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导学案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16-12-25 手机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4.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5.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6.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

【学习重难点】目标2、4

【学法指导】 

1、根据注解,通过查字典、词典解决生词,用猜译、换字、添字的方法翻译全文。

2、在通读的基础上,按照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方面写的——用什么方法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启示的思维顺序,认真思考。

【学习过程】

自 主 预 习

一、走近作品:

1、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他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参与修撰《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2、写作背景: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初读,扫除文字障碍,理解题目,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1.读一读,写一写,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壑( hè   ) 蔚( wèi ) 琅琊( láng yá)  

潺( chán   )  酿( niàng  )

辄( zhé  ) 霏( fēi  )  暝( míng   )   

晦(huì )     伛偻( yǔ lǚ )

洌( liè  )  肴( yáo ) 蔌(  sù )酣(hān )      弈( yì) 觥( gōng ) 颓(tuí)     阴翳(yì )

2.根据注解,通过查字典、词典解决生词,用猜译、换字、添字的方法翻译全文。

环(环绕)滁皆(都)山也。其(它的)西南诸(各)峰,林壑(山沟,山谷)尤(特别)美,望之(它们)蔚然(茂盛的样子)而(连词,顺接。“又”)深秀者,琅琊也。山(沿着山)行(走)六七里,渐闻(听到)水声潺潺而(连词,顺接。不译)泻出于(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回环)路转(拐弯),有亭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靠近)于(在)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的)僧智仙也。名(命名)之(它)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介词,在)此(这里),饮少辄(就)醉,而(递进,而且)年又最高,故(所以)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的)意(情趣)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欣赏山水)之(的)乐(乐趣),得(领会)之(代词,这种乐趣)心而寓(寄托)之酒也。

若夫(像那)日出而(顺接,不译)林霏(雾气)开(散了),云归(聚拢)而岩穴暝(昏暗),晦明变化者,山间之(的)朝(早晨)暮(黄昏)也。野芳(香花)发(开)而幽香,佳木秀(繁茂)而繁阴,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四季)也。朝而往(进山),暮而归(回去,回家),四时之(的)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背)者歌于(在)途,行者(走路的人)休于(在)树,前者呼(呼喊),后者应(应答),伛偻(腰背弯曲,代指老人)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到,面对)溪而(顺接,不译)渔(动词,钓鱼),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酿,造)酒,泉香而酒洌(清洌),山肴(野味)野蔌(野菜),杂然(杂乱的样子)而前陈(摆开)者,太守宴也。宴酣(尽兴地喝酒)之(的)乐(乐趣),非丝(弦乐器)非竹(管乐器),射者中,弈(下棋)者胜,觥(酒杯)筹(酒筹)交错(交互错杂),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脸色苍老)白发,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不久)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跟随)也。树林阴翳(遮盖),鸣声上下,游人去(离开)而禽鸟乐(快乐)也。然而(可是)禽鸟知山林之乐,而(转接,却)不知人之乐;人知(知道,懂得,了解)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以……为乐)其乐(快乐)也。醉能同其(大家)乐,醒能述以(用)文者,太守也。太守谓(为,是)谁?庐陵欧阳修也。

3、句子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主 动 研 讨

一、把握重点字、词、句。

1.学生展示预习中遇到的疑难字词句,让学生在比较中进行研讨,师生共同订正。

2.明确重点字词句,学生用特殊符号作好记录。

二、把握文章结构及内容。  

①全文四段,各段写什么?

第1段写  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由来。

第2段写  山中早晚和四季的景色及出游之乐。 

第3段写  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

第4段写  日暮醉归。 

②本文描写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文中的写景主要起什么作用?

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写山间的朝暮:从早到晚;写山间的四时:从春到冬;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写景主要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也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作铺垫,表现了山水之乐;也寄托了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③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其中有什么是值得肯定的? 

抒发被贬的抑郁和与民同乐的思想。“与民同乐的思想”这是积极向上的,很可贵的。

三、问题研讨。

1.如何理解文中的“醉”和“乐”?

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写山间的朝暮:从早到晚;写山间的四时:从春到冬;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作者陶醉于眼前的美景和美酒,陶醉于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表达了作者因此而与民同乐、与民同醉的心情

文章在最后点明“醉翁之意”的真实用意是“乐其乐”,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了起来,点出了全篇的真正主旨。

因此,概括起来,“醉”只是表象,“乐”才是本质。 

2、本文以“乐”为线索,作者是怎样步步深入、表现“与民同乐”的主旨的?

