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课堂实录 2016-12-22 手机版 | ||||
广东省深圳市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 闫敬霞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师:我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拿出纸和笔,听写生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展示) 自诩、残羹冷炙、冠冕、吝啬、孱头、国粹 (课件显示答案,请两位同学上黑板订正,其他同学互评。“羹”“吝”错的比较多。) 师(点评):“羹”是会意字,由“羊”和“美”组成,意为美味的肉汤。“吝”字要注意写法。 师:(检查第二个预习作业)请大家用课文中的语言为“拿来主义”下一个定义。(三位学生回答,学生、老师点评。) 师:(教师用课件分别展示八个组所提出来的问题)课前预习时,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选取其中一些最有代表性的问题来讨论。有五个组的同学都对文章的开篇提出了质疑:文章的标题是“拿来主义”,为什么作者开篇没有写“拿来主义”?为什么不开门见山?请大家看文章的第一段,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生齐读第一段) 师: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生: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生:“送去主义”的例子、形式、现象。 师:请大家思考,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了“送去主义”的例子、形式、现象,这跟标题“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并小声表达观点) 生:我的理解是为下文做铺垫。 师:这是怎样的行文结构? 生:先破后立。 师:很好。(板书:破、立) 师:在跟大家交流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个疑问,想跟大家交流一下。请大家看着第三段,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大家看看第三段写了什么?(学生朗读第三段) 师:我觉得这个同学的音色非常美,我们掌声鼓励一下。(生鼓掌) 师:第三段写了什么呢? 生:还在写“送去”。 师:我有个疑问,第二段已经否定了“送去主义”,且第二段已经正面提出了“拿来”的观点,为什么第三段又写“送去”?跟第一段有什么区别?请大家思考一下。 (学生小声讨论) 生:在讨论为什么不能只“送去”。 生:“送去主义”会使得我们的后代一无所有。 师:这是从什么角度谈“送去主义”? 生:后果。 师:第三段是不是第一段的简单重复? 生:不是,第一段主要写“送去主义”的现象、形式,这一段是写“送去主义”的危害,是对第一段的补充和深化。 师:怎样“拿来”呢?我们一起来齐读第七段。(生集体朗诵) 师:(师用课件继续展示学生的问题)在这里,同学们又有疑问了。陈纤叶同学提问说:为何要写到“大宅子”?大家思考一下。 生:其实我觉得这里的“大宅子”指的是外国的文化。 师:嗯。 生:作者写道,如果是反对这个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污染了,就用一把火烧光,这其实是当时中国的一种极端现象,全盘否定,作者骂这些人是“昏蛋”。羡慕这些旧主人,接受大宅子里的一切,全盘肯定,作者也不赞同,所以说他们是“废物”。作者在这里是给“拿来主义”下定义。 生:譬如罢! 师:譬如罢——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生:我认为是比喻论证。 师:比喻论证,是的,请坐。 大家来看,大宅子,这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法,是一个比喻。作者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诉我们拿来主义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刚才有同学说“大宅子”比喻外来文化,“昏蛋”和“废物”分别指对待外来文化时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两种人,那么“孱头”指什么? 生:懦弱的人。 师:是。“孱头”“昏蛋”“废物”分别指的是在对待外来文化时,懦弱害怕、全盘否定、全盘肯定三种态度,作者认为这三种态度都是不正确的,那么正确的是什么? 师生合:占有,挑选。 师:对。怎样才是“占有,挑选”?请同学们划出“大宅子”里的各种事物。(学生划线) 师:“大宅子”里有什么? 生: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 师:这四种事物,分别是什么类型?鱼翅是什么类型的? 生:吃的。山珍海味。 师:我们可以给它一个说法,叫做“有益无害”,请大家用这种结构方式把后面的三种也概括出来。鸦片是什么类型? 生:有益有害。 师:烟枪烟灯呢? 生:无害无益。 师:姨太太呢? 生:有害无益。 师:我们请刚才笑得比较灿烂的那位同学来回答一下,针对这四种不同的类型,作者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生:对于有益无害的鱼翅,作者说“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也就是说,对于外国文化中有益无害的东西,取其精华,去其槽粕,就是吸收。 师:鱼翅有糟粕吗?(师生笑) 生:没有。 生:所以可以大胆吸收。 师:第二种,有益有害的呢? 生:有益有害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师:第三种,无益无害的,怎样对待呢? 生:仅仅是留一点观赏。 师:第四种呢? 生:要全盘否定。 师:对。作者在这里告诉我们,大宅子里有很多东西,有鱼翅,有鸦片,有烟枪烟灯,有姨太太,那么,怎么对待它们?陈纤叶同学,现在你能不能自己解决你之前提出来的问题:为什么作者写“拿来主义”却提到了大宅子以及大宅子里面的东西? 陈纤叶:作者提到“大宅子”主要是借此表现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对于有利的东西,我们要吸收,取其精华;对于有害的东西,要去其糟粕;无益无害的,就拿来观赏、作纪念;无益有害的,就完全否定。 师:很好。 