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如何迅速审题立意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2016-12-19 手机版


         高分揭秘:写好高考作文只需三步走:观点、素材、语言。

高考作文如何迅速审题立意

一、概括材料,理清材料关涉的各方面及相互关系,找准事情关键方面

1、抓关键词、关键句

如2013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审题:关系:

关键句:

立意:





2、提炼中心

材料中没有关键词、关键句怎么办?根据材料提炼中心。如何提炼?分心材料,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规律,概括中心。

叙事类材料:

a概括材料要点;

b确定性质和倾向;

c筛选观点定主题。

议论类材料

包括名言警句、经典论断、议论性语段等。审题时分清材料中的论点和论据,搜寻中心论点句,以此为主旨。

如2014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门与路,永远相连。  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向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 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注意] 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诗歌类材料

一般以短诗为材料,首先读懂诗歌内容,分析意象的深层意义,依据标题分析意象的主次,选准角度。其次分析重点词句,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再次理清材料内在、外在(对立、互补),整体阅读。最后用因果法分析材料中的现象或结果,类比联系生活。

如2013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70分)

我仰望着夜空,

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

我就会变成流星,

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

我愿变成一段树根,

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⑴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⑵角度自选;⑶立意自定;⑷标题自拟;⑸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解析】

这是一道以诗歌作为话题缘起的材料作文。诗歌选用的是顾城的哲理抒情短诗《忧天》。该诗具有丰富的意蕴。从结构层次看,本诗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表露仰望星空而引发的“惊恐”:地球失去引力,自己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地飘行在天宇;二是抒发自己惊醒后的心志:拒绝那种无所依凭的“自由”,变成树根,深深扎进地层。后者是诗意的重心所在。在整体把握住上述前后两层含义的基础上,立足这一“对比、反照”的逻辑关系来立意构思,这是比较稳妥的。

考生立意时,应该紧紧揪住诗歌中关键词,诸如“仰望”、“惊恐”、“引力”、“流星”、“依附”、“飘行”、“拒绝”、“自由”、“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等词语或短语,运用类比、延伸的思维策略,从原诗所述的现象引申到社会、人生的历史或现实中去,通过梳理其相互之间存在着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从而提炼出所写文章的主旨。可以针对“引力(可以联想到“规则”、“限制”、“法律”、“道德”等)”与“自由”的辩证关系来生发感悟:①没有任何的限制与约束,自由就可能沦为泡影;②能自律,才能有真自由;③无以规矩,不成方圆;等等。也可以基于“失去引力,变成流星,无依无附”与“深深地扎进地层”的辨证关系来阐发思考:①胸怀远志,脚踏实地;②崇高的理想,充实的生活;③让理想贴近现实;等等。

当然,若从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的两端之一出发,有所侧重地展开思考、探究,这也是符合材料内涵的。比如,从“引力”、“无依无附”、“飘行”、“流星”等关键词切入,可以引申出下列意旨:①人要有高远的追求,才能谱写出绚丽多彩的人生画卷;②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人要有定力,才能拒绝各种各样的诱惑;③我心自有主,焉能作飘萍;④要努力克服自由主义作风;⑤增强使命(责任)意识,学会自律自制;等等。又如,从“拒绝”、“‘自由’”、“树根”、“扎进地层”等关键词切入,可以引申出下列意旨:①拒绝浮躁,摒弃空虚;②根深方能叶茂,进取必须务实;③固本培源,守正出新;④扎根基层,爱岗敬业;等等。

考生在构思与立意环节,既要吃透诗歌文本隽永的意蕴,又要善于联系历史与现实,面向社会,贴近时代,使立意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能给人以启发、省悟。举凡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历史、民生、道德、法制、新闻、环境保护等各领域的人事、现象等,都可纳入取材与剪裁的视野

多向辐射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较散,好像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种材料作文,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如2016年江苏卷

【真题在线】: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字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例文1】:           张扬个性活出自我

水,宁静致远,以柔克刚,这是它的个性;

花,倾吐芬芳,奉献自我,这是它的个性;

鸟,崇尚自由,搏击天空,这是它的个性。

无论是水,还是花,抑或是鸟,它们都以自我的个性展现于大自然中,他们张扬自我的个性,展现自我,活得异彩纷呈。

的确,大千世界因个性的存在充满了勃勃生机。正是有了个性的装点,才有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才有了“梧桐更兼细雨”的阴柔,才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异彩缤纷。

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揭开历史的面纱,古人亦无不以其个性而名垂千古。

陶渊明,作为一代隐士,世俗的污浊,仕途的糟粕,使他毅然弃官还田园。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他采菊东篱下,这就是他的个性。在举世皆浊的世界里,他独清;在众人皆醉的世界里,他独醒。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他以自己张扬的个性,诠释着自我,展现着自我!他在官场失意,但他不曾在人生中失败,因为他张扬了个性,拥有了辉煌的人生,活出了自我。

