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造地设之巧,在人善于黠缀耳...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现代文阅读 2016-12-30 手机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天造地设之巧,在人善于黠缀耳”,这句话精辟概括了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结合自然环境的方法。规划就是寻找和把握自然环境原本的巧妙秩序,人工建设只是“黠缀”在这个秩序之中。规划看似着力在人工,其深处奥妙则是对人工与自然关系的推敲;自然貌似在人工之外,其实早在设计的观照之中。

这一理念体现在许多结合自然山水的具体规划设计手法中。无论城内、城外,只要是自然环境中的形胜之地,皆被规划者驻目留心,将人工建设与之联系为一个整体。例如在城外大尺度的山水环境处理上,就有“天阙”模式。秦代就有咸阳的“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及彭县的“见两山对如阙”。汉代的长安、六朝的建康、隋朝的洛阳等都城规划皆循此模式,将城市中的重要建筑与“天阙”相通。明清时,依然有不少城市运用“天阙”模式,例如安徽庐江县,就是以文庙作为城市的中心,背靠城外的塔山,南面直向城南的福泉、凤台二山。不仅大的城市格局如此,就是百姓的屋宇建设也有结合山水远景的习惯,所谓“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正是此意。

当然,有些城市本身就坐落在山上或水乡,自然与山水就有更为紧密的融合。重庆是山城,“沿江为池,凿岩为城”;若在水乡,城市规划必然结合水来进行,苏州、无锡、绍兴、温州等城市都是结合水进行城市规划的典范。《弘治温州府志》曾对水城建设的缘由、特色以及便民之利进行了详细论述:“一坊一渠,舟楫必达。可濯可烹,居者有澡洁之利;可载可泛,行者无负载之劳。”

有两幅图对当今很有启发。一幅是北宋吕大防的《长安图》,另一幅是清代四川南充的《四境图》。《长安图》为现存最早的中国石刻城市图,此图按照比例尺绘制了城市部分,将南部秦岭绘制于图上。吕大防在《长安图》题记中提到“城内用折法,城外取容”的画法。这种“内折外容”的表达方式既关注城内建设部分的比例,又把城外大尺度的山水环境标示在图上,清楚表明城内建设与城外山水的关系。清咸丰七年的《南充县志》中收录了《四境图》,分别画了城市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山水人文胜迹。其实这四幅图就是对城市四向山水人文胜迹及其风景的一个评价。虽然《四境图》不是专为规划设计而绘,但它体现了在长期发展中积累起来的中国人观照城市、观照环境的方式,告诫城市规划者应兼顾内外,进行整体经营,重视城市与四向风景的关系,很好地体现了中国规划设计的“四望”传统。

7.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天造地设之巧,在人善于黠缀耳”的一项是(3分)

A.安徽庐江县的城市格局

B.重庆“沿江为池,凿岩为城”

C.温州“一坊一渠,舟楫必达”

D.《长安图》“内折外容”法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城市规划都以自然山水为主,人工为辅,致力于对自然环境秩序的把握。

B.以自然形胜之地为城市规划的中心,使人工建筑与之相通的模式就是“天阙”模式。

C.苏州、绍兴等城市坐落在水乡,与水结合得紧密巧妙,成为水乡城市规划的典范。

D.《四境图》虽不是专为规划而绘,但它对城市山水名胜的评价,对当今很有启发。

9.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观点,并作简要评价。(4分)

答案:

7.D

8.C

9.①结合自然是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的显著特点(或:中国传统城市规划善于观照自然,巧施“黠缀”

②这一观点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现代城市规划具有借 鉴意义。

答出①给2分,答出②给2分。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链接:现代文阅读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