师:作者在这里用比喻论证的方式告诉我们,拿来主义者应该是“占有、挑选”的。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最后一段。(生齐读) 师:刚才听大家读书的时候,我觉得第一句话的读法值得商榷。“总之,我们要拿来。”这句话有四个词:总之、我们、要、拿来。请问在朗读的时候,应该重读其中的哪一个词? 生齐读:总之,我们要拿来。(分别重读“总之” “我们” “要” “拿来”) 师:大家觉得要重读哪个词才比较合适? 生:重读“拿来”。 师:为什么? 生:标题就是“拿来主义”,重读“拿来”,是要强调突出主题。 师:是的。那我们再来读一下。 生齐读:总之,我们要拿来。(重读“拿来”) 师:在这一段中,大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二句话: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有同学问“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三者可否调换顺序。(课件展示学生所提的问题)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这是哪位同学提出来的,能否举手示意我,我想认识一下。 提问题的女生:这是我们整个组的问题。 师:你们是第几组? 生:第三组。 师:好,第三组提出了这个问题。另外还有胡啸、任世业、常惠林、乔璐、杨卓凡五位同学也提出了这个问题:“使用、存放、毁灭”能不能换成“或使用、或毁灭、或存放”,这也是在问顺序问题。 我来自深圳,以前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深圳的同学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提到了第九段的标点。请大家看一下,“鱼翅”这一句,“只不用它来宴大宾”,后面是什么标点? 生:分号。 师:“鸦片”这一句,后面是什么标点? 生:句号。 师:“烟枪烟灯”这一句是什么标点? 生:句号。 师:“姨太太”这一句后面是什么标点? 生:句号! 师:深圳的同学问我:老师,这四种难道不是并列关系吗?为什么前面是分号,后面三个是句号?我觉得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今天,我想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第三组提出来的“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的顺序问题,看看标点和语序两个问题之间有没有关联,看看扬州中学的同学能不能帮深圳的同学解决这个标点的问题。请同学们静思默想,独立思考。 (学生思考) 师:有想法可以示意我。好,这位女生。(即刚才提出语序问题的同学)我发现同学自己提出来的问题,自己又找到了答案。非常好! 生:我觉得第九段和第十段其实有一个对应的关系。 师:怎么对应的? 生:“鱼翅”和“鸦片”两句之后是句号,“鱼翅”是有益无害,“鸦片”是有益有害,都是可以用来使用的,所以跟第一个“使用”相对应,而“鱼翅”和“鸦片”两者之间是个小小的并列关系;“烟枪和烟灯”一句后面也是句号,它是无益无害的,只可以用来存放,所以跟第九段的“或存放”对应。“姨太太”一句后面也是句号,它是有害无益的,就是可以“毁灭”的。三个句号跟下面三个词是分别对应的。所以顺序不能换,标点符号也没有用错。 师:大家对这个解释满不满意? 生合:满意。 师:那能不能有点掌声啊?! (生鼓掌) 师:所以标点是会说话的,标点符号的问题其实就是文章思路的问题。鲁迅先生写文章如此用心,具体到标点符号,具体到语序,具体到标点和语序的对应,可见其行文的严谨。 师:还有四个组同学对这一段最后一句“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句话,有一些疑问。我还是把问题交还给大家,请大家思考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生讨论过程略) 师:杂文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体,它是散文与论文的联姻,是议论性的散文,同时又是文艺性的论文,它掺有一定的散文笔法,可以自由、灵活地发表感想、论事说理,议论性与形象性并存。这就是杂文独特的文体特点。 师:杂文不仅在文体结构上独具特色,在语言上也是很有特色的。也有同学提了一些语言方面的问题,我们来看一下。 (课件显示学生所提的问题: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这里的“进步”怎么理解?) 师: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这是反语。 师:很好。“进步”本来是一个什么感情色彩的词? 生:褒义词。 师:这个语境中呢? 生:褒词贬用。 师:这篇文章里还有没有褒词贬用的地方? 生:第三段,“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还有,“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里也是反语,作者表面说只是送出去,见得丰富,显得大度,从后面尼采的那个例子也能看出来,尼采他就说自己是太阳,只想给予别人,不想取得,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发疯了。他意思就是说,这种只送出去的,是不正确的。 师:所以他的丰富和大度是不是真正的丰富和大度? 生:不是的,只是反语。 师:用反语来达到什么效果? 生:讽刺。 师:好,谢谢你。我们班有哪个同学特别擅长于表演?加上体态语言来读一下这个句子。大家推荐一下。 生:刘宇。 师:好,来试一下。 生:(带表情)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全班笑,鼓掌) 生:谢谢大家! (全班大笑) 师:恩,这位同学不仅读得好,而且很有礼貌。 师范读: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有意思吧!所以大家看看杂文的语言特点,怎么样? 生:特别生动。 师:你用话筒说,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杂文的语言特别的幽默风趣,很生动。 师:幽默、风趣、生动,很好。但它同时也具有深刻的什么效果啊? 生:讽刺效果。 师:讽刺效果,犀利,深刻。杂文就是这样子的,议论性与形象性并存,语言可以形象生动,可以幽默、诙谐,可以讽刺。 师:1934年,鲁迅先生缘事而发,写了《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那么,时代发展到今天,这种“拿来主义”的思想方法是否依然适用呢?