司马迁,忍辱以负重,顽强不屈著《史记》,这是他的个性;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肯领美国的救济粮,这是他的个性;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的个性……他们不受羁绊,张扬个性,终为世人留下了人生的印迹。

明月高悬映古今,面对多元的竞争的社会现实,我们亦应张扬个性,呈现自我。张扬出自己的个性,不是刻意地炫耀自己,而是实事求是地肯定自己,因为今天的社会需要自我的展现,需要个性的创新,这是我们实现鸿鹄之志的必由之路。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张扬个性,是判断我们是否是一个有创意的青年,是否为祖国合格接班人的基准。只有在个性的天空里才能活出自本真的我,假如世人都没有个性,那么世界将会是一个机械的世界,浑然一色,黯无生机。

贯古今,串未来,我们都需要张扬个性,展现自我,用个性来书写自己的辉煌人生,用个性来描绘自己的宏图伟志。我们是无论如何也不可泯灭个性的,因为个性是人生的灵魂,只有张扬个性,才能活出自我。

【思路分析】: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句俗谚的本意是,说话为文都要力求简洁,力避啰嗦。仅就此俗谚,即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立论。

①写文章要厚积薄发,以约驭博,力求简洁。可举王安石<读孟尝君传>、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为例。标题可为 “厚积薄发,以简取胜”。

②批评现在社会上流行的 “假大空”之风,广告之假话,政客之大话、套话,文人之空话。标题可为 “假大空可以休矣”。

③从实际出发,该长则长,改短则短。标题可为 “说长道短”。

④对这句俗谚作进一步的引申: 无话就应该闭嘴;敏于事而慎于言;祸从口出;沉默是金。这四个短语都可以做标题。长篇小说<大学春秋>的主人公有一首极为深刻的小诗: 我讨厌那轻薄的知了,它只会永无休止地噪叫;开花前的炸弹是一块死铁,它却最懂得什么叫

做沉默。

同学们要特别注意,就这个试题而言,完全可以只盯着材料里的第一句话立论为文,而不必兼顾后面。(有的试题必须前后兼顾,要看具体情况,这是一种能力,只能在写作实践中获得。)

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

这有悖常理,不合逻辑,令人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许多考生被这一棍子打昏了。这固然因为它故弄玄虚,有刁钻之嫌。但是你若有大将风度,处变不惊,就会很快发现破折号下面就要给你作解释。

别人已经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

你终于明白了,上面那句刁钻的话,是说要独立思考,力求有独到的见解;不要只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这就是第五个立意。

⑤独立思考,言人之所未言。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命题大人对考生其实还是很有慈悲之心的,读到这里,你就不能再骂人家刁钻古怪、故弄玄虚了。这就又有了两个立意的角度。

⑥彰显个性,亮出你自己。

⑦捕捉瞬时闪现的创新灵感,不要让它与你失之交臂。

下面就⑤⑥⑦三个角度提供三篇例文,同学们要特别注意行文中与材料照应的句子,以避脱离材料之嫌。

【例文2】                        亮出你自己

语曰 :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这话有讨论的必要。在主题班会上,有的同学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有的同学木讷嗫嚅,欲言又止。盖木讷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无话,而是 “茶壶里面煮鸡蛋-------有东西倒不出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胆怯与自卑在作祟,不敢彰显个性,亮出自我。这就有可能为自己的人生埋下祸根,后患无穷,不可等闲视之。所以,必须刨出这个祸根,在属于自己的时空,勇敢地亮出你自己。

勇敢地亮出你自己,首先要弄清楚说话的重要性。放在茶壶里的熟鸡蛋,时间长了,腐烂变质,没用了,只能扔掉,茶壶里就没什么东西可以再往外倒了。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它与思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同生共长。没有语言这个物质躯壳,思维的灵魂便无处依托。不敢说话,就像熟鸡蛋腐烂在茶壶里一样,长此以往,思维便会枯竭,智商便会下降,智慧的火花熄灭了,灵感的女神也不再来光顾你。这个过程甚至是不可逆转的,最终的结果就是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河及”!

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其次要克服胆怯自卑的心理。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你跪在他的脚下。所以,你一定要勇敢地站起来!勇敢地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说错了怎么办?岂不让大家笑话!这是可怕的虚荣心在作怪。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弈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就是说,要在权威面前开口说话,暴露自己的错误,请他们糾正,自己就提高了。战胜自卑的武器是自强,而不是以掩盖自己的错误为代价,去换来可怜的虚荣。自强的途径是日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君子自强,永无必意,不断糾正错误,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 “至于至善”。

勇敢地亮出你自己,还要树立坚强的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不敢说我是卓越的,但我与众不同。上帝是用模型造人的,造出了我之后,便把塑我的模型砸碎了。我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失去自我,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失去自我,是道路上最大的陷阱。

我的朋友!在骚动的世界面前,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吧!说你想说的话,何惧阴风冷雨一路同行;做你想做的事,何惮痛苦孤独伴随终生!赤橙黄绿青蓝紫,你应该拥有自己的天空和色彩。请记住,相信自己、创造自己,永远比证明自己更重要!

