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出的幸福,你能听到吗?——《植树的牧羊人》备课札记 (教师随笔)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师随笔 2017-04-16 手机版


肖培东

“你们都读过一遍课文了,那我先考考大家,来,这位同学,你来写写课文里要掌握的相关字词。”

下午,成都双流中学,全国语文思维学建构研究论坛暨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我教乔·让诺的《植树的牧羊人》。

这是部编教材初一的新课文,多次阅读,甚是感动。一位孤独的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树木。最终,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冷静简洁地叙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按文本原话说,这位牧羊人植树,“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是一个“难得的好人”。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了不起的“奇迹”!

教参的“课文研读”部分是这样写的:“作者正是通过种树的故事,让人相信,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只要满怀无私的爱,只要具有不懈的毅力和精神,同样可以创造奇迹。”

其实,只要认真读书,我们还可以读出“奇迹”背后的许许多多。他单纯,一心一意,有着纯净的内心,一直在心无旁骛地种树。他自信,意志果断,从山下的农场独自一人搬到这荒僻的高原种树。他挑选橡子,种埋橡子,都是那么的一丝不苟,认真细致。他爱这个世界,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却能忍受孤独,把爱交给这荒凉的高原,交给种子,交给自然,他凝视着橡子,就像凝视着自己的孩子。他安静,忠厚,不张扬,连他的狗也被熏陶成这样。他热爱生活,积极认真,即便独居一隅,也要收拾整齐,穿着讲究。通达从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宁静淡泊、铅华洗尽的人生境界,他给世界留下的,绝不仅仅是青山绿水。

每次教这篇课文,学生都会给很多启迪。

在浙江奉化,有孩子说,牧羊人很聪明,善于思考,“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

在深圳玉龙学校,有孩子说,奇迹和牧羊人充沛的体力有关,“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

在杭州文海实验中学,有孩子说,奇迹是因为牧羊人懂得牺牲,舍弃自我,“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四只母羊”。

在广东东莞,有孩子说,奇迹是因为他信念坚定,坚持信仰。

孩子们丰富着我对文章的理解,丰富着我对植树的牧羊人形象的感知。打开他的世界,其实也是完善自我的认知。

“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文中的“我”,是寻找纯净而去,终于有这高原上震撼的一遇。这份纯净,牧羊人拥有,遥远空旷的高原拥有。这份纯净,童真善良的学生拥有,我们的语文也应该拥有。

教学,是共生长的美好。今天,我能在成都双流中学找到怎么样的启迪?

孩子们开始听写了。

“有一个成语,是说不长草木的地方,这个成语是?”

“有一个词语,是说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两个字,这个词语是?”

这样,“不毛之地”“坍塌”“溜达”等词翩然而出。我又问:“文章中写牧羊人种橡树的细节中有这样一句话,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 了一个坑,一个字,请问是哪个动词?”

学生没料到我会这样一问,愣了。这个字,是“戳”字,比较难写,我是希望他们能写对这个字。牧羊人挑橡子和种树都是极为认真仔细的,学习语文,也应该注意小细节,写字,就是很基础又很关键的一环节。

被我叫上来默写的那个男孩没填出“戳”字,他想了想,写了一个“凿”字。

这个时候,教学的灵感来了!

“你用的是‘凿’字,而文章的译者用的是‘戳’字,你觉得有什么不同?”

我望着满座学生,重重一问。学生开始支支吾吾地说着不成熟的理由。

课堂教学的资源悄悄地涌现了,就在这个“戳”字上!

“凿”,是指穿孔,挖掘。“凿地为坎”,“水凿之穴”,“千锤万凿出深山”。“戳”呢,用硬物尖端触击,刺。牧羊人所在的高原,尽是光秃秃的土地,他“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棍”,就很适合用大拇指粗的铁棍尖端去戳黄土。

他是怎么样“戳”的呢?这样一问,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段,去体会牧羊人种树的坚毅、精心和认真,自然也体会到种树的艰难。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这满山的树林,竟然是这样一粒一粒种子挑选出来,一棍一棍戳出来的!

