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课堂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课堂实录 2016-12-23 手机版 | ||||
师:同学们知道课前屏幕上播放的这些句子都是出自哪一本书? 生(齐声):《论语》 师:大家很聪明,说得正确。那么你知道《论语》是一本怎样的书吗? 生: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 生: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 师:大家很会学习,善于借助注释中的有效信息。那想不想了解得更多一点? 投影出示相关介绍: 《论语》是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是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四书”之一,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目。 《论语》还是出成语最多的书 。 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比较大。 《论语》是仅次于《圣经》的世界第二大畅销出版物。 《论语》在影响世界历史的100部名著排行榜中排第11名。 师:看来作为中国人,必须要对《论语》有所研究,要研究论语,首先要了解孔子。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能不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把你头脑中孔子的形象描述出来。 生:孔子是个博学的人 生:孔子是个大教育家,有远大理想的人。 …… 师:看来大家对孔子还是有所了解的,那么老师再给一点系统的介绍。 投影出示相关介绍: 孔子是最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是最伟大的教育家,相传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是最伟大的典籍整理编订家,修订《诗经》,编纂《春秋》。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千古圣人”、“至圣”、“万世师表”。 孔子在世界的影响也很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 西方有学者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师: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孔庙(投影出示山东、南京、韩国、日本的孔庙图片),单是韩国就有234座孔庙。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有孔子的塑像(出示美国曼哈顿、德国柏林孔子塑像),世界许多大学都有孔子学院。 师:可见孔子的思想光芒能穿越时空魅力永恒。今天我们借《论语》八则的学习,走近孔子和《论语》,触摸经典,感受智慧。 二、诵读入境 师:首先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些充满智慧的文字。首先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让老师看看我们朗读中存在什么问题。 生:朗读。(读得较平,有个别字音出错) 师:有什么问题? 生:字音有读错的,“愠”字读成了wēn,“默而识之”的“识”读成了shí。 (老师板书这两个字) 生: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什么感情; 师:确实缺少些味道,要读出一点古文的味道。古文怎么读呢? (一个学生在下面大声地说“摇头晃脑地读”并做动作) 生:读得慢一些。 师:对,我们要读得要读得舒缓些,慢条斯理的,读出抑扬顿挫来,可以像影视剧中古人读书摇头晃脑那样,仿佛很陶醉的样子。下面让我们就来陶醉地读一读(投影出示——陶醉地朗读)。老师尝试读第一则,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小声跟读。 老师读,不少学生感兴趣地跟读。 师:我们同学们是不是也可以选一则自己试试,读给大家听听。 (一个学生读“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要注意读好一个字“而”。这个“而”字可是大有学问呀!(黑板上板书“而”字象形写法)它是老夫子腮下的长须,这么一捋,又是一番长篇大论。要重读、慢读以示强调。再挑一则有“而”字的来读一读。 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明显有点古朴的感觉了。) 师:再配点音乐来读好吗? 生:读“默而知之”一则,配乐。 师:读得不错,有点“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感觉了。让我们在音乐声中一起读一读剩下的几则。 (学生齐读,得很投入,不少同学的流露出陶醉的表情。) 三、读懂文言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多次朗读,相信大家对论语八则已有所了解,那么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下面我们借助注释说说各则的大意,注意这两个任务:1、在有疑问的词语下面打个“?”2、在你认为需要着重强化理解的词语下面打“△”。我们要仔细地梳理重难点。(投影出示:仔细地梳理) (学生自学) 师:刚才的学习中有什么疑难,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好吗? 生:“可以为师矣”中的“矣”是什么意思? 师:同学可以解答吗? 生:是个语气词,相当于“了”。 师:课文中还有其他的语气词吗? 生:第六则中的“哉”,第一则中的“乎”。可以解释为“呢”、“吗” 生:还有第五则中的“也”和第七则中的“焉”。 