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作文训练 读书与感悟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6-12-14 手机版 | ||||
读书与感悟 【训练目标】 1.熟悉读后感的一般写作思路和方法。 2.学会提炼和表述感点,能围绕感点展开较为充分的论证,做到“引”有针对性,“联”有侧重点。 3.学会和同学们一起读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读书喜悦,共同提高读书水平。 【训练重点】 学会提炼和表述感点,能围绕感点展开较为充分的论证,做到“引”有针对性,“联”有侧重点。 【训练过程方法】 采用老师下水示例、知识导引法、例文思路启迪法开展训练,通过讲授、讨论、赏析、练习、模仿、展示、评价、借鉴、修改等途径方式,训练学生怎样提炼和表述感点、如何围绕感点展开论证,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技巧。 【文题呈现】 就本学期(九年级上册)学过的谋篇课文或推荐阅读的某部名著,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提示: 1.选定课文或名著后,可以再仔细读课文或名著的片段,然后从多方面的阅读感受中选择一点来写。 2.引用课文或名著时,要仔细核对原文,以保证引文与原文一致。 3.可以采用主副标题的形式,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读后感》。 【老师解题】 什么是读后感?就是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简而言之,“读后感”就是读书的感悟。 写好这次作文,首先是要选定一篇课文或一部名著,到底选哪一篇课文或哪一部名著呢?老师认为,所选课文或者名著一定是你最喜欢的,而且印象最深刻最让你心动的。然后要弄清楚,你最喜欢这篇课文或者这部名著的哪一点,是记叙的事情,还是所写的人物,或者是所写的景物,或者是所说的道理。也就是要找好读书的“感动点”。找到了“感动点”,就把这个“感动点”做一个仔细的分析,看你就此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你明白的道理就是这篇读后感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确立了,“读后感”就有了主脑,论说就有了目标。最后,根据中心论点选择好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有条有理地论证中心论点。 【老师作文】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谈读书》读后感 培根在《谈读书》中写道: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是的,读书不仅可以愉悦心情、美化言辞、增长才干,而且还可以提升人生境界。正所谓: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就是净化自我。把书独坐,如临春风,和煦温暖;持书静读,就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浏览字里行间,有如漫步三月的江南,莺飞草长;掩卷沉思,宛若“清水出芙蓉”,芳香四溢。走进书本,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一个爱读书的人,一定是一个耐得寂寞的人,一个清爽高洁的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无论生活多么贫困清苦,颜回都没有改变他的好学乐趣,为什么?因为人总要有一点精神,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正因为颜回的好学,才炼成了“贫贱不能移”的坚强意志,才养成了“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就是美化自我。“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人需要读书明智达理,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战国时期的苏秦,第一次游说六国,处处碰壁,受尽诸侯的冷落;无功而返,只讨得兄嫂的奚落。失败的他,“悬梁刺股”,发奋读书,经纶满腹后再度出山,一气合纵六国,一身佩戴六国相印,成为联合六国抵御强秦的纵约长,祭坛为盟,叱咤风云。吴国大将吕蒙,由于不读书,被人称为“吴下阿蒙”,后来接受了孙权的建议潜心读书,连饱读诗书的鲁肃也刮目相看,成就了一段“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佳话。如果苏秦不是“悬梁刺股”发奋读书,不断完善自己,哪能功成名就?如果吕蒙不接受劝告,通过读书来完美自己,哪能叫人“刮目相看”?饱读诗书,人生自有一番新气象。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就是大化自我。“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苏轼博览群书、满腹经纶,但他命运多舛,屡遭贬谪,志存高远却难以施展。尽管如此,他没有被贬谪所压倒,从黄州到儋州,从赤壁到天涯海角,一路艰辛一路歌,所到之处,都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篇章,把自己的才学发挥到了极致。无论诗词歌赋,还是琴棋书画,都成为一代宗师,为后学所敬仰。伟大领袖毛泽东从小就以他的超人智慧读书用书,少年离家时他写道:“孩儿励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青年毛泽东经常是“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从革命战争岁月到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的马背上,延安窑洞的煤油灯下和中南海的宽大卧床上,放得最多就是书籍。博览群书孕育了毛泽东思想,智慧用书成就了共和国缔造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有人说,如今已是信息时代,打开网页就能获取知识,哪里用得着去闻书香呢?是的,现在读书很方便,只要好读书,随时都可以读到好书,电子书没有纸墨,但清幽的书香依然沁人心脾。还有人说,现在是经济社会,人生的价值是用财富的多少来计算的,读书值几个钱呢?是的,读书换不来金钱,但是那些不学无术的暴发户还有几个站在时代的潮头之上?君不见那些自甘堕落的明星,是缺钱吗?阿里巴巴的掌门人——马云,他每天的工作不是计算财富的多少,而是用读书的智慧创造更多的财富。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徜徉书海,智慧人生。让我们走进书的世界,让书香浸润人生;聆听读的声音,享受读的快乐,让心灵,在书香中徐徐穿行…… 【老师支招】 一、巧用“四字诀”,写好读后感 写读后感,历来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其实,写读后感也有章可循,写法一般可归纳为“引”、“议”、“联”、“结”四个字,即引用原文的内容或观点,在此基础上展开议论,然后由此及彼联系实际加以阐述,最后总结全文,提出看法。 “引” 适当地引用原文,引出自己的感受来源。可以直接摘抄原文的重点语句,然后写感想;也可以间接叙述原文内容,点出感想是从何处产生的。如老师所写的《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谈读书>读后感》一文的开头,直接摘抄原文开头的语句,然后顺着原文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感想——读书还可以提升人生境界。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总之,一定要交代清楚“感”的由来,并且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否则会喧宾夺主。很多同学只有“读”而无“感”,照抄原文,以引述代替感想的写法成了对书的内容介绍,从而使文章本末倒置。 “议” 针对原文提出自己的感受,亮明基本观点。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写一点,最后,什么也讲不深、讲不透。因此,写读后感,重点应落在“感”字上,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如老师所写读后感的观点句就是第一段的最后一句,即标题。“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如老师在所写的读后感里,从三个方面摆事实讲道理。首先写自己读书的感受和颜回好学的事例,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就是净化自我;接着用苏秦和吕蒙的事例来证明第二个分论点——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就是美化自我;最后摆出苏轼和毛主席的事例,阐明第三个分论点——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就是大化自我。论证了三个分论点的正确,也就论证了中心论点。 “联” 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发表感想。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可以是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是,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如老师的读后感的第六自然段,联系当前社会上的“读书无用”的思潮,通过反面与正面的对比论证,对这种不良思潮进行了有力地批驳,印证了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深化了文章主题。 “结” 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如老师读后感里的结尾,既扣题照应了开头,也回应了本论部分,是“摆事实讲道理”后提出的希望和发出的号召,与前文贯通一气、浑然一体。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二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三个部分了。 二、写读后感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不要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擦身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佳作共赏】 读《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有感 创造力从何而来?我学了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心中便有了答案。 文章当中有两个典型代表,一个是约翰·古登贝尔克,另一个是罗兰·布歇内尔。他们两人将毫不相关的两样事物放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新的产物——发明了印刷机排版技术和游戏机。 可见创造力的威力是多么大!“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这句话说的一点不错!自然节奏原则今天应用于时钟计时,计数脉搏,计算日食和推算星辰的运动等反面。可这项伟大的发现一开始却被人认为是个疯念头。一个年轻人在教堂祈祷时发现油灯的摆动似乎是有规律的。这个细小的想法一出现,就被年轻人牢牢地攥住了。他不顾别人怎么说,找来两根一样长的绳子各吊上重量相同的铅块,让教父一起数绳子摆动次数。年轻人的想法是正确的!绳索各摆了100次。这个富有创意创造力的人是伽利略。“从不放过自己一闪而过的想法”,这就是拥有创造力的秘诀。 创造力是怎样开始的?独立的见解便是创造的萌芽。宋朝的欧阳修对韩愈的文章十分钦佩,反复研读韩愈的著作,开始模仿着写作,进而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结果他学韩愈的文章而写出的文章不像韩愈,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但他学韩愈的诗,写的诗却很像韩愈,终于不能独成一家。如果一个人不会创造,那么他的一生将永远只是模仿和抄袭,所以请珍视自己独到的见解,尽管其中不乏虚缪的花影,但创造的花蕾也孕育其中。 爱因斯坦曾经谈到自己是如何创造是说过;我自己侥幸发现了一些东西,例如相对论的建立,这我还可以解释我为由于我多少保存了一些诧异的能力。的确,一项重大发现的背后总有科学家们创造的热情,而在创造之前最重要的是要有疑问精神,正是这股劲儿才支撑着他们永不停息地创造, 创造就是能提出新见解,解决前人和自己不能解决过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会另辟蹊径的能力。 读《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有感 如是像呆若木鸡似的去看任何一件事,我想成果并没有想象中完美,反而,你用大脑带着双手一起上场,用大脑想想,再用双手实践,可能获得的成果会更美好些。 格物致知就是从探查物体而获得知识。但是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却并不太重视格物和致知。像国外那些人们,他们无论是什么事,都会格物,然而致知,他们的这种方法是完美的,脑力加手的劳动,从而使思考亦将是而变得简单。国外的那些人在小时候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用双手来实践获得知识,格物致知的意义并没有被那些爱动手的实践者所淹没,而对于中国传统教育,格物致知的意义就被淹没了。 明朝的理论家――王阳明,空有一幅聪明的大脑,却没有爱动手实践的爱好,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又一次,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就决定要“格”院子的竹子,他就搬了一条板凳坐在院子里面,看着竹子硬想了七天,却并没有很好的答案,他并没有用自己的手去实践,只考自己的头脑去硬想,却什么也没有得到,最后因为头痛受不了,而失败。明显,他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这样的做法,显然在当时社会是很多人可以理解的。如果我们想要观察竹子的结构或它的生长过程,就必须得用手去把叶子切下来,然后拿到显微镜下进一步观察,绝不是像王阳明那样坐在板凳上空想,袖手旁观是绝对得不到理想中的成果。 实践不是毫不选择的测量,它需要事先的准备与计划。要有一个正确的目标,以作为整个实验的明确中心,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实验者的眼力、毅力和勇气。 我们不能盲目的接受权威,我们要有自己的思维和判断力。格物致知的目的,是让人能大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目的,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格物致知的精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 学了这课,使我对创造力有了更深的体悟:留心自己细小的想法,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拥有创造的热情。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需要更多的知识灌溉,那么就要富有创造力,因为创造力是新知识的摇篮。 【写作实践】 从下面两种题目形式中任选一种写一篇作文 1.以“读《 》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600字。 2.采用主副标题的形式写一篇读后感,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孙宇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