这该是何等的惊人与伟大!

牧羊人究竟要面临怎样的困难?

我们可以继续在文章中“戳”字“戳”句。我们会发现,这位伟大的牧羊人,他所挑战的实在太多。高原广袤,土质复杂,常年风沙,没有水源,“一点儿生气也没有”。龙卷风,出没的动物,即便他牧的羊,也会吃掉树苗。更恐怖的是那无边无际的孤独,难以忍受的寂寞。他一个人,没有任何帮手,他也不放心其他人来做,所以,“不用我帮忙”。更何况工具简陋,仅仅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还有那毁灭性的战争!

这样,当“昔日的荒地”成为“一片沃土”,当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的时候,我们就不能不说,这是在创造奇迹,是做了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情,他在完成神一样的伟业!

原来,奇迹是这样“戳”出来的!

我站在讲台上,几秒钟,电光火石间,已经顺着“戳”字想出了新的教学方案。

戳坑——戳困难——戳精神——戳写法,我觉得很有意思。

学生一“凿”,我借力一“戳”,包括情节内容、人物形象、主题理解等都可顺势凿出。

“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再读这个著名的绘本故事,我甚至觉得我已经在引领学生“戳”向幸福,“戳”像纯净,“戳”向心灵,“戳”向语文。

语文老师当如植树的牧羊人。既要懂得牧羊的收放,又要知晓植树的取舍。心纯净,人有爱,专注认真,坚持稳重,智勇兼具,做这样的“好人”,那么我们就一定会种植出语文的满目绿意。

思绪如飞,一切都在转眼间。“戳”下去吧?

想想学生刚拿到文本,阅读情况我并不了解,我还是果断放弃了这一“戳”,转向“默读”“圈点勾画”的教学上,毕竟,这一阅读方法的掌握,也是极为重要的。

可是,我有掩不住的喜悦,虽然,我的脸上努力平静如水。

不是因为“戳”的创意,而是因为我发现,自己还能坦然去凿宽自己,还能如此乐意地去戳深自己,还在保持一种积极阳光的教学状态,较为快速地捕捉、整合,去栽种,去改变。“戳”向简陋,“戳”向自得,“戳”痛自己,“戳”出灵动之水,“戳”出豁然之境,以自我的变革与完善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为人师者,永怀赤子之心。走上讲台,我们更为超越而来,更为发掘潜力而来。没有最好的设计,只有更自然更需要的教学,贴近学生灵魂的教学。语文教学的智慧在于融通实践,在于简洁自然。语文,思考的生命永远年轻。

牧羊人是孤独的,又是幸福的。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心态。

我又默读了一遍,我觉得我呼吸到了纯净的空气。

内心纯净的人,生活会给他最丰富的慷慨,课堂会给他最生动的资源。甚至,我觉得,沿用这个“纯净的空气”,我也能借这个“纯净”走出另一条教学途径。殊途同归,重要的是你用语文的方式在课堂上去实现师生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丰富。

多元的文本,单纯的心灵,奇妙的出口,另辟的蹊径。

路很多,风不说,“戳”出的幸福,你能听到吗?

我们都是植树的牧羊人 ——听肖培东老师执教《植树的牧羊人》

一、听写生词,夯实基础

“你们都读过一遍课文了,那我先考考大家,来,这位同学,你来写写课文里要掌握的生字词。” 一个特级教师的课居然从生字词听写开始,我们始料未及。估计孩子们也没有想到肖大师回来这一招,不过几个孩子还是接招上台在黑板上开始听写了。

“又一个成语,说是不长草木的地方,这个成语是?”“有一个词语,是说建筑物或堆积物到下来,两个字,这个词语是?” 这样,“不毛之地”“坍塌”“溜达”等词翩然而出。我又问:“文章中写牧羊人种橡树的细节中有这样一句话,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了一个坑,一个字,请问是哪个动词?”

学生没料到他会这样一问,愣了。被叫上来默写的那个男孩没填出“戳”字,他想了想,写了一个“凿”字。这个字,是“戳”字,比较难写。

这个时候,肖特的教学灵感来了!