我们班张煜翀和梁子鸣同学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现代社会是否仍需“拿来主义”?为什么? (师生讨论,有很多精彩发言,略。) 师:鲁迅渐行渐远,但他的思想方法在今天仍然是我们思想成长的资源,他会让我们的思想更加丰盈。所以,今天,在每个青年学生的心里,给鲁迅留一个适当的位置,仍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课后,请大家以“鲁迅的味道”为题,结合学习本文或阅读鲁迅其他文章的感受,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起立):老师再见。 执教感言: 让语文课堂丰盈而灵动 ——《拿来主义》教学感言 广东省深圳市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 闫敬霞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经典杂文,不易理解,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大家,并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热情的学习状态,切实提高课堂质效,这是执教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以疑激趣,问题导学 在前置学习阶段,我给学生印发了“预习导引”,要求学生在自读、讨论的基础上,针对文章的行文思路、语言、观点等,自主质疑。之后,我把学生的问题归纳为“行文思路类”“语言类”“观点类”,整个课堂便循着学生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展开了。 学生的问题才是课堂最宝贵的火花,一个会学习的学生,一定是一个会提问的学生。让学生在毫无羁绊的情况下自主质疑,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地、真正地还给学生,以疑激趣,问题导学,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试想,当学生的问题被展示出来时,这对于提问者来说,是一种怎样的鼓励和肯定呢?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探究答案、解决问题,整个课堂变成了一场探秘的旅程,学生怎能不兴奋呢?真正的教学艺术,不应该着重于怎样用精心打造的操作程序控制学生,而应该努力为学生的“学”创造条件,营造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共同探究、多向交流的情境和氛围,根据课堂上的学情变化适时调整,并在发生意想不到的情况时处理得当。这样的课堂,必定能让学生兴味盎然,并收获颇丰。 重视语本,回归文本 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实实在在的,不花哨,不流俗。公开课、展示课亦然。因此,我在预习阶段就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字词等基础知识。上课伊始,更是用“听写”这一最传统的方式落实字词;在如今的“无纸化”时代,键盘输入正日益取代传统的书写,学生提笔忘字现象日益严重,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一笔一划地书写,不仅必要,而且重要。 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该是教师包办代替,而应该引导学生回归文本,通过集体群读、个体朗读、个性化诵读等方式,细读文本,小组讨论,静思默想。我们通过群读探究文章的结构特点,通过个性化诵读体会“进步”“丰富、大度”等词汇的艺术效果,通过辨析“总之,我们要拿来”一句的重读方式来强调文章的论述重心,通过分号、句号等标点和“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一句语序的对应关系来感受文章的严谨性……语文课,就是要研究语言文字,这才是根本,只有抓住了根本,课堂才能高效。 启迪思维,延续经典 鲁迅的杂文,生动有趣,有着强大的理性力量,它幽默、睿智、深刻,如果我们仅仅把《拿来主义》作为论说文来解剖,无疑是对鲁迅先生文章的极大浪费。而目前,鲁迅先生的文章颇不受中学生欢迎,是不争的事实,学界对鲁迅作品去留问题的讨论便是明证。那么,引导学生从教材中仅存的几篇文章里感受鲁迅的魅力,语文老师,责无旁贷。 因此,我特别珍惜学生提出的“观点类”问题,“‘拿来主义’的思想方法在今天是否依然适用?”“在现在社会是否仍需‘拿来主义’?”这样的问题都弥足珍贵,我正好可以因势利导,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层面深入到思维的层面,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拿来主义”这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并运用这种思维方法关照当下的时代。在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甚嚣尘上的今天,如何鉴别“抛来”“送来”的东西,如何在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前提下“拿来”,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在今天该有怎样的补充和发展,相信,探讨这些问题,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来说,极有价值。 鲁迅先生渐行渐远,但是直到今天,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方法,仍然是我们思想成长的重要资源,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鲁迅,延续经典,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给学生留下了“鲁迅的味道”一题,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文章,全面而立体地认识鲁迅,继续丰盈自己的思维世界。 课堂可以结束,但思考永远不会结束。若语文课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便成功了。 惜缘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