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高考作文讲座第三节:明确主旨,按格有序作文训练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2016-12-18 手机版


王国维先生说过:“为文如造屋。”张竹坡也曾用形象的语言把小说家写作比做盖房造屋:“做文如盖造房屋,要使梁柱笋眼,都合得无一缝可见。”(张竹坡批评《金瓶梅》本第二回的回评)

建一个房子,首先要解决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做这个房子?造一个什么样式的房子?用什么样的材料和什么样的工艺来建造和装修这个房子?写一篇文章,首先也要解决这样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写一篇什么样式的文章,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和语言技巧来写这篇文章?这三个问题就涉及文章的三大要素:主旨、思路、语言。如图:

所谓主旨,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也就是要抒什么情,言什么志,阐什么理。现在很多学生为什么不会写文章呢?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主旨其实很简单,就是三个字情、 志、 理。尤其是高考作文,要么抒情、要么言志、要么说理 。对内而言就是思维流程,对外而言就是按照某种思维流程写出来的文章,体现为某种章法结构。

所谓思路,指内外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在的写作思维流程,一是文章外在的篇章结构样式,即章法。金圣叹认为:“字有字法,句有句法,章有章法,部有部法。”

所谓语言,即指所运用的语言材料和语言技巧。

如果处理不好主旨、思路、语言这三大问题,做不到意在笔先,成竹在胸,往往写出来的文章拼凑的痕迹很重,就如叶燮在《原诗•内篇下》中指出的:“更或谋篇时,有言己尽本无可赘矣,恐方幅不足而不合于格,于是多方拖沓以扩之,是蛇添足也。又有言尚未尽,正堪抒写,恐逾于格而失矩度,亟阖而己焉,是生割活剥也。”古人早就把我们高考作文中出现的毛病指出来了。

胡国华老师的“按格有序作文训练法”,“格”,就是写文章的规矩,就是文章的章法结构,“序”,即作文训练的程序。这种作文训练法是从“格”入手,依照“按格训练——学会变格——不拘一格——自成风格”的训练思路,按照科学的训练程序进行有序训练,彻底打破“出题——作文——批改——评讲”的无格无序的四步循环模式。

首先谈明确主旨:主旨是文章的核心要素。

主旨是作文的灵魂和统帅,主旨不明,难以为文。很多名家对此做出了精辟的论述。

李渔的《闲情偶寄•立主脑》里这样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尚书•尧典》里又说:“诗言志。”《庄子•天下》再次强调:“诗以道志。”《荀子•儒效》概括《诗经》主题为:“《诗》言是其志也。”当代学者闻一多在《歌与诗》里谈到“诗言志”的时候指出:“志有三个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 

孔子后人孔颖达在《礼记正义》里强调:“此六志《礼记》谓之六情。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文起八代之衰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古文家韩愈提出了“文以载道”的主张。清代桐城派古文家方苞提出的“义理”,也都是强调主旨的重要性。

正如陆机《文赋》中所说的:“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刘熙载则说:“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主脑既得,则制动以静,治烦以简,—线到底,万变不离其宗,如兵非将不御,射非鹄不志也。”宋葛立方著《韵语阳秋》记载了苏东坡说:“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经史子集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 已用。所谓物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语见宋葛立方著《韵语阳秋》)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船山遗书》

写文章主旨明确了,选择材料谋篇布局才有了依据。文章的主旨,一般说来就是三个字,即情、志、理。写一篇文章,抒什么情,言什么志,阐什么理,一定要明确。如图:

首先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多情的人。父母亲情是万情之源,古人提出“以孝治天下”是很有道理的。首先是爱父母,对父母有情,然后推及他人,这就是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情动人的高考满分作文,归纳起来大概有六个方面。

