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精品导学案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16-12-14 手机版 | ||||
聂华苓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 2、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教育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与难点: 【重点】1、理解文章中心,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2、把握引文与正文,正文四个部分的联系,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几句话。 教与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练习法。 第一课时 教与学要点:1、朗读课文,探究文章主体四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整体感知文意 2、理解引文与正文的意义关联,准确全面地理解文意; 3、揣摩语言,体味其丰富的内涵,增强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 教与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著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等小说集,《梦谷集》《三十年后》等散文集,《百花文集》等翻译集。 二、时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如恶魔一样吞噬了无数的生灵。法西斯如泯灭人性的怪兽,如一部开动着的杀人机器,中国南京30万不眠的英灵,南斯拉夫7000个善良的灵魂,仍在无声地控诉着法西斯的罪恶。历史为之颤栗,然而历史不能遗忘,罪恶不能遗忘。今天我们学习《亲爱的爸爸妈妈》,去感受南斯拉夫每年10月21日举行的盛大祭奠活动那“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中国和各国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指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几十年前,在二次大战中,在南斯拉夫的一个小城里,一天之内,有7000多个无辜生命遭到杀戮,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这是怎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啊。孩子们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呼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而回应他们的却是冰冷的枪声。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华裔作家聂华苓去回顾那段惨痛的历史。 三、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字音 呵 hē护 杀戮lù 荒谬miù 憧憬chōngjǐng 缭liáo绕 3、说说你对下列词语的理解: 荒谬: 憧憬: 恍惚: 肃穆: 响彻云霄: 四、入课学习、合作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全文分四个部分,各部分用一句话概括内容: 3、除了写与纪念活动有关的文字,作者还写了什么?有什么用意? 4、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 5、联系上下文说说“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的含义。 6、萨特为什么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 7、“凄风。苦雨。天昏。地暗。”仅仅是写天气吗?为什么? 8、 “他们杀孩子、老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9、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为什么给“人”字加引号? 10、说说结尾引用死者遗言的作用? 11、说说引文的作用。 12、、六十几位作家聚在一起讨论,发言一定很多,作者只记下了三四个的的发言,为什么特别记下西德作家与日本人的发言?你有什么看法? 13、引文和正文有什么关系? 14、“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句中两个“没有”与三个“只有”,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含义? 15、以“国魂下的赤诚”为题举行一次演讲比赛,谈谈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风云,我们新世纪的青少年该怎么办。 例文: 国魂下的赤诚 不错,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祖国是东海碧波上升起的太阳,是帕米尔高原上闪烁的群星,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辽阔北国,是花开三月、草长莺飞的春色南疆;是敦煌飞天的曼舞轻歌,是杭州西湖的淡妆浓抹,是桂林山水的清奇秀丽,是黄山云海的神秘莫测。可同时,祖国还让我们想起曾经经历的苦难与蹉跎,屈辱与折磨。 如果说“中国人”这个名称,在过去曾意味着屈辱与不幸;那么今天,它应该代表着奋发与拼搏;而明天,它则应该象征繁荣、强盛。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不知道您是否和我一样感受到了肩头的重担;而作为一个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不知道您是否和我一样感受到那巨大然而却催人奋进的压力。再过十几年,我们将接替我们的父辈,成为祖国建设的骨干和中坚。让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能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中国人”这个伟大的称号! 青少年,永远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这个群体对自己祖国的关注程度,将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作为中国的青少年,如何去谱写那自从有人类以来便延绵不绝的华夏篇章,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问题。我们面对的各种以高科技为背景的经济文化挑战,要求我们以聪慧的大脑、广博的知识、睿智的心灵和火一般的激去为祖国谱下华彩乐章! 祖国是什么?要我说,不管对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来说,祖国都是一种魂,是擎天巨树上的落叶飘向大地母亲怀抱时的那一种殷殷深情,是一种使一个国家虽然饱经沧桑忧患却仍然能焕发出生命光泽的力量支柱,是一种使自己的儿女无论身处何方都将魂牵梦绕、日夜牵挂的精神召唤,更是一种流在每个人血管里的祖祖辈辈、生生不息、光照千秋与日月争辉的魂!而我们,新世纪的学子,便是那巍巍国魂下永不变心、永不褪色的赤诚! 朋友们,面对国际的风云变幻,我们该做些什么?从大家自信的表情中,我已找到了答案。 