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不如你——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有感 (教师随笔)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2016-11-23 手机版


山东 赵凤霞

一、深深浅浅都是你

肖特精选了16篇课堂实录,有初中的,也有高中的;有阅读课,也有写作课;有诗歌,也有演说;有记叙文,也有说明文……涵盖了基本的课型,让你在丰富的课型中收获点滴感悟。不仅如此,这本书的篇章结构也很特别:先是“浅浅小语”,三言两语概括上课心得;其次是“课堂再现”,用实录再现课堂真实;然后是肖特的“教学感言”,呈现从备课到设计的思路过程;最后是“名师点评”,名师评价课的得与失,指导我们阅读。赏实录,琢磨细节,形成自己的理解;读感悟,琢磨课堂,了解课堂设计的缘由;品点评,对照自己的理解,取长补短。如此设计,让阅读由浅入深,从实践到理论,浅浅地读课堂,深深地理解语文。

二、把朗读进行到底

2011版新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对各个学段的朗读竟做了相同的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实施建议”中再次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在“评价建议”的“具体建议”竟然强调的和“学段目标与内容”一模一样:“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

由此看来,“有感情地朗读”不仅是各学段的目标与内容,还是评价的总体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关注,并在课堂上不遗余力地实践。可是现实怎样呢?

不少公开课,太多的家常课:朗读的太少了,指导的更少。即便公开课上有些朗读,但不少蜻蜓点水,很浅;大多是为了展示,不真。现实很逼仄,教学进度需要关注,各种考试也需要关注,大家都在赶时间,赶进度,朗读不知道什么时候丢了。也许重要的不是逼仄的现实,而是我们逼仄的心。一颗太过现实而又浮躁的心,只会让朗读渐行渐远……

可是肖特课堂上竟然大部分时间在朗读,在指导朗读。你见过有如此奢侈的朗读吗?你见过如此不遗余力他把朗读进行到底的吗?不信,请看:

第二个环节:朗读82页那一段“美丽的夜空”,体会美丽的情感世界,学生齐读,女同学读,再齐读,都富有感情。第三个环节:决定卖山羊,人的情感变化通过关键词表现的。肖特指导学生品读这些关键词,注意语气、重音、感情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渐入佳境。第四个环节:读出“咩”字无限真情。

这是课堂的一个重点,前面有齐读、男女生分角色读,接着两人一组一问一答联想着读,最后品读“咩”字的丰富意蕴。第五个环节:先齐读结尾部分,再齐读最后一段,最后师生合作读,走进“咩”字的深处。

《山羊兹拉特》的课堂一共五个环节,除了第一个环节“整体感知”,后面的四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在朗读,都在指导朗读,如此大面积不算时间、不计得失的朗读,在逼仄的现实中实属奢侈。把朗读进行到底,也许是和现实的一种抗争的一种方式吧。

更有甚者,层层铺垫中,一个“咩”字,肖特就引导学生读出了万种风情,无穷韵味。学生对“咩”的含义进行了很充分的诠释之后,读出“安慰、急切、开心、幸福”等情怀,课堂在朗读中结束,余音袅袅,思绪绵绵,绕梁不去。

逼仄的现实中肖特坚守着朗读,奢侈地指导,奢华的示范。读出了情感,读出了情境,读出了思想,一切尽在朗读中。

从《沙之书》到《假如我有九条命》,从《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到《始得西山宴游记》,从《一双手》到《斑羚飞渡》,从《春酒》到《我的早年生活》……课课朗读,适时指导,真正把朗读落到实处,琅琅书声在校园洋溢,语文味在校园中四季飘香。

王君说:培东最让人叫绝的是他的朗读教学。听培东的课,我常常感动于他的执着——他几乎不用其他外在于语言的方式,而只用朗读这种再现语言的方式来支撑课堂,推进课堂。他的朗读教学无处不在,无处不美。在《斑羚飞渡》中,有分析有朗读,有朗读有指导。以读促析,或者以析助读,无读不成析,无读不成课。

