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6-12-24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本文主要内容是谈中国诗的特征;全篇结构表现为“总—分—总”式,主体结构则为并列式;主要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和例证法。(课文内容)

2、学会对比论证。(写作能力)

3、理解文中重要词句。(应试阅读)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深刻的语言内涵。

【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教学方法】自读、研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读诗的感受、对诗的印象、对诗人的评价等均可作为导入的素材。

2、 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著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二、钱钟书简介:

(一)钱钟书: (1910.11.21-1998.12.19),现代著名学者、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夫人:杨绛)

钱钟书名言:

1.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钱钟书 《围城》

2. 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要去看看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3. 老年人恋爱,就象老房子着火,没的救。

4.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游戏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5. 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

6. 猪是否能快乐得象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容易满足得象猪,我们是常看见的。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2.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四、学习论证方法:

(一)对比论证: 中国诗与外国诗

发展特点:没有史诗,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之后。中国诗是早熟的。先有史诗,次有戏剧,最后有抒情诗。

特征:篇幅短小。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

篇幅相对较长。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外国诗人论诗的观点与中国诗人论诗的观点很接近。中国诗用疑问语气作结束的比西洋的任何一诗来得多。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在中国诗里应用得最多。

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雄厚,沉重。

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其它的内容上与西洋诗“无甚差异”。

外国也有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

(二)例证。(征古今引中外)

钱钟书在中国近代学人中,对于中西方化了解最为透彻的一个人。有人称之为文化昆仑,恐怕原因即在于此。从此文中,我们也可一斑。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着中外古今的一切文史资料。下面我们仅以引用外国的文史资料为例:

1、(第1段)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已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英一次)

2、(第2段)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法一次)

3、(第2段)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印一次)

4、(第3段)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美一次)

5、(第4段)用最精细的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法一次)

6、(第4段)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概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拉丁、英、法、德、意、俄、捷克各一次)

7、(第5段)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英一次)

8、(第5段)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的问。(英一次)

9、(第6段)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英、德、法、美各一次)

10、(第7段)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会风。(意一次)

11、(第7段)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英一次)

12、(第7段)第二首是歌德《漫游者的夜歌》。(德一次)

13、(第7段)斯屈莱欠就是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英一次)

14、(第7段)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就有了。(美一次)

15、(第8段)希腊神秘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有家居,出门,回家。(希一次)

从这些引文里我们不难了解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钱钟书了。

五、本文特色:

本文特色→钱文特色→学者散文特点。

学者散文一般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a、达意形象。即用于达意,不用于表情,且化深奥为通俗,化单纯为复杂。 b、旁征博引。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 c、逻辑性强。靠分析、判断、推理、论证来达到服人、启人的目的。d、幽默风趣。有时甚至机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甚至大笑捧腹。是知者的幽默,知者的风趣,品味比较高雅,绝无那种插科打诨的俗气,往往自称或被称为小品文。

如果我们用以上的观点来评述钱钟书的《谈中国诗》,那是最恰当不过的,可以说,钱氏散文对于以上的每一条都十分符合。对于这样的特点,我们给他概括了一个“通”字。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

1、通古今。从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钱钟书的视野是十分开阔的。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中国诗人成长的特点,中国诗的本质特征,中国诗人心目中的诗是什么,中国诗人是怎样写诗的等等问题,钱钟书都明了于心,充分显示出一位大学者的文化素养。

如关于诗的历史,钱钟书的看法与其他人就不同。他认为中国没有史诗,而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对于这样的结论,如果没有对中国诗相当熟稔,那是不可能的。

谈到中国诗的深厚意韵之时,钱钟书引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解识无声弦指妙”,“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等语(前后引文在16条)加以证明。

而在谈到中国诗的表达方式时,钱钟书也是信手挥出,“壮士皆尽死,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象这样的例子文中还有很多。

2、通中外。

3、通学理。所谓通学理,是指钱钟书对于所涉比较文学有着精深的学养,且他能把高深的问题通过浅豁的语言达传输给读者(听众),做到雅俗兼容,雅而不奥,俗而不庸。而他所阐述的每一个道理都是言之有据的。全文要向外国人介绍中国诗的特点,他不是生硬地提出几条干巴巴的理论,而是深入浅出,运用各种可能的比拟(诗与画与音乐与故事与传说与寓言等等),把读者引入他的论述之中。如开篇就合情合理地告诉读者,要评价一个诗人或评价一个国家的诗,,必须用比较、联系的观点。且要具有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的精神,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为了论述这一道理,钱钟书进行了中外古今的对比。最后得出结论:“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么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这一结论既合情合理又显得周密严谨。

六、难句解析:(顺及完成课后练习二)

1、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没有坚实的基础,影响艺术稳定、长远的发展。

这段话的幽默,表现在用了一个《百喻经》的比喻,“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以及“流毒无穷地聪明”,是批评,却批评得令人会心一笑。

2、说明中国诗一般篇幅短小,像“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然而,“简短的诗”有“悠远的意味”。

这两句话的幽默,表现在两处:一是“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二是“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把说理形象化,使人感到有趣。

3、指点中国诗的特征是富于暗示。

这两句话的幽默,表现在后一句:“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这种说法俏皮而又意味深长。

4、指出中国诗的特征是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但这是就一般诗而言,也有“厚重的诗”。

这两句话的幽默,表现在后一句:“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十分形象,使人印象深刻。

5、指出中国诗一般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而西洋诗厚重、狂放。

这几句诗的幽默,表现在两处:一是讲西洋诗人“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像“野蛮犬吠”;一是讲中国诗“是文明人话”,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真是形容得淋漓尽致,又对比鲜明,令人在微笑声中接受作者观点。

品味文章的语言,最好让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再如以下4句:

6、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点拨: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人”(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7、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点拔: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8、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点拔: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9、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点拔:此句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

 

惜缘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