四、展示、评议 五、课后作业 1、完成《巩固与提升》第一部分 教 与 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与学要点:1、速读课文一遍。 2、做训练提高 教与学过程:1、发训练题活页 2、先浏览试题再动笔做。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纳粹(cuì) 杀戮(lù) B.蜿蜒(wān yán) 恍惚(huān hū) C.荒谬(niù) 肃穆(mù) D.同胞(pāo) 赤裸裸(luǒ) 2.联系上下文语境,写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2)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3)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4)克拉库耶伐次血腥悲剧中最感人的,是那些被残杀的人留下的片纸只字。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1)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 ) (2)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 (3)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 (4)纳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 ) 所有的作家都看到和感染到克拉库耶伐次山谷中重现的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历史。历史是( )的。现实呢? 中国大陆有三位作家在座。杨旭站起来说话了:“我从南京来。1937年,日本军队攻进南京时,有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那一场屠杀受害者有30万人!我们在南京也建立了一座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37年,我五岁,我是那一场大屠杀的幸存者。今天我对南斯拉夫人在受害者面前所表现的感情,完全理解。我注意到:今天的仪式上有许多青年和少年。我们这些大人应该对孩子们负责:永远不要有战争了。” 西德作家明赫白( )站起来,他沉重地说:“……我有犯罪感:感到是我杀害了那些孩子。我们简直就是禽兽!所有集中营都必须粉碎!你们允许我和你们在一起,我非常感激……” 他说不下去了,坐下来( )。 另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 )讲话了。 “……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原子弹,也有一片沉寂。” 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4.填上文中四处空缺的词语。 5.(1)“历史是( )的,现实呢?”在全文起什么作用?(2)从全文来看,与它相照应的一句话是 。 6.作家们为什么和明赫白握手? 7.那位日本作家为什么得不到大家的尊重和理解? 8.本文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教 与 学反思 第五课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合作交流 1、作者一行来到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大屠杀纪念活动。 2、在纪念地的所见所闻;看纪念演出;记述作家的座谈;参观纪念馆。 3、南京大屠杀。作为华裔作家,一颗“中国心”使她想到了南京大屠杀,那更是残绝人寰的杀戮,被害者达30万人,日本法西斯匪徒的疯狂,更是灭绝人性,惨无人道。 作者这样写,意在警示人们: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仍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 4、孩子们天真无邪,一直在父母亲人的关爱下幸福地生活,他们也思想单纯,力量弱小,不可能做出对纳粹“不利”的事来,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5、作者强调的是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 6、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不论是那位面对枪口的威胁仍然坚持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的老师,还是那些在生命即将被残酷剥夺之际仍不忘表达对亲人的爱的人们,都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令人崇敬的,所以说“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7、这里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在渲染气氛,“天地亦与人同哀”。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易激发读者的想象,使读者充分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气氛。 8、“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9、这个引号起强调作用,强调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 10、目的是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的残酷,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11、是全文的纲 12、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充满犯罪感;日本人: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 13、“引文”是纯客观的记录; 是正文得出观点、进行议论的依据 14、意在突出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对待历史,对待战争的态度。 第二课时 一、1.A(B.huǎn;C.miù;D.bāo) 2.(1)描写天气状况,更主要的是象征人们纪念死者时悲伤痛苦的心情。 (2)对纳粹残杀这个小城7000多人感到痛苦,心情沉重。但作者赞美南斯拉夫整个民族的英勇,所以说记忆又是美丽的。 (3)表达了作者对屠杀无辜,灭绝人性的纳粹的痛恨之情。 (4)说它最感人,是因为这些字条是他们死前非常镇静地留给亲人的,表现了他们对亲人的爱,对纳粹的恨。 3.(1)排比 (2)设问 (3)比喻 (4)拟人 4.沉重 缓缓地 掩面哭泣 也要 5.(1)承上启下。对纳粹发动不义战争愤怒,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不能正确看待不义战争而感到愤怒。 (2)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6.因为明赫白对自己国家发动的不义战争表示了深深地歉意,人们宽恕了他,并对他表示友好。 7.因为他强词夺理,把自己所在的非正义一方的灾难放在第一位。 8.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或:人民反对非正义战争。 孙宇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