你应该像流水像星星,像闪电像露珠,像出头的鸟,像关不住的春色,在属于你的时间和地点,毫无顾忌地亮出你自己。这样,世界才更广袤,人间才更斑斓,历史才更深遂,未来才更迷人。

【例文3】                    于无声处听惊雷

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鸦片战争爆发前一年),时任内阁中书兼礼部主事的一位高官,厌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腐朽,愤然辞职南归。在令人窒息的沉闷空气中,凭直觉,他感到有什么大事就要发生了。在南归的路上,他大声疾呼 ,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发出了近代中国第一声具有启蒙意义的醒世恒言。这个人是林则徐的朋友,他的名字叫龚自珍。

1918年(民国七年),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城,遗老们糾集的辫子兵要辅溥仪复辟,军阀们做着登基称帝的美梦。政客倒行而逆施,帮闲提倡读经,学界弥漫着复古思潮。一位身材矮小面目黧黑的绍兴人,徘徊在一株古槐下,苦苦地思考着。他终于在连篇累牍的 “仁义道德”的字缝里,看到了 “吃人”两个字,于是伏案奋笔疾书,揭穿旧礼教的吃人本质,发出了 “救救孩子”的呐喊。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无题>)沉闷的天空,响起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惊雷,惊醒了在绝无窗户万难破毁的铁屋子里从昏睡进入死灭的人们。我们这个民族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启蒙运动的帏幕拉开了。发出这一声呐喊的人,就是被称为民族魂的鲁迅。

1976年4月,北京城头春寒料峭, “大革文化的命”已经进入了第十个年头。那位年老体衰双目失明病魔缠身的老人,已经无力再和被他称为 “四人帮”的人缠斗。民生凋敝,经济濒危,长城被毁。在 “继续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鼓噪声里,流氓、女皇、狗头军师、自命太子,都粉墨登场,加快了篡党夺权的步伐,我们的民族又一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五日是清明节,数以百万计的民众走上街头,涌向天安门广场,涌向纪念碑前,悼念周总理,挞伐四小丑,支持邓大人,呼唤现代化。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于无声处”又响起了使鬼魅心惊胆颤的春雷,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复出奠定了基础。

在别人无话可说的时空环境里有话要讲者所发出的呐喊,不只是个性的彰显、创新意识的闪现,而且是社会变革的惊雷。民族复兴的丰碑上,将深深地镌刻下前驱者的英名。

今天,处在改革开放洪流中的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不会再出现万家墨面、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可是,面对假恶丑时,集体失声的事件仍然时有发生,只要看看天渊般的差别和天堑般的鸿沟就够令人不寒而慄了。时代,仍然在呼唤着人们的良知,呼唤着无话可说处的呐喊,呼唤着于无声处的惊雷。

【例文4】                       于无话处有话说

在人和猿刚刚揖别的时代,人们都是吃生肉。对于吃生肉这件事,大家都无话可说

-------前人都是这样吃过来的吗!有人无意之中吃了一块雷击森林后被野火烧熟的野羊肉,觉得味道鲜美,就把野火火种引入山洞,将生肉烤熟,大声喊道 : “伙计们,都来吃熟肉吧!”于是,这个山洞里的人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19世纪以前,在西方,大家都相信是上帝造了人;在东方,大家都相信是女娲用泥捏成了人。对于神创造了人这件事,大家都无话可说------你敢亵渎神,活得不耐烦了吧!这时,有一个叫达尔文的人,在乘坐贝格尔号巡洋舰进行环球远航的五个年头里,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仔细的对比研究和深入的思考,得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结论------人是由猿进化来的。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劳动创造了人。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达尔文的同龄人里有一位叫法拉第的,探索电与磁的关系入了迷,沉溺其中,寝食俱废。有人看到他做实验用的磁铁导线,大惑不解 : “你摆弄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法拉第回答 : “刚生下来的婴儿有什么用?” 皇天不负苦心人,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无数次的实验,在大家对电与磁的关系都无话可说时,法拉第说,当闭合导体在磁场里做切割磁力线的运动时,导体内产生感生电流。于是,第一台发电机诞生了。若不是法拉第在别人无话可说处有要说的话,你能想像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吗?