山水之乐——四时之乐——滁人游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山林之乐——太守之乐

3、第三段描写了几幅画面?作者把“太守宴”放在“滁人游”之前写好吗?为什么?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滁人游说明百姓和乐,太守才能尽情享受这“山水之乐”,体现了文章“与民同乐”的主旨。

自我巩固

一、基础能力测试

1.选出“而”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D  )

A.蔚然而深秀B.野芳发而幽香C.泉香而酒冽D.而不知人之乐

2.选出“之”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B  )

A.禽鸟知山林之乐B.名之者谁C.四时之景不同D.醉翁之意不在酒

3.选出“者”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C  )

A.前者呼B.作亭者谁C.晦明变化者D.弈者胜

4.选出“于”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B  )

A.行者休于树B.泻出于两峰之间C.临于泉上D.来饮于此

5、文中现在还在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觥筹交错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全文的主旨句是:醉能同其乐(与民同乐)。

2.文章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4、写山间早晚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5、写四季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6、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7、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8、从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个成语:水落石出。

三、阅读并回答问题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1.解释下列句中带点的词语。

(1)苍颜白发            面容苍老  

(2)伛偻提携            指腰背弯曲,本文指老人弯着腰走路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宴会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2)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醺醺的坐在众人中间的,那是太守喝醉了。 

3.文中能享受山水之乐的人有哪些?请用一个字概括出他们共有的心情。

滁州人、宾客、太守          乐  

4.文中能表明本段文字内容核心的是哪个句子?

太守醉也。         

5.从文中找出描写“众宾欢”的语句。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6.“宴酣之乐”体现在哪里?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写滁州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8.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B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五、课外拓展

多多益善

上①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如何?”曰:“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②?”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注】 ①上:皇帝。②禽:通“擒”,捉住。

1、解释加点字。

能将几何(  多少   )                上尝从容与信言(  曾经  )

2、你能从上面的选文中提炼一个成语吗?并解释这个成语。

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3、“多多益善”是谁说的?从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性格?

韩信说的;才高过人,自信又自夸。

4、从文中可以看出汉高祖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 

胸怀宽广,知人善任,从容沉稳而又机智敏锐。

(附:教师用作复习,提问学生用。)

虚词总结

也    1 表陈述语气。“环滁皆山也。”

2 表肯定语气。“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3 表感叹语气。“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于   1 从。“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2 在。“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3 在。“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而   1 顺接(并列、承接、因果等)。“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 转接。但是,却。“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3 连接状语与谓语。“朝而往,暮而归”。 

一词多义

临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动词,靠近)

2.临溪而渔(动词 到)

谓   1.太守自谓也(动词,称谓,别号)

2.太守谓谁?(动词 是)

之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代词 它)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和“间”构成方位名词,中间)

3.醉翁之意不在酒  (的)

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名词用作状语  沿着山路)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用作状语  像鸟张开翅膀)

3.野芳发而幽香(形容词用作名词  香花)

4.伛偻(腰背弯曲)提携(形容词用作名词,指代老人)

28  醉翁亭记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4.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5.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6.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

【学习重难点】目标2、4

【学法指导】 

1、根据注解,通过查字典、词典解决生词,用猜译、换字、添字的方法翻译全文。

2、在通读的基础上,按照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方面写的——用什么方法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启示的思维顺序,认真思考。

【学习过程】

自 主 预 习

一、走近作品:

1、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他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参与修撰《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2、写作背景: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初读,扫除文字障碍,理解题目,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1.读一读,写一写,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壑( hè   ) 蔚( wèi ) 琅琊( láng yá)  潺( chán   )  酿( niàng  )

辄( zhé  ) 霏( fēi  )  暝( míng   )   晦(huì )     伛偻( yǔ lǚ )

洌( liè  )  肴( yáo )   蔌(  sù )       酣(hān )      弈( yì)

觥( gōng ) 颓(tuí)     阴翳(yì )

2.根据注解,通过查字典、词典解决生词,用猜译、换字、添字的方法翻译全文。

环(环绕)滁皆(都)山也。其(它的)西南诸(各)峰,林壑(山沟,山谷)尤(特别)美,望之(它们)蔚然(茂盛的样子)而(连词,顺接。“又”)深秀者,琅琊也。山(沿着山)行(走)六七里,渐闻(听到)水声潺潺而(连词,顺接。不译)泻出于(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回环)路转(拐弯),有亭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靠近)于(在)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的)僧智仙也。名(命名)之(它)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介词,在)此(这里),饮少辄(就)醉,而(递进,而且)年又最高,故(所以)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的)意(情趣)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欣赏山水)之(的)乐(乐趣),得(领会)之(代词,这种乐趣)心而寓(寄托)之酒也。

若夫(像那)日出而(顺接,不译)林霏(雾气)开(散了),云归(聚拢)而岩穴暝(昏暗),晦明变化者,山间之(的)朝(早晨)暮(黄昏)也。野芳(香花)发(开)而幽香,佳木秀(繁茂)而繁阴,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四季)也。朝而往(进山),暮而归(回去,回家),四时之(的)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背)者歌于(在)途,行者(走路的人)休于(在)树,前者呼(呼喊),后者应(应答),伛偻(腰背弯曲,代指老人)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到,面对)溪而(顺接,不译)渔(动词,钓鱼),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酿,造)酒,泉香而酒洌(清洌),山肴(野味)野蔌(野菜),杂然(杂乱的样子)而前陈(摆开)者,太守宴也。宴酣(尽兴地喝酒)之(的)乐(乐趣),非丝(弦乐器)非竹(管乐器),射者中,弈(下棋)者胜,觥(酒杯)筹(酒筹)交错(交互错杂),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脸色苍老)白发,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不久)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跟随)也。树林阴翳(遮盖),鸣声上下,游人去(离开)而禽鸟乐(快乐)也。然而(可是)禽鸟知山林之乐,而(转接,却)不知人之乐;人知(知道,懂得,了解)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以……为乐)其乐(快乐)也。醉能同其(大家)乐,醒能述以(用)文者,太守也。太守谓(为,是)谁?庐陵欧阳修也。

