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话三则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17-01-11 手机版 | ||||
1理清结构: 2语言特色: 课文所选的三则古代神话篇幅短小,在朴实简练的叙述中包含深刻的意蕴,加之想象、夸张的巧妙运用 ,给人以难以磨灭的教益。文章中的“ 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 3把握重点: 一、关于 神话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规 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这就是古代神话产生的原因。中国古代神话作品常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歌颂劳动创造;②赞美坚忍不拔、自我牺牲的英雄精神;③讴歌反抗压迫的精神;④对追求真挚纯洁爱情的赞美。总之,中国神话富有浓郁的人情味,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二、重点词语理解 逐走:赛跑。走,跑。大泽:大湖。河:指黄河。文首:头上有花纹。白喙:白嘴。溺:淹死。堙: (用土 )填埋。注:流人。息壤:神话中一种生长不息的土壤。复:通 “腹”。卒:最终。布土:分布息壤。 三、内容综述 (1)《夸父逐日》:以个人力量敢和太阳赛跑,而且赶上了太阳,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于向大自然挑战、自我牺牲的英雄精神。 (2)《精卫填海》:写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往东海游历被淹死,但她很不甘心,变成小鸟精卫,去填淹死她的大海,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决心。 (3)《鲧禹治水》:鲧虽然因为偷窃天帝的息壤而被杀,但又生禹继续治理洪水,终于平息了水患,表现了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 4攻克难点: 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进而把握文章内容,是学习本课的难点,请看下面的 参考译文: (1)《夸父逐日 》:夸父与太阳赛跑,赶上了太阳;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向北去喝大泽的水。还没赶到,就在半路上渴死了。他丢下的手杖,变成了桃林。 (2)《精卫填海》:又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在那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去东海游玩,被水淹死了没有回来。因此变成精卫,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 ,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 (3)《鲧禹治水》:洪水泛滥,巨浪滔天,鲧偷窃了天帝的息壤用来填塞泛滥的洪水。因为事先没有得到天帝的 允许,天帝派火神祝融把鲧杀死在羽山的郊野。鲧死后,他的肚子里生出了禹。天帝最终命令禹去分布息壤,平定九州的水患。 5质询疑点: 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邓林”实有其地,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外,“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 富有诗意的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容,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勇敢追求、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惜缘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