时间的车轮进入了20世纪,大家对以牛顿三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深信不疑,无话可说------你敢怀疑牛顿吗? 在研究微观领域粒子运动的规律时,薛定鄂、玻尔们实验的结论总是与牛顿定律不吻合。大家都认为是实验出了错。经过了反复的实验和思考,对于别人都无话可说的牛顿力学,玻尔们终于发声了------牛顿力学是用来描述宏观世界物质低速运动的规律的,不能用来描述微观领域粒子高速运动的规律。于是,量子力学应运而生,这才有了今天我们手里的掌上电脑、智能手机。

20世纪已经过去了16个年头。今天,我们面临着科技知识以几何级数增长的知识爆炸的时代,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令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竞争认拳头不认眼泪。人落后就会失业,企业落后就会被淘汰,国家落后就要挨打。时代,在呼唤于别人无话可说处有话要说的创新精神。在我们青年面前,没有别的选项。

【例文6】                    我言秋日胜春朝

无意中翻到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几点水纹,几抹残云。一扁舟,一钓叟,除此之外,满卷皆虚空。

这叫留白,是中国水墨画中荡开的浓重一笔。全卷只有几处重点物像是细心勾勒的,其余只是略作铺陈,甚至不沾半点墨。全卷意蕴于是从二维纸面伸展成了无限。

留白是与前人的叫板。南宋马远与夏圭,人称马一角、夏半边,尤善留白。而宋前的山水画师,大多是事无巨细,皆一一列举下来。怕是远处草丛中几块石子、几块污秽的牛粪,前人也会一丝不苟的记录下来,装裱以登大雅之堂。布满画纸的山水,自也有它的美,碧水蓝天,枯藤怪石,强烈的视觉冲击,喂饱了千年来中国人的审美。仿照古人的《清明上河图》,一千多人物,雕梁画栋,飞桥屋檐,美、大气。但马远与夏圭,偏不爱这耗尽精力、体力的活儿。再者,前人已留下大量如此详尽的山水,再走这条路,恐怕历史上只会多两个无名的山水画师,却少了“马一角”“夏半边”!

古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乐观与通达,也是个性与创新。自古太多的悲秋怀古,似乎一到秋天,日历一撕下,人的心境也会转凉,尽管那炎热与夏天并无二致。“前人之述备矣!”秋,承载了太多的悲伤情怀,有“天凉好个秋”,也有“物换星移几度秋”“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只有这一声啼鸣,唤起了后世对秋的审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那成排的雁、鹤不同于以往,成了欣欣向荣的象征,成了最美的秋词。

这便是“唱反调”“叫板”之美。有些话,别人也说过,我便不必再附庸风雅;只有别人无话可说时,才是我的主场,我的黄金时代。

国学大师陈寅恪不正是这样的人吗?面对一个妓女,他不似别人一样心怀芥蒂,以别样目光看她,而是在目盲情况下口述了百万字巨著《柳如是别传》。这是个性与创新,也是对人性的敬重。

同样,韩干,那个画马的宫廷画师,亲身入马厩,与马儿共同生活,不听从老师的劝诫,才成就了《照夜白》。韩干的马,大多腰体肥圆,怒目圆睁,没了以往画师的瘦马,病不啦唧的。鲁迅先生的话犹在身边萦绕,“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了,只有于杂草丛生处辟蹊径,才能避免在他人的康庄大道上流于平庸,才能成为为人记住的开路人,才能成为有个性的个体,才能成为马远、夏圭、陈寅恪和韩干……

只愿在不断流淌的长河中,尽管洪流碾过,巨山平偃而下,我却依旧能听到“我言秋日胜春朝”抑或更响亮、更不同于他的啼鸣。

【例文7】                         亮剑无声处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句话很令人回味。“不要在喧嚣处歌吟,否则,你的歌声也将成为那喧嚣的一部分。”

细细思索,此言余谓为信然。也许,在众人经过的大道上我们的声音纵使再高亢也无人知晓。我们惟有亮剑无声处,才能不合大流,唱出自己的旋律。

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历来为文人墨客推崇赞赏。然而细想,倘若没有那“前人之述备矣”的走出大流,而仅仅徘徊于“春和景明”“一碧万顷”之泛泛言谈,又怎会有《岳阳楼记》的成功。惟有在众人无声处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真心慨叹,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方有千年不衰的魅力。

且看鲁迅先生那激昂的文字,听听那不朽的声音。在万众沉默的恐怖气氛中,鲁迅先生第一个喊出了他的心声,亮出了他的思想之剑。“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是他在民族的沉寂中亮出的声音,宛如警钟般唤醒了麻木不仁的世界。

亮剑的背后,往往是一颗不拘于时、独立于世的心。陈寅恪悼念王国维的那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仍在今人的耳畔回响;“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声音未曾消逝。别人已说处,自然不必再附和;别人无声处,需要的是我们的亮剑精神!