3、句子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主 动 研 讨

一、把握重点字、词、句。

1.学生展示预习中遇到的疑难字词句,让学生在比较中进行研讨,师生共同订正。

2.明确重点字词句,学生用特殊符号作好记录。

二、把握文章结构及内容。  

①全文四段,各段写什么?

第1段写  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由来。

第2段写  山中早晚和四季的景色及出游之乐。 

第3段写  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

第4段写  日暮醉归。 

②本文描写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文中的写景主要起什么作用?

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写山间的朝暮:从早到晚;写山间的四时:从春到冬;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写景主要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也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作铺垫,表现了山水之乐;也寄托了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③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其中有什么是值得肯定的? 

抒发被贬的抑郁和与民同乐的思想。“与民同乐的思想”这是积极向上的,很可贵的。

三、问题研讨。

1.如何理解文中的“醉”和“乐”?

1、全文围绕线索“醉”、“乐”来写,但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2、写“醉”是为了写“乐”。 作者陶醉于眼前的美景和美酒,陶醉于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表达了作者因此而与民同乐、与民同醉的心情

文章在最后点明“醉翁之意”的真实用意是“乐其乐”,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了起来,点出了全篇的真正主旨。

因此,概括起来,“醉”只是表象,“乐”才是本质。 

2、本文以“乐”为线索,作者是怎样步步深入、表现“与民同乐”的主旨的?

山水之乐——四时之乐——滁人游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山林之乐——太守之乐

3、第三段描写了几幅画面?作者把“太守宴”放在“滁人游”之前写好吗?为什么?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滁人游说明百姓和乐,太守才能尽情享受这“山水之乐”,体现了文章“与民同乐”的主旨。

自我巩固

一、基础能力测试

1.选出“而”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D  )

A.蔚然而深秀B.野芳发而幽香C.泉香而酒冽D.而不知人之乐

2.选出“之”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B  )

A.禽鸟知山林之乐B.名之者谁C.四时之景不同D.醉翁之意不在酒

3.选出“者”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C  )

A.前者呼B.作亭者谁C.晦明变化者D.弈者胜

4.选出“于”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B  )

A.行者休于树B.泻出于两峰之间C.临于泉上D.来饮于此

5、文中现在还在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觥筹交错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全文的主旨句是:醉能同其乐(与民同乐)。

2.文章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4、写山间早晚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5、写四季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6、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7、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8、从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个成语:水落石出。

三、阅读并回答问题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1.解释下列句中带点的词语。

(1)苍颜白发            面容苍老  

(2)伛偻提携            指腰背弯曲,本文指老人弯着腰走路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宴会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2)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醺醺的坐在众人中间的,那是太守喝醉了。 

3.文中能享受山水之乐的人有哪些?请用一个字概括出他们共有的心情。

滁州人、宾客、太守          乐  

4.文中能表明本段文字内容核心的是哪个句子?

太守醉也。         

5.从文中找出描写“众宾欢”的语句。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6.“宴酣之乐”体现在哪里?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写滁州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8.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B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五、课外拓展

多多益善

上①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如何?”曰:“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②?”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注】 ①上:皇帝。②禽:通“擒”,捉住。

1、解释加点字。

能将几何(  多少   )                上尝从容与信言(  曾经  )

2、你能从上面的选文中提炼一个成语吗?并解释这个成语。

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3、“多多益善”是谁说的?从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性格?

韩信说的;才高过人,自信又自夸。

4、从文中可以看出汉高祖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 

胸怀宽广,知人善任,从容沉稳而又机智敏锐。

(附:教师用作复习,提问学生用。)

虚词总结

也    1 表陈述语气。“环滁皆山也。”

2 表肯定语气。“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3 表感叹语气。“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于   1 从。“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2 在。“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3 在。“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而   1 顺接(并列、承接、因果等)。“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 转接。但是,却。“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3 连接状语与谓语。“朝而往,暮而归”。 

一词多义

临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动词,靠近)

2.临溪而渔(动词 到)

谓   1.太守自谓也(动词,称谓,别号)

2.太守谓谁?(动词 是)

之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代词 它)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和“间”构成方位名词,中间)

3.醉翁之意不在酒  (的)

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名词用作状语  沿着山路)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用作状语  像鸟张开翅膀)

3.野芳发而幽香(形容词用作名词  香花)

4.伛偻(腰背弯曲)提携(形容词用作名词,指代老人)

 

惜缘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