第 一类:写父母亲情的。第二类:由父母亲情延伸拓展而来的爱老师、爱朋友。第三类:热爱自然,情动于衷才能有感而发。第四类:热爱生活,由热爱自然引申到热爱生活。第五类: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祖国的悠久历史文化。第六类:高雅的艺术情趣,培养自己的艺术鉴赏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志的人。所谓志,就是指志向和志趣。志向高远,志趣高雅,才能写出立意高远、情趣高雅的文章。

言志的文章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叫做志向,第二叫做志趣。核心就是:我将来想做什么样的人,将来想做什么样的事。具体表现为:第一是修身立德之志,第二是报国强国之志,第三是造福人类之志,第四是立业、立名之志。

再次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明理的人。读书,就是为了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作文,就是谈做人做事的道理。

说理的文章主要是谈做人做事的道理。首先是品德修养,讲透“为什么”的问题;其次是求学、 治学的道理,再次是社会生活的哲理,最后还有宇宙自然之理。

学作文教作文都要围绕“怎么做人怎 么做事”这个中心来进行。做一个有情的人,做一个有志的人,做一个有明理的人。这样的人写起文章来他才会抒情,才会言志,才会说理。

学作文,首先是学做人;教作文,首先是教做人。既然文章的主旨一般就是三个字:情、志、理,那么,我们就要在情、志、理上下功夫,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多情的人,成为有志的人,成为明理的人。

我告诉大家写文章的秘诀,就是两句话,叫做:万事万物通情,万事万物通理。我提倡以汪洋恣肆之笔写济世为民之文。要善于亲近自然,领悟自然。从自然中去陶冶情操,通过大自然去悟出做人、 做事的道理。著名的散文家、世界级散文家纪伯伦,他的散文,他是在谈人生 哲理,但全是与大自然的对话,全是从自然得出哲理。无论他的《泪》《沙与沫》, 他的《泪与笑》等等,经典散文名篇都是从自然中去悟出道理,借助自然来说理,这就是万事万物通理的道理。

刘勰在《文心雕龙》指出:写作时,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要“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然才有庸隽,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烁,陶染所凝。”(《神思》)

“夫才有天资,学慎始习,斫柞染丝,功在初化,器成采定,难可翻移。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沿根讨叶,思转自圆,八体虽殊,会通合数,得其环中,则辐辏相成。故宜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文之司南,用此道也。”(《体性》)

孟子曾 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所谓“养气”,是指一种道德修养。孟子所言“浩然之气”,是指人们经过道德的修养所达到的博大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由义与道凝聚而成的凛然正气。古人所谓“文以气为主”,这个“气”,就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优秀例文欣赏

尽赏自然,尽得清欢

2015年广东考生

苏轼有言:“人间有味是清欢。”漫赏春光,流连山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何必局促一室之内? 品味自然的滋味,亲近自然,投身明丽山水,如画风光尽享生命清欢。

怡情自然之乐,遍赏山水,自古已有文化渊源。东晋谢公隐于东山而不仕,会稽秀丽山水中,留下他潇然背影,如同凝成一支笛曲,悠然回响于林间。宋代雅士林逋亦曾言:“山水与我情相宜也。”文人墨客总有牵挂心中的山水情怀,山水为伴,生命在其中找到了文化共鸣与深长情谊。

亲近自然,感悟自然,从中获得的是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丰盈。王摩诘隐居终南,行到水穷处便坐看云起,偶遇林叟便谈笑无期。与清风明月共修炼,与花草虫鸟悟菩提。他在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中,品味出生命的浩瀚博大,获得人生的彻悟,再无烦恼困顿,灵魂纯粹而明净。自然便是如此玄妙,看似无法渗透,实则身处其中,便能获益无穷。喜马拉雅山下的不丹王国,一块藏传佛教深入人心的土地,人们深信自然有灵,皆与自然和睦而居,在这里只有纯净的山水 滋养人心,人们接受明媚阳光最无私的馈赠,脸上洋溢着安宁的笑容。自然,其实触手可及,每个人都能够对话自然,感悟自然的无限生机与平静安宁,灵魂自然受到洗礼,这正是自然 最美好的馈赠。