然而,现实中的我们,真的做到亮剑无声处的又有几人?王开岭先生在《古典之殇》中曾无奈地感慨:“我们唱了一路,却发现无词无句。”喧嚣匆忙的社会中,我们歌咏的究竟是什么?能唱出自己的歌词与心声的,究竟能有几人?社会在发展,但我们不能失去了自己的声音。何不在众人袖手旁观之际打破冷漠的沉寂,用行动诠释自己内心的声音?何不在众人口口声声、模仿作秀的网络世界,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在新时代中,亮剑无声处需要的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是海子那份“众人都要将火熄灭,而我独将此火高高举起”的坚持,抑或是斯巴达克斯为心中的太阳城而挣断绳索的激情。惟有亮剑无声处,方能无愧于己,无愧于心。

人生易逝。惟有于众人无声处亮出自己的声音,方能不枉此生。

4、由果溯因

这种方法适合有故事情节的材料。

如2014年重庆卷

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找到一处房屋,打算同房东——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作决定。

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到第5天,将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外: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他有些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不久,老人来了,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游客回答说,已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脸色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租给你了。”

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

要求:1、结核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

2、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高分佳作】             

心容诸子  坚守责任

我睡去,感觉生命之美丽;我醒来,感觉生命之责任。——题记

人创造了社会,所以什么样的社会取决于人。有人说这个社会需要相互间的关爱,有人说是信任支撑这个时代,但我觉得要将视角缩小到个人,我们便会发现个人的责任之于时代犹如灵魂之于人类,不可或缺。坚守责任,让生命变得厚重。

20世纪初,美国的弗兰克开办了一家银行,却不幸遭到抢劫导致破产,但他决定带着妻子和女儿偿还那笔天文数字的债务。我想义务是一个无形的圆,圆之外的伟大便是责任结出的果实。弗兰克的决定出于他强烈的责任心,虽然法律并不要求他偿还,但他认为在道德上应该给储户们一个交代。从弗兰克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良知、责任和伟大。

抚今追昔,无论是历史故人,还是当今社会的普通人,他们之中总有一些在无声地坚守着责任。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报国志向,他将民族利益与国家命运放在首位;莫泊桑笔下的马蒂尔德为了偿还丢失的珍珠项链,节衣缩食辛苦工作整整十年,买了新的项链还给朋友;大连公交车司机黄志全在驾驶途中突发心脏病,生命的最后一分钟将发动机熄火,拉上手刹,确保车辆和乘客的安全,从那以后每个大连人都记住了他的名字。责任是一份信念,是一种气魄,更是一种品质。责任来自心灵的抉择,在得失、利弊、荣辱等一切人生的天平面前我们会倾向哪边?是选择坚守抑或放弃?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人人丧失责任感的社会,那将如万物脱离秩序而黑暗无边的夜。如果车洪才老人无法坚持完成国家交与的编写《阿富汗语词典》的任务,那这本用时三十年的词典何日才能问世呢?“国家忘了我,我没忘国家的任务。”车老拥有令人肃然起敬的执着。为坚守责任,车老投注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心血和精力,在三十余年坚持的背后,是老人炽热坚毅的心,怀抱国家,怀抱浩然。

为他人考虑,为社会尽责,为国家奋斗,这使我们每个人的肩上担负着许多责任。然而,责任并不是亲切可爱的字眼,选择承载它往往需要付出,需要勇气,也需要坚持。

我们无数次被生命询问,而只能用自己的生命回答,只有以自己的心去回答。生命不是万古不朽的树木,不是奔腾不息的急流,应当是心容诸子的海洋,安静而勇敢地坚守责任。

细节决定成败

一朵美艳无比的鲜花,可能会因为一点瑕疵而失去光泽;一锅美味可口的饭菜,可能会因为一点杂质而失去美味;人生更是如此,可能因一些小的细节而失大。

做好细小的事,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善于观察,重视细枝末节。伟大的英国科学家牛顿只因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才会发现苹果落地的秘密,从而为物理学创下三大定律的重要科学成就。达尔文也是如此,善于观察每一种生物细微的动作和习惯,从中找出一定的规律,从而创造了伟大的“进化论”。细节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成败,是否在于细节呢?答案不言自明。

做好细小的事,需要我们有敏锐的眼光和细腻的心灵。一家公司招聘时,将一张废纸丢在地上,来来往往的人只是从它上面踩过去或看一眼,并没有什么动作。但有一位大学生,走过去捡起废纸,扔进垃圾箱,结果这位大学生被录取了。这家公司的老板看中的就是这位大学生细腻的心灵,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善于观察,做好身边的细小的事。一个人只有将小事做好,才有希望成大气候。

做好细小的事,需要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并且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一滴水的力量虽然弱小,但长年累月竟可以穿透石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些都是细小的事物,却有着巨大的力量,可见,细小的力量不可忽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人生要想成功,需要经过三种境界,其中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说的是成大事者要经过不懈努力,就算衣带宽人憔悴也无所谓,这就是一种持之以恒。蚂蚁虽小,却可以毁了整个大堤,这也是它们的坚持。所以,细节不是随便说说的。重视细节,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也许,成败就在于此。

没有瑕疵的鲜花才是最美的,没有任何杂质的饭菜才是最可口的,没有因细节而失误的人生才是完美的,所以细节决定成败。不要让细节成为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多注意细节,你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5、由物及人

