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6-12-16 手机版 | ||||
【教学设想】 1、文中关联很多,逻辑关系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淡化分析、强化朗读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议论语言的语感。 2、采用自主学习、共同探究、练讲结合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了解作者观点,学会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 2.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3. 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过程与方法: 1.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引导学生如何及时处理文中传递出的现有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肯定学生不同答案,教学中鼓励成绩差的学生回答问题。 2. 培养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创造力各因素间的关系。梳理文章层次,掌握递进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品读语言,体会议论文中商讨对话式的语言表达的作用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讲练结合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头脑转转转。请同学们计算下面两道题。 1(月) + 2(月) =1季度 ? 8小时 +16小时 =1天? 还可以举例。如3天+4天=1周等。 回忆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可以说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罗迦 • 费 • 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罗迦•费•因格(Roger von Oech,一般译作“罗杰•冯•奥奇”),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A Whack On The Side Of The Head)、《创造性纸牌》(Creative Whack pack)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关于“推敲”的典故: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 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之尹前,岛具对所得词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3、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背景资料 许多人在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只知死学知识而不知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以为搞发明和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 不相信自己也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结果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作者想要说明,有过许多发明创造的人最初也是和大家一样的普通人,而普通人只要有自信不断学习知识,活用知识,敢于打破常规想问题,就会成为一个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 三、知识积累 1、读一读写一写 汲取(jí) 孜孜不倦(zī) 锲而不舍(qiè) 根深蒂(dì)固 2、多音字 创【(chuāng)创伤 (chuàng)创造】 3、释义 汲取:吸取。 推敲: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地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隐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入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4、议论文知识点。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证和论据 论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 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通过默写、口述完成学习目标一。) 四、整体感知全文 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认真朗读课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 2、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那几个问题,在文中划出概括性的语句。 3、用浪线划出引起你思考的警句,并结合自己谈谈会。 五、分析课文 指导回答问题的思路:问题---观点---论证方式 1、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是哪一句? 明确: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很重要。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作者是如何提出观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由对四个图形分类的不同答案引出,这样显得更加生动形象,而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哪几个问题。 a、创造性的思维需要哪些必需的因素? b、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 4、提出这两个问题,作者运用什么句式? 明确:设问句。它的作用有:引出下文,引发思考,使文势有变化。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六、深入感悟 1、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观点1.渊博的学识2.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的毅力) 事实论据: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 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论证方法:事实论证 引用论证 2、创造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观点1.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的意识在自己的思想里。 2.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也并非是轻而易举的获得灵感。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3.区别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的细小的想法。) 事实论据:举例论证: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 4、最后,作者是如何总结的? 怎样才能成为有创造性的人。 a.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b.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 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c.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七、小结 1、文章结构 (一)提出问题。(1~2段)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第一层(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4~5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第三层(6~9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 第四层(10~13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三)解决问题。(14段)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 (应注意下面的三点: 第一,第5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在文中的过渡作用;第二,末段在全文中的总结作用。第三,本文是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证的。) 2、议论方法 引证法、例证法 八、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文体常识 二、本文的论证方法: (1)例证法: 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 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2)引证法: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三、交流引起你思考的警句,并结合自己谈谈会。 1、做一个做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讨论)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2、思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尽量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因为: 1、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情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变化。 3、如果认为答案是唯一的,找到答案就会止步不前。 3、思考:“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教师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四、思维火花 创造性思维—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部规律,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过程。 广博的知识与浓厚的兴趣 克服思维定势 克服“中庸之道”、“枪打出头鸟” 善于抓住灵感 五、本文写法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充分利用了事实论据 ,有力的证明了论点------事实是证明论点的最有力的武器。 2.引用的成语、典故颇多,增加了文章的语言的气势-------议论文的语言在该简练处简练、该生动处生动。原则是始终为论点服务! 六、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野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 了。”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哲学 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 种上庄稼 ;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 用美德 去占领它。 1.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每处4个字以内) 2.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为什么弟子们的回答都不正确? 无论是从表面上除去杂草,还是连根挖出杂萆,都只是暂时性的,而不能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 3.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题? 要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就要把它改变成良田,种上庄稼。 4.文中说相聚的地方已变成了一片庄稼地。它是怎样“变成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的? 是哲学家用一年时间把荒地开垦成农田种上的谷子。 5.一年后,哲学家为什么始终没有来赴约? 因为哲学家把旷野改造成农田,已用行动和事实给学生们作了回答,所以他不必再赴约作口头回答了。 6.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地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 要除掉头脑中错误的、肮脏的思想,只有用正确的、美善的思想去武装。 七、总结课文 本文围绕中心,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逐层深入地进行了论述,使我们认识到思维方法的变化对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八、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思: 一、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我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将人类的经验一代一代传下去,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所以从教学的基本价值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地发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张扬了新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成为创造性人才的可行之路。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的重要作用,让他们体会到创造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这对于对孩子的未来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指语文的形式,人文性则是指语文的内容。要把语文当作语文来教。不能脱离人文性仅强调工具性,也不能只强调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所以在培养创新意识的同时,也要让学生紧扣课文,沿着作者的思路深入体会内容,并能在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更深一步的感悟。 二、关注学生兴趣指向,创设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是课堂教学深入开展的关键。 英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课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充满求知欲,所以只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学习,就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一篇议论文,过去我在引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论述的问题,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理清结构,然后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揣摩论证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结果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兴趣全无。而现在以学生感兴趣的毛毛虫的故事引入课题,让他们感受创造的重要意义;接着由他们列举发明家的故事,激发他们对创造的渴望;然后抓住他们渴望了解议论文这种文体的欲望,引入对议论文的概念以及常用的论证方法的学习;并且通过活动强化学生的探究欲望,刺激他们的表现欲;最后,用充满激情的结语唤起他们的民族责任感,激励他们有意识地将自己与国家社会联系起来,自觉地走向创造之路。可见,只要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就可以在学生积极思维和情绪高涨中,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是现代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有这样一段话,深刻地诠释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学生观:“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逐渐形成独立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相互交流,真正感受到了在自主空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从学生积极探究的实践中,我也感受到了他们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的愉快,也感受到了作为引导者的自豪和快乐。 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课的教学中,我感触颇深。我感到教学观念的转变对课堂的影响,同时也为自己观念转变而带来的进步而喜悦。我相信,只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勇于创新,不断探索,一定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更一定能为学生开启一扇创造之门,一扇成功之门。 李洪波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