“你用的是‘凿’字,而文章的译者用的是‘戳’字,你觉得有什么不同?”

学生开始支支吾吾地说着不成熟的理由。

肖特说:“凿”,是指穿孔,挖掘。“凿地为坎”,“水凿之穴”,“千锤万凿出深山”。“戳”呢,用硬物尖端触击,刺。牧羊人所在的高原,尽是光秃秃的土地,他“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棍”,就很适合用大拇指粗的铁棍尖端去戳黄土。

二、重点关注,教给方法

他继续问:他是怎么样“戳”的呢?请大家快速默读第三次见面的段落19-20段。他让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对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进行标注。很快学生们开始发言了。学生勾画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句子。肖特根据学生所找的句子引导学生归类,重点引导关注“写高原变化的句子”“抒情议论的句子”“老人特征的句子”“行为思路的句子”,同时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进行圈点勾画。

三、学以致用,自学朗读

接着,他又让学生跳读第一次和第二次见面的部分,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进行默读。在课堂交流环节,学生就快速地梳理出了这些句子。肖特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品味高原变化的句子,体会了作者情感变化“颓废—惊喜—震撼”,并细致地指导学生去朗读。

四、体会“奇迹”,分析形象

课堂逐层推进。他问:“牧羊人做了一件什么事情?”有的学生找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的事情。”有的学生找了“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这时,他将“奇迹”二字板书上去。接着他追问:“支持奇迹最重要的精神是什么?”引导学生细品字句,赏析旁批。课堂在温情脉脉的氛围中缓缓推进。孩子们说了很多,如“细致”“专一”“孤独”“坚持”“自我牺牲”“思考”“无私”“爱”“热爱生活”等等,他都一一板书在奇迹的周围。品到尽头,让学生用“只有——,才有奇迹”的句式一起大声朗读。

五、抓住文体,分析特征

最后,回到小说的文体特征,抓住小说虚构的特点。肖特问:文章创造奇迹的原因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帮助作者把文章写得这么有真实感?引导孩子们从文本的写作特色去把握这篇小说不同于其他小说的地方。如第一人称、真实的地点时间等等。

课毕,听课教师纷纷感概万千。笔者以为这堂课体现了六个“实”。

1.夯实语文基础知识。听写生字词,字音、字义的纠正一步一个脚印,贴近一线教师的课堂,接地气。

2.教实学生阅读的方法。始终围绕单元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圈点勾画的习惯、发言时丰富表达的方式、默读的训练、小说文体的写法分析等等。

3.读实情感的变化。琅琅的读书声时时响起在他的课堂上,始终与文本同行,与课堂推进同行。朗读指导细致到一个词,一个情感变化,带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读。

4.训实学生的思维。一个好的课堂真正的动在于学生思维的动。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最初的认知为起点,引领学生反复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通过思考,慢慢地走进文本深处探索,获得新的发现、体会和感悟。我们会感觉到,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流动,在教师的追问、导问、设问下,不断地概括、总结、分析、判断,思考的过程不断地螺旋上升。

5.落实文本的内容。每一个课堂环节的设置、每个一个主问题的提出、每一次师生的对话等,无一不是文本中来,又回到文本中去,让学生通过文字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学习精神品质,笔者认为真正实现了文本资源的最大化。

6.抓实学困生提升。肖特的课堂有一个特点,如果他发现某个学生发言不流畅或思考又障碍时,他必然会再抽他二次、三次,并且不断地给予帮助和信心。让大家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个教师的智慧,更是一个教师博大的胸襟和爱心。

牧羊人用坚持不懈的精神把“昔日的荒地”成为“一片沃土”,当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的时候,我们就不能不说,这是在创造奇迹!肖特对语文教学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研究不也和牧羊人一样吗?他不也是牧羊人吗?所以,语文老师当如植树的牧羊人。既要懂得牧羊的收放,又要知晓植树的取舍。心纯净,人有爱,专注认真,坚持年复一年地走下去,那么我们就一定会种植出语文的满目绿意。(重庆永川谭怡名师工作室研修学员郭咏梅)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