师:找得很好,这些词都是放在句末表一定的语气,不过“焉”字的用法略有不同,大家知道吗? 生:(纷纷说)在里面,注释上有。 师:很好,善于利用注释的信息学习。 生:“是知也”的“知”怎么解释?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专家们对这个字也多有研究,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把它作为通假字,同“智”,是智慧、聪明的意思。但我们的书上并没有把它当通假字在注释中标注出来,那我们可以取“知识”这个义项理解为真知”、“真谛”。那么在这一则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知、真谛呢? 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 师:是啊,那大家还有什么不懂的可要赶快提出来呀! 生:“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我不懂。 师:是整个句子都不懂? 生点头,显得为难。 师:其实你是能懂的,我们一起看注释来理一理,好吗? (师问生答,逐字解释)“孔文子”——一个叫孔圉的人,“何以”——“以何”“凭什么”,“谓”——“称”,“之”——代“孔文子”,“文”——“谥号”。 师:连起来意思应该清楚了吧。学习文言文我们就是要这样慢慢疏通,不怕麻烦。“谥号”是美好的称号,说明孔圉生前的功绩是得到肯定的,那么他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生(齐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很好,理解准确。我们第二个任务要检查一下,哪一位同学愿意把你划出重点词语展示一下? (老师随意拿了一个学生的书) 师:这个男孩,划了“说”“罔”“殆”“诲”“”愤“悱”,划了不少。 (又一个男孩递过自己的书) 师:这个同学划得更多了,他还划了“女”“是”“焉”“反”等等。 老师课前也划了一些,和老师的比对一下。投影出示: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诲女知之乎? (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三)不耻下问 师:老师划了三类词,第一类是通假字,我们要注意掌握。第二类是注释上都有,但离开了注释你未必能准确解释的,老师考同学们一个“学而不厌”的“厌”字,什么意思? 生:讨厌。(听课的老师都笑了。) 师:错了,应该解释为(不少学生说)“满足”,这个字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还有些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了。例如“愤”“悱”等字。第三类这个耻,看起来没什么不理解的,但我们解释为“耻辱”放到句子里并不通顺,它的用法发生变化的,应该解释为“以……为耻”。通过仔细的梳理后,我们知道这些词语的用法很重要,我们要牢牢地记在心中,对我们以后学习其他文言文事很有帮助的。这就叫做学有所得。(板书:学有所得) 四、深化解读 师:弄懂字面的意思之后,是不是就理解了每一则的内涵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读这八则,我们用什么方式解读呢?(停顿片刻)很多同学都看过央视《百家讲坛》中的“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老师的解读很有个性,常常用一些充满哲理的故事,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比如: 出示“言寡尤(过错),行寡悔:言语要减少错误,行为要减少悔恨。” 师:这一句告诉我们看起来挺深奥的,于丹老师是用网络上的一个小故事来解读的:有个孩子在家中经常乱发脾气,他的爸爸受不了了,就把他领到篱笆边对他说:“以后你每发一次脾气,我就在篱笆上钉一根钉子。”一天下来孩子发现钉了一大堆的钉子,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觉得要克制。爸爸又对他说:“以后你能一天不发脾气,就拔掉一根钉子。”这个孩子真的就努力地克制自己,终于有一天,这一天的到来多不容易呀,终于那一天,孩子高兴地对爸爸说:“钉子都拔光了!”但是爸爸指着篱笆上的洞对孩子说:“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好像在亲人的心上戳了一个洞,虽然可以道歉,但洞却永远留下了。”所以说我们要慎行,少犯错误,世上没有后悔药卖呀! 通过这个故事来解读,这样就很容易让读者接受《论语》中的观点了。大家是不是也想尝试用自己的方法个性解读?(投影出示:个性地解读) 师:解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学于丹老师的方法,也可以按老师的这种方式来解读。例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句,可以结合相关的背景来解读。投影出示背景: 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希望能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但却处处碰壁,遭人冷眼。而他就是在这样不被人知、不被理解的情况下,依然说道:不怨恨、不生气,可见孔子的自信、豁达,真是有君子之风啊! 师:还有其他的解读方法,我们最顺手的是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也可以引用相关格言警句来解读。下面《我的论语心得》就看大家的表现了。投影出示要求: 选择《<论语>八则》中一则或一句试做解读。 友情提示:可选用生动的小故事, 可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 可利用相关背景资料, 可引用相关格言警句, …… 师:在你选择解读的那则、那句下面划横线,并在旁边写写提示自己发言的关键词。 (学生思考、讨论。)