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6-11-15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 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2. 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重点)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难点) 【教学过程】两课时 布置预习: 疏通字词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文体简介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省杭州市人。著名剧作家,此笔名从发表《包身工》起用。 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特写、速写等的总称。 可以写人,写事,写问题。 报告:题材 选择真人真事的新闻题材,迅速及时反映生活。 文学:表达 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 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报告文学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典型性、文学性。 二、解题 文章报道了“包身工”这个特殊群体:为什么叫她们包身工?她们在什么工厂做工? 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买办势力的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三、理清文章的思路、线索 1、速读课文,标段序,找出文章中描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工作的段落,并进行评价。(主线:新闻事实) 1-7(四点一刻) 起床: 恶劣的居住条件 12-14(四点半后) 早餐: 恶劣的饮食条件 23-33(五点) 上工: 恶劣的工作环境 35-47(十七点) 放工: 榨干最后一滴血汗 2、探究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发展、膨大和必将灭亡的趋势。(副线:背景材料) (1)、这些备受欺凌和压榨的包身工来自哪里? ——8-11被带工老板从农村骗来的。(包身工制度的形成) (2)、为什么东洋(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 ——15-22三个原因:没有自由、安全、工价低廉。(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3)、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庞大了,体现在哪一段? ——34通过前后对比和列数据加以说明。(包身工制度的膨大) (4)这种“吃人”的制度会一直存在吗?作者怎么看待? “黑夜,静寂和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着什么?“黎明”象征着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黑夜”象征着旧社会,“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3、小结 这篇报告文学材料丰富,画面广阔,揭示深刻,采用了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 主线(新闻事实):以时间为序,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这四个片段从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条件恶劣两方面形象地反映出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劳动情况。 副线(背景材料):文中穿插着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发展及膨大的状况,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和黑暗及其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 四、拓展探究 《包身工》作于1935年,时至今日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还有没有现实意义?(启发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结语: 本文虽然是老文章,反映的是20世纪初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有些隔膜,但文章中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和人的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这些情感却是永恒的,是值得我们一生铭记的。 六、课后作业: 你身边有没有打工的人?和他们交流一下,了解他们的工作环境及生活状况。 七、板书设计 包身工 悲惨 封建势力 帝国主义 必将灭亡 张金玉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