以自然万物及表现作为命题材料,是高考作文一种较为稳妥的命题方式。运用联想法,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寓言类材料作文,关注它的隐喻性、多义性、哲理性。

把握整体寓意

多角度思考

由果及因,提出中心论点

如2006年全国卷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详解

试题提供了一则乌鸦学老鹰抓羊的寓言故事,要求“全面理解材料”,立足材料的整体含意或“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从形式上看,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但允许考生“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又体现出话题作文的某些特点,使高考命题的稳定性有所延续。面对这样的题目,认真研读材料,准确把握其寓意,无疑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那么,这个故事包含哪些侧面(或者说角度)呢?其中的老鹰,未必是值得深究的对象;关键在于材料末尾牧羊人和孩子的两句话。牧羊人称乌鸦为“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显然是在批评它不自量力、好高骛远、东施效颦,由此生发开来,自然是符合题意的。而牧羊人的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表明了他对乌鸦的喜爱;他认为乌鸦“也很可爱啊”,这一评说,很可能让不少考生摸不着头脑——这乌鸦“可爱”在哪里?材料对乌鸦究竟持褒还是贬的态度?其实不难理解,这只乌鸦,它有着“鹰击长空”的追求,对于其“见贤思齐”的动机和“拼命练习”的行动,我们完全可以持肯定甚至欣赏的态度。或者,不妨这样理解这个寓言:把牧羊人的说法视为世俗的、传统的观念,乌鸦效仿老鹰,本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愚蠢之举,所以只落得个悲剧下场——与牧羊人之说产生共鸣的考生,可将乌鸦与“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等联系起来构思作文;但另一方面,儿子的评价亦不无道理,不妨把他的话视为现代的、创新的、更为宽容的观点,把乌鸦当作悲剧英雄来尊重,从而更深入也更加丰富地理解题目内涵,写出高人一筹的精深之作。

在追求中认清自我价值

傲然挺立于飞沙走石的沙漠之中的胡杨,创造了“三百年不死,三百年不倒,三百年不朽”的奇迹,它们追求的是与沙漠抗争的坚强与不屈,却从不向往微风吹拂、细雨飘落的江南水乡。在不屈信念的追求中,它们保持了最真的自我,认清了自我价值的真正所在。

  人生亦如此。人应该有所追求,但不是盲目地追求。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认清自我,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人生中能保持最真实的追求。他没有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同流合污,而是发出了“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感慨;他没有在污浊的官场中“随其流而扬其波,哺其糟而啜其醴”,宁愿投身汨罗,也不愿污其追求。他在人生的追求中,从不忘自我的真正价值,在现实的考验面前,他留给我们的是流芳百世的美名。

  人生的追求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就像婀娜多姿的杨柳向往多姿多彩的春天,鸟儿向往蓝天白云一样,应永远记住自己最真实的身份,认清自我价值,而不可以超越这个极限,去做不自量力的事。

  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留给我们无穷的财富和智慧。他没有因为仕途失意而忘却自我的价值。他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洒脱与豪放,是他内心品质的真正写照。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静与闲适淡远,带给我们无穷的享受。他们在自己的追求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人生价值,并没有在失意中迷失自我。

  找到适合自己的价值取向,才能更好地体味人生的情趣,而不应该盲目地追求,不应该忘却自己的真实身份。

  我们在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情当中感受雄浑壮志。在追求中认清自我价值是一种智慧,一种人生的选择。

  人们都说,人生的追求不应该是一样的,要不然,每个人都会失去自我,失去人生本应有的丰富多彩。

  人生的漫漫征程需要我们用奋斗去闯荡,在人生的追求当中,清醒地认识自我的价值,才能在人生旅途创造生命的辉煌!

别忘了自己是一只叫什么的鸟

  读完这则寓言故事,一个问题始终在我的头上盘旋:乌鸦的命运毁在哪里?思前想后得出两个字:榜样!在这个崇尚榜样的时代,我也反弹琵琶一次。乌鸦正是学习榜样老鹰,忘了自己“是一只叫什么的鸟”,结果落得个被牧羊人抓住的悲惨下场。

  一位哲人曾告诫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虽然成功学家激励你说,“学习成功者,你就可以成功,你要永远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是最棒的!”而实际上无数的事实证明:无论你多么认真的学习成功者,多么相信你是最棒的,但是你未必能行。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一定意义上讲,每个成功者的道路都是不可复制的,把榜样当样板,会让你困死在成功者的影子里。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本来是一块不错的木头,可以做成非常精美高档的木器,但是偏偏忘了自己是谁,要学习他的钢铁榜样,把自己丢到炼钢炉里,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电影导演冯小刚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谈到自己的导演之路时说,“姜文、陈凯歌我认为都将有长长的影子留在影坛,我若照他们的路走,可能走很长的路了,还在他们的影子里。我要努力在他们的影子之外,找到阳光照过来的缝隙。可能我的影子很短,但这毕竟是属于自己的。”做导演,冯小刚是成功的,它成功就在于认清了自己,知道自己是“一只叫什么的鸟”。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我们要敢于坚持契诃夫所说的“大狗叫是叫,小狗叫也是叫”的理论,对自己的发展规划,一定要认清自己,切不可盲目的学习榜样,否则就会落个故事中乌鸦的下场。

  世人皆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对这话更愿这样理解:榜样激励你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毁灭你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在这篇文章的结束,我想以一句不合时宜的话与朋友共勉: 一定要认清自己是“一只叫什么的鸟”,别让榜样误了你或毁了你!

