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三首之辛弃疾《破阵子》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6-12-03 手机版


一、导语

和范仲淹一样,辛弃疾具有一般作家所不具备的戎马生涯,他首先是一个爱国斗士,然后才是一个词人,因而他的词“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与同时代的大多词人风格迥异。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的《破阵子》。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自由读

四、学生读,师生共评

五、齐读

六、内容分析

1.分析词的标题“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意思。

(1)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

(2)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与世长辞。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3)壮词:雄壮的词。

2.结合作品来理解壮词。

这首词题为“壮词”,壮就壮在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和豪迈意气,道出了英雄的一片壮心。词按照一般写法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首词完全打破了这种格式,前九句一气呵成,语意连贯,构成一段。末句大转折,理想在现实中破灭,自成一段。

(1)“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是写现实的,如何与“壮”字联系起来?

作者挑亮灯火,红光四射;抽剑出鞘,寒光逼人。红光和寒光交相辉映,渲染出征前特有的壮烈气氛。用“挑灯”“看剑”行动的壮来反映气概的壮。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表现了场面的壮观、热烈。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明确:八百里连营场面阔大,气派非凡,仿佛看到威严如山的军营内,刀斧林立,直指苍天;旌旗飞舞,哗哗作响;红灯高照,光华四射。金盔铜甲在灯光下闪闪发亮,刀枪和盔甲不时发出摩擦碰撞的声音;将士们求胜心切,雄姿奋发,雄壮的军乐和响彻长空的号角声汇成一片。浩壮的军容,雄壮的军乐突出了士气之壮。

(3)“沙场秋点兵”,使人感到这支士气高昂的队伍的赫赫军威。到了秋高马肥,正是用兵杀敌的好时节,战场上正检阅军队,准备长驱出征。只用五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写出了雄壮威武的阵容。

(4)作者带兵出征,可写的东西很多。但作者并没有兼收并蓄,不分主次。那他选择做文章之物是什么呢?

明确:军队生活中常见的马和弓。

(5)“的卢”,良马名。据《世说新语》载,刘备在襄阳遇难,的卢载他一跃三丈,脱离险境。后来用“的卢”形容善战的良马。

(6)“弓如霹雳弦惊”,“霹雳”比喻响声如雷。

以上两句仿佛让我们看到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战马,手持劲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爱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历历在目。这是壮词壮景的进一步烘托,是壮词壮意的进一步生发。

(7)“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生前死后都留下为祖国、民族建立不朽功勋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

3.词的前九句话通过想象写军容的雄壮威武,写作者的壮志豪情,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壮词。

4.“可怜白发生!”由想象回到现实。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作者为什么只能在梦中回到沙场杀敌建功立业。而现实中作者又是怎样呢?

1181年,辛弃疾42岁时被免职,闲居江西农村二十年。他本可以过奢华的生活,终了一生。然而,他把收复失地,洗刷国耻作为毕生的事业。最终也无法遂心愿。在词作中,作者壮志难酬,却将一腔热血熔铸成慷慨悲壮的词作中,表现出其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结尾一句表现了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这一句与首句相呼应,都是叙写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

七、布置作业

背诵《青玉案•元夕》

惜缘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