投身于自然,用心去感知,用心去触摸,身处其中,这本身更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高致的精神美学。福楼拜曾写信致女友:“我拼命工作,按时看日出……”惜时如金的世界大文豪竟将晨曦之降视若盛事,按时静赏。原来,当那晨光穿过天幕,仿佛朦胧如蛋壳白的天空,是一天中最新鲜纯净的时刻。静坐窗前,那是自然对生命的致礼。正如王开岭曾说:“做精神明亮的人。”亲近自然,每一缕晨光的意义,代表着自然的张力与生机。感悟品味,生命接收自然的赠予,岂不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明亮乐观的精神美学?

现代社会的纷扰喧闹中,人们更应走近自然,投身自然,让自然之美洗去浮华与疲惫,诗意地栖居。王国维曾说:“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跳出世俗浮华,摆脱生活的烦恼与疲惫,投身自然,寻觅生命最纯粹的本色,最本真的格调,尽享尘世清欢。

春风飞扬,春意浩荡,又是一年春光明媚,岁月在春色中苏醒。愿亲近大自然,遍赏春光烂漫,生命芳香弥漫,清欢相伴。

享文化之繁华

山东考生

落日熔金,暮色四合,乘一叶扁舟,来到历史的彼岸:与苏轼探讨人的渺茫与伟大,与陶潜共享带月荷锄归的美好,与李煜分担愁如东流水的感伤……用一指墨香,看尽文化之深邃与灵动。

文化从那翻滚激荡的黄河开始,便扎植于我们的心田,镌刻于基因。那寓意吉祥的中国结,那元宵佳节的灯谜,那雄伟的华夏庭院,无一不是珍贵的传统元素。而伟大的中华民族也正因这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愈发绚烂壮美。把文化作为生命的行囊,便让灵魂与文化一道,穿行在历史的音符与文字墨香之间。

文化,流淌在悠远的箫声中,诉说着哀怨与愁绪,文化,也弥漫在阿炳的二胡中,叹尽人生的跌宕起伏;文化,亦可以流转于锦瑟之间,轻拢慢捻之间净 化内心的污秽。本无生命的乐器与乐曲结合在一起,便成为了文化的载体,寄予着心灵的世界,承载厚重的文化。

不仅仅在丝竹间,文化也在素净的宣纸上蔓延而来。张大千伏在洞底绘出的梦幻敦煌,诉说着那千百年前人们的信仰;齐白石着手画出的自然风物,亦传达着生命的灵动;壮观的 《清明上河图》,也刺激着美的神经。中国画中的水淡云轻,妙手丹青的一点一描,拓开的不仅仅是墨,更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之魂由笔底传承。

同样,龙飞凤舞的字亦为文化之腑脏;颜真卿规正而又洒脱的笔锋,王羲之隽秀玲珑的字体,张风子如带般拂过的清新之风,无一不是文化的符号。那挥洒自如之间掩盖不了中华文化之含蓄内敛,那笔锋回转之间亦彰显着文化之典雅深厚。亦深潭微澜,亦雪底苍松。

  文化如辽远的江海,包容着一切。既有张若虚的“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美好幽深,又有李白的“起舞弄清影”的飘渺烂漫。那篇篇诗词,字字珠玑,诗人惜字如金,落笔生花,留给世人一片芳华。文化之美常浮荡于我心间。那里有轩榭廊道,那里有至臻服饰的绣扣 ,那里更有吟唱千年的戏曲,那是中华之精髓,炎黄子孙之傲骨。它如枝头的梅花,傲吐芬芳。

  愿乘文化之舟,渡文化之沧海,享那份美好与挚真,低吟文化之妙语,歌吟一生,幸福一生。

  这样的行囊,希望我们共同拥有,共同打造,共享文化盛宴。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