二、结合辩证法多材料中各具体方面及其关系分别进行思考,结合主流价值观匡正个人观点,并使观点具备可操作性。

利用高中政治课中学到的哲学知识,对材料蕴含的深意加以发掘。

如下面这则材料:

两对母子都用手指着路边的清洁工,一位母亲对孩子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最后就会和他一样。”另一位母亲对孩子说:“如果你努力学习,将来就能让他过上更好的生活。”

你的立意是:

再如2016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文题剖析】

浙江卷作文题基本沿袭了近几年“思辨类作文题”的思路,二元乃至多元思辨已成为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常见形式。从命题上看,近几年高考作文题越来越规避单一角度的话题,越来越重视从多元关系的角度进行考查,越来越看重考生的阅读积累和文化积淀。这道题贴近社会现实,十分接地气;与“思辨类题目”相呼应,文体上也限定了写论述类文章。

这则作文材料不同于往年多以名人名言或哲理性语句作导引,明显带有“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某些特征,其最大特点是“就事论事,就事选例,就事说理”,而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缘事发挥,谈古论今,对照类比”。所以,与往年作文材料相比,这则材料拒绝高蹈,贴近现实,给出了审题立意的多个指向,让考生有话可说,可从不同角度灵活表达。这种“任务驱动型作文”增强了论述对象的限定性、思维的论辩性以及内容的规定性。

有些考生把这篇作文的主旨仅限定于“虚拟和现实”,这是欠全面的。其实,“虚拟和现实”只是文章论述的由头,真正的关键词应该是“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有这样的选择,这才是你需要认真思考和着力表述的内容。否则,立意就偏了。

对“虚拟世界”,材料列举了“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这样三种态度。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对信息时代的“虚拟和现实”采取什么态度作出自己的“选择”,再对此进行分析,发表个人的看法和感想;然后引出问题的由来背景、发生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最好是以新闻报道或现实事例作为论据;最后由此得出结论,提出解决的办法或进行呼吁,从而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从结构上看,这类论述类文章一般可以通过“引——论——联——结”等几个环节来构思作文,一般步骤是:首先引述材料,提出观点;接着充分论证,分析利弊;再联系现实,由点到面;最后点题作结,劝勉呼吁。

在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中,特别要求考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只有发掘深刻,立意深邃,发人所未发,才能让人看到隐藏在事物深层的本质;文章不仅要让人“知其然”,更要让人“知其所以然”,这才能给人启迪,催人深思,发人深省。因此,考生必须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推理,并联系现实生活,探究并阐释某些现象存在的背景、它们的共同特征及其特殊含义,让读者通过读你的文章而明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今天,相当多的青年人成了“手机控”,沦为“网虫”,整天梦游在虚拟的“现实”中。一旦离开了网络,他们可能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应对眼前这个现实世界。原本应该由人类来主宰的虚拟世界,已成为许多人的绝对操控者,不少人的情感乃至躯体都已被“虚拟”化了。

或许,“零距离”地拥抱这个新世界,或者刻意远离这个并不真实虚拟世界,都不是最好的“选择”,而冷静地与它保持适度距离,使之为我所用,才是理性的“选择”。当然,每个人都可以作出自认为最好“选择”,因为这是一个多元的世界。但不管怎样的立意,都要求考生有严密清晰的思辨和准确生动的论述,通过对事物之间关系的思考、分析和探究,体现出辩证性、周密性、灵活性、深刻性等思维品质,这也正是高考作文的目的所在。

【佳作评点】

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

浙江一考生

自二战中一台图录机的发明,网络渐渐遍及全球,虚拟世界一点点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曾以为这些为我们人类所创造的机器只是一个服务于我们的无智的编程,但当谷歌阿尔法狗轻松打败棋王、当曾经被我们引以为傲的人类思维被人工智能轻易战胜时,我们不能不正视AI、VR在未来将要扮演的角色;当“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甚至虚拟比真实更“真”时,我们是否还需要费力去区别这两者?