把朗读进行到底吧,校园的美丽因书声琅琅而朝气蓬勃,校园的活力因琅琅书声而生龙活虎。

三、岂一个“好”字了得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强调: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评价语言很干瘪,除了“好”“不错”“真棒”之类的,似乎就找不到别的语言了,甚至腹内空空、理屈词穷。究竟好在哪儿,不清楚,这样的评价没有针对性,不能很好的发挥课堂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的功能,不能从正面加以引导,也就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可是在肖特的课堂,评价语言很有针对性,而且相当丰富,有效地指导学生、激励学生。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山羊兹拉特》82页),肖特让这两个学生对自己的朗读做一点儿评价:

女同学:“我觉得我读得挺好的……”

肖特:“嗯,第一句话我非常赞成,‘我觉得我读得挺好的!’一个自信的女孩在我们这个班级里出现了,同学们,她读得好不好?”

生:好(齐声、响亮)!

“第一句话我非常赞成”,坚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场;“一个自信的女孩在我们这个班级里出现了”,多美丽的鼓励;“同学们,她读得好不好?”“好”,一问一答似乎是为了证明大家说好才是真的好,我没骗你吧。

学生两个人一组,一问一答,还原“咩”字包含的内容,展示草堆里的温暖。学生展示,全场掌声。

师:看到了吗?自信也是会传染的!自信的女孩儿产生了很美的表达。

文章前后照应,我们都见过过;可是你见过评价学生前后照应的吗?课堂上我们常常顾此失彼,也就很难做到评价首尾呼应,可是肖特做到了。这个评价很有意思,不仅仅因为前后呼应,最妙的是前面是评价一个女学生,后面是评价一组,由点到面,洋溢着鼓励的味道,而且“自信的女孩儿产生了很美的表达”,由衷的赞美不禁让人遐想:自信的女孩儿越来越多,表达越来越美!

学生概括《沙之书》的故事情节:

生:陌生人向他推销了一本叫“沙之书”的书,最后作者把它放到了图书馆。

师:你这里犯了一个错误,也许是你不知不觉已经进入了博尔赫斯小说的氛围,你用的是“作者”。小说中的“我”是不是作者?

生(齐):不是。

一个“错误”明明白白,绝不含糊其辞,一个“也许”让“错误”多了一丝温情,多了一份体谅,削减了学生的尴尬,展现了老师的善解人意。

师:你知道这个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吗?

生:文中的“我”。

师:那我就建议你用“我”开头说话,不要用陌生人开头。用“我”开头说话,把小说的主人公定为“我”,改换一下主宾顺序,再说说。

生:“我”买了陌生人推销给“我”的“沙之书”,最后将它束之图书馆。

一句“建议”不仅给学生指明了概括小说的方法,而且彰显了师者对学生的尊重。

《沙之书》是一本 的书?

生:这本书是一本非常缥缈的书,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我觉得是缥缈找不到实体的感觉。

师:我建议你不要通过别人的描述,你要通过自己的阅读判断。

生:有一句话说,他之前看到的“还有插画:一个钢笔描绘的铁锚,笔法笨拙,仿佛小孩画的”,但是下面一段又说:“尽管我一页页地翻阅,铁锚图案却再也找不到了”。

看来“建议”已经成了肖特的习惯,表现在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没有高高在上,没有颐指气使。“你要通过自己的阅读判断”,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独立思考,有理有据,答案从文中来,更要回到文中去,寻找支撑的依据,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甚至是生活习惯。

PPT显示:

再读《沙之书》,文章中有哪些因素使它的故事趋向合理性?

