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16-12-27 手机版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整理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体味孔子及其弟子的神情风范,了解孔子的礼治思想。

二、学习重点难点

(1)熟读课文,整理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体味孔子及其弟子的神情风范,了解孔子的礼治思想。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知识链接 

(一)孔子与《论语》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传说晚年整理“六经”(《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2、《论语》: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由其门人及再传弟子辑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有关儒家思想的首要经典,后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二)背景补充:

孔子一生,积极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他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却“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但由于到处碰壁,有时也流露出消极情绪,特别是晚年回鲁国后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

本文所记之事当在孔子晚年,四弟子中公西华最年幼,比孔子小42岁。据资料,当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51、39、31、18、60岁,他们中有的年纪很大了还在读书,这是为了“独善其身”,“修身”。 孔子主张“入仕”,要求读书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他还主张读书人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并说“学而优则仕”,主张“仁政”,主张“以礼治国”。

预习案

自主学习: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一、基础知识梳理

1.字音

哂(shěn)之  饥馑(jĭn)  铿(kēng)尔  小相(xiànɡ)  比及(bì)

冠(guàn)者   沂(yí)水   舞雩(yú)  喟(kuì)然    撰(zhuàn)   

2.通假字

①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

②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 

③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表示反问的语气词)

3.词类活用

① 如会同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着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着礼帽)

② 鼓瑟希(鼓:名作动:弹奏)        ③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 

④皙后 (后:名作动:走在后面)    

⑤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作动:小事,做小相)大(形作动:大事,治国为政)

4.一词多义

(1)如

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连词,假如,如果            

③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连词,于,至于

④ 宗庙之事,如会同      或者

⑤ 求,尔何如        “何如”即“如何”,怎么样

⑤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或者

(2)方

①方六七十                  方圆,纵横     

②可使有勇,且知方      道,指是非准则

(3)则

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那么,就

②《论语》六则        指分项或分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是

④居则曰:“不吾知也!”    同“辄”,总是,常常

(4)尔

①求,尔何如?        第二人称代词

②问君何能尔。        这、那、这样、如此

③子路率尔对曰        词尾,可不翻译

(5)为

①愿为小相焉                  动,做

②为国以礼                    动,治理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动,治理;介,表被动

5.特殊句式: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①不吾知也    (宾语前置句)

⑥ 则何以哉  (宾语前置句)

③为国以礼(介词结构后置)

⑦ 异乎三子者之撰(介词结构后置)

4.重点句子翻译

①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②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原为小相焉。

译:在宗庙祭祀的工作中,或者在同别国会盟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③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译: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④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暮春时节,穿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孩童,在沂水中洗去尘土,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放歌而归。

二、课文内容梳理

1、孔子与四个弟子的谈话内容围绕什么展开?

明确:言志。

2、四个弟子的志向分别是什么?

明确: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探究案

探究一:提炼文中描写四弟子的语言、行动,结合孔子态度分析四弟子性格。填写下表。

人 物 语  言 行 动 孔子态度 性      格

子路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率尔” 哂之 直率、信心十足,但莽撞

冉有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叹之 谦虚、实事求是

公西华 “愿为小相”   惜之  更谦虚、敏而好学,墨守成规

曾皙 “咏而归。” 舍瑟而作 与之 洒脱、淡泊于功名、从容不迫

探究二: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明确: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他主张“入仕”,要求读书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学生,可以说有四种理想,都和治国有关。

针对子路,孔子“哂之”。理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孔子当时不语,后“叹之”。理由是“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孔子“惜之”。理由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孔子认为公西华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针对曾点,孔子“与之”。曾皙言志与他人不同,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副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展示的是一幅暮春郊游图: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孔子为什么会赞许曾皙的志向?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曾皙的主张有不愿求仕的意思,与当时孔子的处境和心境相契合。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但是屡屡不能得志,所以他也产生过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想法。也有人认为,曾皙的话描绘出一幅民风淳朴,天下太平的“盛世图”,这才是曾皙的社会理想,只不过他是用暗示的方法表达出来罢了。这与孔子的“仁政”“礼乐”治国的思想完全合拍,加上曾皙的话说得那么雍容委婉,所以孔子会不由自主地赞赏起来。

探究三:孔子听了冉有、公西华言其志之后,没有发表意见,却私下向曾皙谈了自己的看法,对于孔子的这种做法,你有什么看法。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用现代眼光评价古代贤人的行为举止,并得出自己的结论,不必要求学生得出统一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

(二)拓展迁移:

比较阅读《季氏将伐颛臾》,联系孔子“仁者爱仁”的思想,回答问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本文中孔子对学生的态度与《侍座》篇中对学生的态度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孔子勃然大怒,直接呵斥冉有、季路。文章通过三次对话,表达了孔子对学生不能尽到为人臣子的责任,以及不能施行以礼治国的愤怒。这与《侍座》篇中那位亲切温和、循循善诱的老师截然不同。

2.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这表明了孔子什么样的思想?

参考答案:孔子怒斥学生的原因在于学生违背了自己的“仁政”思想。在这篇文章中孔子提出了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这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李秋萍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