于是便会有人视VR为猛兽洪水,悲观地认为如果我们允许虚拟进入、干涉我们的生活,人类便将灭亡。而我认为大可不必如此,虚拟蓬勃发展带来的利处是明显的。VR可以大大降低社会的沟通成本,购物、看病、交流、娱乐的定义都将被改写。想象一下,一些生下来就被认定残废的人们,一些本自以为一生都无法看到光折射下的七彩人间、无法用脚接触泥土的人……在拥有VR后都可以重新去认知这个世界。不仅仅是残疾,一些因经济原因无法见识现实世界的人也可借此开阔视界。虚拟是在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世界,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说,虚拟使人更成为“人”。

我从不反对虚拟与生活的结合,但在我们欣喜于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快捷时,我更想提醒人们,我们不能一味地沉浸于虚拟中,从而被虚拟所奴役。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人终将毁于他所热爱的东西。”一味地甚至盲目地赞美虚拟,甚至将虚拟当作全部的人生并以此为平常,人类便将失去他最宝贵的东西——人性及思维创造。若我们完全拥抱这个虚拟构成的新世界,沉迷于虚拟对我们感官上的刺激,我们便会渐渐依赖于虚拟,从而成为虚拟的奴隶,甚至走向灭亡。

我们对虚拟保持距离,是因为我们还在乎真假;也许虚拟可以营造真实,但我们无法欺骗自己的内心。

事实上,虚拟与真实的靠近,人工智能与人类的相似,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考虑一个问题,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人”这个事物终究与我们创造出来的虚拟有什么区别?人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地方究竟在哪里?

我认为,这便是人性,便是人愿超越“人”的思想,如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所言,人之所以为人,便在于人是一个桥梁,人应当被超越。若我们沉迷虚拟,我们便将停滞。我希望,我们应该在VR的帮助下,更好的追求更高的东西,VR为物,应被我所用,也许终有一天我们人类将进化为尼采所预言的“超人”。

虚拟让我们更加成为“人”,即便如此,我们亦当与虚拟保持一定的距离。人最终应超越这种虚拟的真实。

【点评】综观全文,这篇作文留给我的美好印象主要在五个方面:一是拟题准确,表意鲜明。“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表现出作者对待虚拟世界的鲜明立场,“一定”二字,凸显出作者“利用虚拟但不被虚拟奴役”的用意,用语准确。二是紧扣话题,要言不烦。文章入题快,切题准,例证、引证,概括精当;议论点到为止,精练到位。三是观点辩证,很有分寸。作者避开许多考生“一边倒”的立场,议论力求全面理性。文章先用铺陈的手法,直陈虚拟之价值;又借名人名言,揭示虚拟之误人,最终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即对待虚拟的正确态度:既利用其便捷之处,又与之保持一定距离。四是内容新鲜,思想深刻。作者本身具有比较充足的文化科技方面的知识储备,所以在分析虚拟的实用价值时实例信手拈来,令人耳目一新;在分析其弊端时又能自如地运用尼尔•波兹曼的名言,拓展了文章内容的宽度和深度;最后借尼采言论提出人应当超越自我的结论,而要超越自我,就不应当沉湎于虚拟世界,这更是深化了文章主题。五是结构紧凑,层层推进。文章严格依照中国传统的“起承转合”的思路结构全篇,首先引述时新材料,引出观点;接着借助想象,陈述虚拟之利;再联系现实,结合名人告诫,转入对虚拟之弊的剖析;最后分析尼采之言,得出“与虚拟保持一定的距离”的结论,掷地有声。整篇文章一气呵成,读来朗朗上口,思之饶有余味。

练习: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山石对卵石说:我才是真正的石头。你看我体肤糙砺,棱角分明,血性方刚,我们才能构成雄壮的大山,凝成挺拔的峰峦,展现自然的粗犷。

卵石对山石说:经年累月,水蚀沙磨,我体肤平滑,肌理莹润,虽已脱胎换骨,不还是石头吗?脱离了大山,我却有机会走进人间,装点人们的生活。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

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日本西大寺古茶园素负盛名,但从不收门票,更不收小费。一次,游客的造访竟意外遭到了委婉而又断然的拒绝。理由是什么呢?居然是:今天没有下雨。游客沉思半晌才若有所悟:怕是只有在雨蒙蒙、湿漉漉之中,古茶园神韵方能完美呈现;寺里和尚不愿意让游客带着不够完美的观感遗憾而返,才会拒绝。

游客诚恳请求参观,因为他实在不可能等到下雨再来。和尚终于答应,但是,必须在两个小时之后。也许和尚要午休,也许和尚要做功课--------游客也不清楚。两个小时以后,游客如约而至。等他踏入茶园,一切都明白了---------和尚利用这两个小时用清水把整个茶园细致地洒了一遍,眼前的茶园俨然是雨后初晴美景。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高中某班主任对值日生说:“今天你值日,怎么没扫地?”

值日生说:“您看,地板一点也不脏啊。”

班主任说:“没扫就是没扫,不要找借口。我带班,一直坚守这种制度。”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不少于800字。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