生:他是使用第一人称写的,让我们有一种感觉,是自己经历了的事情一样。第二就是……

师:就说一点好不好?不要把所有的话都说完了。以后你做语文老师一定注意,课堂上要留一点让别的孩子说说。

生:谢谢老师。

这个问题应该不简单,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常常让这个学生答完,省得其他同学浪费时间,可是肖特果断的打断了他:不要把所有的话都说完,但是用的是商量的口气:“就说一点好不好”,避免了学生的尴尬,为什么不让说了呢?肖特给出了自己的理由:“以后你做语文老师一定注意,课堂上要留一点让别的孩子说说”,这样一说学生一定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老师关爱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全体学生。

肖特的评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课堂评价十分丰富,细致入微,更是体贴入微,处处洋溢这对学生的尊重和呵护。

心里装着学生,嘴下才会留情;心里爱着学生,嘴上满是尊重。

四、一条诗意的河流

肖特是课堂设计的高手,可是他最高明的地方还在于不断尊重、顺应学生,因势利导,智慧牵引,成就学生,隐藏自己,他的课似乎没有诗意,没有诗意的语言。只不过他的诗意是悄无声息的,是不动声色的,因为他要推举的是学生,成就的也是学生。其实只要认真阅读,你会发现肖特的诗意流淌在课堂上,流淌在生活中。

他说:把一朵花的微笑读成祝福,把一声羊的“咩”叫读成警醒,让每一粒葡萄都能背诵夏日时光的名字。——浅浅小语

多么诗意的文字,多么诗意的情怀,相信每一粒葡萄都记住了花儿的微笑,相信每一粒葡萄都记住了“咩”字的警醒。

他说:《假如我有九条命》,我已经读了许多次,读来都觉得仿佛是余光中在用他一生沧桑和一世情怀在和我交谈。印着残月,披着寒霜,看满眼凄凉,然后体察到了他的心,他的等待,他的乡愁。——教后感言

真正的诗意恰恰是体谅学生的所作所为,体察作者的爱恨情仇,真正走进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完成一种精神的对话。

他说:这片灿烂,其实代表着美好的、理想的世界,我们看到斑羚悲壮的身影,看到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也看到残酷竞争下的生存之道。同时,我们还应读出我们应有的反思,斑羚用尊严的背影给我们上了一课,我们应该在灿烂里接受精神的洗礼。桥的用来渡人的,可是,我们却慢慢失去了我们心灵走向洁净走向崇高的桥。这些都有待于我们慢慢领略。——课堂实录

真正的诗意是接受精神的洗礼,让我们的心灵慢慢走向洁净,走向崇高,在课文和生活之间架起一座诗意的桥。

他说:一位父亲拼力凿出黑暗的煤炭,点燃我的生命;一位父亲轻盈点亮白色的粉笔,烛照我的灵魂……黑白色的更替与交融中,铁锚或以痛苦的肉身或用智慧的言语轻轻抚过我这样盲动、卑微的生命,给我滋养,使我安歇,促我成长,看我在他们都会牵挂的家园里自由穿行。——后记:《浅浅深深,语文是你》

真正是诗意是带着一颗感恩的心耕耘家园,温暖自己,照亮别人。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更有诗和远方。

一条诗意的河流正踩着轻快的舞步,唱着欢快的曲调,流向远方……

五、问渠那得清如许

是什么滋养了这酣畅淋漓的课堂?是什么滋润了这生机勃勃的生活?它们的源头活水来是什么?

其实它就是爱,是发自内心的对语文的热爱,发自肺腑的对生活的热爱。正因为由衷的热爱,课堂上才奏响诗意的交响曲,久久萦绕在孩子们的耳畔;正因为由衷的热爱,生活中才会处处都是春暖花开,常常温暖着我们的双眼。

忧心经典前的不尊重,忧心阅读时的敷衍与随意,才有了对“咩”字的反复品味,品出了丰富的情感。喜欢语文的丰富与多姿,喜欢语文的诗意与浪漫,才有了对“春酒”二字的反复品读,读出十足的情意。坚信教育就是唤醒,坚信教育就是激励,即便你含苞羞涩,他也耐心等待。等待春回大地,等待春色满园。

面对满纸的花瓣,你会采撷哪一朵芬芳你的课堂?在哪一块土地上种花,都需要注入你的心。他,教你反思。

看着因他而丰沛的烟云霞岚,我懂了——爱生活,爱阳光,豁达、温和又智慧的心,课堂怎能不暖?语文怎能不美?他,给你指引。

读你如沐春风,但春风十里不如你!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