主建政的话题。 【注】 赑屃(bìxì):古代神话传说中龙之九子之一。形似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 11.初次探访无踪可循时,作者提到“我认知我们民族在某些方面的劣根性”,你理解此处“劣根性”的内涵吗?请加以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历史遗留的教训或民族悲剧性事件,国人常漠视、淡化或选择性地遗忘。 12.请指出第③段画线句的写作特点,并分析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作特点:修辞上运用对比、排比;表达方式上运用白描。 作用:①交代环境,渲染了苍凉、肃穆、凝重的氛围;②是作者探访“秦坑儒谷”的开端,为全文奠定了沉重、悲哀的感情基调;③为下文展开叙写与申发议论(反思其味)作了铺垫。 13.文中对赑屃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双关。①交代“秦坑儒谷”遗迹的现状,暗示当下我们对这一历史悲剧的冷漠态度。②以赑屃暗喻地下儒生相似的悲惨命运,增加萧索的悲剧感。 14.文中写到在听到老汉一番话后,作者“失语地站在那儿”。试分析作者“失语”的原因。(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从农村老汉所说的话中,意识到“坑儒”的祸害到现在还很深,如民间对知识的恐惧,如“文革”对知识的荼毒;现实中,我们缺乏对这一历史教训的深刻反省,使作者意识到“鬼谷”的阴影犹在;对含冤而死的知识分子的悲悼。 15.文章结束时,作者认为人们在积极开掘皇陵文物的同时,对帝王留下的罪恶有淡化的倾向。纵观全文,谈谈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解读历史,感悟历史。(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保持自信的同时应有正视反思的精神,这是社会发展、民族成长所必需的。②民族的历史性文物固然值得重视,但不能回避历史上的教训和悲剧。这才是对历史的正确态度,如果忽略从悲剧里整理教训以作借鉴,不仅历史将永远是一轮缺圆的蚀月,时代与未来的发展也将布满阴影。 相关链接:现代文阅读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