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展示自己的心得。 生:我解读第二则,我觉得在学习中前面的知识学得扎实,掌握得牢固,再学习后面的知识就要容易一点。 生:我想解读第四则,告诉我们做学问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有个《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下面学生都在点头)两个小孩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争论不出结果问孔子,而孔子也老实地说,“不知道。” 生:我在哪本书上看过,这一则是孔子教育弟子子路的,因为子路经常说大话。 生:我还知道一个故事也可以解读这一则,《北人不识菱》,一个北方人没见过菱角,更没吃过菱角,硬充内行,连着壳吃,还夸口我们家屋前屋后地里种的都是。 师:我们千万不能像这个北人似的“大愚若智”,而是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大智慧。 生:第三则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小故事解读:有一个人家两个儿子分家产,父亲有个匾上有“学问”二字,儿子便把它锯开,一人拿一个字回去。各自按照匾上的字来做,一个拼命地学,一个拼命地问,最后都是一无所成。故事告诉我们的也是要努力学习,也要开动脑筋问。 师:看来,学和思连在一起才能成就学问。对于我们积余中学的同学来说,应该对这一条感受最深了,因为我们的校名就是这样解读的:“积学精业、余思致远”(板书:积学精业、余思致远),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呀!而且我们学校的学风就是:勤学好思。相信勤学好思的积学中学的同学们下面一定会有更精彩的表现。 生:我想用一句俗语来解读第七则,“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说明每个人都有长处,结合在一起力量就强大了。 师:也可以用成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来理解(板书: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可学之处,每个人都有需学之处。 生:孔子曾经拜一个七岁的项橐为师,孔子提出的问题这个孩子对答如流,但他问孔子的问题孔子一个都答不出来,孔子只好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 师:孔子确实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有记载:孔子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这个故事还可以用来解读那一条呢? 生:我想用论语中的其他一个句子来解读这一则,课前老师放到这个句子,小学里我们背过:“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和这里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差不多。 师:非常好,联系很准确。(板书:见贤思齐) 师:按我们现有的学识和阅历能解读到这样老师认为已经很不错了。但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对论语的解读还要继续下去,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解读会更加精彩。 五、用心积累: 师:台湾有一位国学大师对我们孩子学习经典作品有两个观点值得我们了解:一个观点是:(投影)“孩子启蒙教材应是《论语》。”还有一个观点是(投影)“孩子在13岁之前一定要不管懂不懂,先把重要的东西放到肚子里面。”因为儿童的吸收能力是最好的,“越小的时候越是能全盘吸收,全部堆存在他生命的深处,将来慢慢地开发,就好像种子种下去,将来慢慢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那么现在我们怎样把《论语》这一重要的东西放到肚子里呢? 生(纷纷说):背上。 师:让我们一起背诵,用心地积累。(投影出示:用心地积累)分组进行朗读竞赛。两分钟,看哪一组背得好。自信、大声的背出来,表明我们背得熟,胸有成竹。 (自由背诵,小组比赛,展示背诵情况) 师:刚才大家集体表现都很好,那愿不愿意大声、有韵味地背诵一则送给我们在座的某一位? 生:我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送给我的同桌。 师:为什么送给他? 生:因为他就是这样做的,我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师:真的成了小老师了。还有哪一位来展示? 生:我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送给我们全班同学,希望大家学思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生:我背最后一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送给我自己,学习要主动,要学会举一反三。 师:我们是不是可以送一则给远道而来听课的老师们? 师生齐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六、结束语: 师:“来而不往非礼也”,老师想送大家一个礼物——“论语成语大礼包”,礼轻情重!(投影) 积余学子,后生可畏,血气方刚、文质彬彬!须知任重道远,岁不我与,一定要当仁不让、发愤忘食、学而不厌、择善而从、见贤思齐;万不可华而不实、患得患失、怨天尤人!一定要努力做到精益求精、有始有终,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心安理得、尽善尽美!浩瀚《论语》,博大精深;研读《论语》,不亦乐乎! 惜缘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