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6-11-10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品读作者对“父亲”的描写,把握“父亲”形象。

2、探索李森祥创作主旨,理解“父亲”。

3、品味“台阶”,理解其象征内涵。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领悟父亲的情感和性格。 

一、导入

1、(课前欣赏)刘和刚的《父亲》,创设情境。

刘和刚的一曲《父亲》,曾经让无数为人儿女的人们热泪盈眶。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一位父亲,走进李森祥的小说《台阶》。

2、屏幕显示:母亲坐在门槛上慢悠悠地做着针线活,目光恬静地看着趴在青石板上的孩子们。

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这个片段,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李森祥说,这是他童年记忆里的景象。而就是这个司空见惯的画面,触动他创作了《台阶》这篇小说。

很奇怪,这个只有母亲而没有父亲的画面,却让李森祥创作了《台阶》这篇写父亲的小说。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看一看究竟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二、初读文本,了解“父亲”。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你从文中哪些细节看出?

课前预习时同学们主要存在这样一些疑惑,我做了整理,同学们思考时可以结合这些问题。

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叙述,我们看到了一位谦卑、勤劳、贫苦、要强、不服老的父亲。”

三、细节品味,品析“父亲”。

1、为何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但老师还想说这是一位尴尬的父亲。这在文中第21小节。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在读的过程中关注父亲有哪些尴尬的举止。

屏幕显示: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一起读一遍)。

什么叫尴尬?

在这个片段中你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父亲很尴尬?

“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父亲很尴尬?

“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

还能从别的地方看出来吗?

“居然”是什么意思?出乎意料,原先父亲在儿子眼中是很勇敢的,现在竟然不敢放鞭炮。

3、父亲闪了腰,为什么不让“我”帮忙?

就是这样一位质朴、谦卑的父亲,他的一些言行却让我们感到非常疑惑。

屏幕显示:“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

父亲闪了腰,为什么不让“我”帮忙?粗暴地一把推开我说明父亲当时怎样的心理?

请同学们揣摩一下父亲当时内心还有什么想法?为什么要加一个破折号? 读的时候怎样处理这个破折号?学生自由读,揣摩父亲粗暴地一把推开我后说的那句话中破折号的作用。

假如此时你就是这个父亲,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我想请全班同学一起来读一遍,“

四、再读“父亲”,探寻主旨。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1.好强不服老的父亲一把推开我时,我真的站在了一边。你如何看待文中我的行为?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屏幕显示: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 

在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谦卑不张扬,好强不服输的父亲,是我们每个人理想中的父亲呀,李森祥也说这是一个理想中的父亲,不是我生活中真实的父亲,那么他生活中真实的父亲是怎样的呢?

他说他记忆中有两件事情让他永远也忘不了。(指明学生读)①他六岁时,还不会游泳,父亲竟将他一把扔进湍急的江,任他在水中绝望地挣扎。扑腾一阵子后,才捞起了他。

②有一年,他父亲领着村人刨掉数十个年代久远了的坟墓。父亲竟将那些没有人敢要的坟砖全搬回到家门口,然后命他削干净凝结于坟砖上的砖灰泥瘤。那时他七岁,他以为自己的生命再也翻不过这座“山”!他苦熬苦撑而削掉了一个冬天。

你们觉得他现实中的父亲怎么样?

屏幕显示:到春天的时候,这座“山”竟被他削没了。

这里的“山”老师加了个引号,他指代什么?

李森祥是《天下粮仓》的编剧,他后来在进行长篇创作时,一稿废了又写一稿,每当他写不下去时,他眼前就会出现了这座“山”,但是他都坚持下来了。你觉得这座“山”还指什么?

当他父亲去世后,有一天他跟母亲在夜里长谈时,他突然读懂了他的父亲。他泪流满面,所以写下了这段话:(我们来一起读一下)

原来我早就并且一直踩在他的肩膀上……父亲用他的肩膀作为我人生的台阶。

——李森祥《站在父亲的肩膀上——<台阶>创作谈》

2.这两个父亲之间,有相通之处吗?

艺术和生活中的父亲应该有相同之处,现实中的父亲和文中的父亲也有相同之处。那么文中的父亲是不是也用他的肩膀,作为我人生的台阶?

(屏幕显示)文中的父亲是否也是“我”人生中的一级台阶?文章主要写父亲,为什么以《台阶》为题目?

作者说“原来我早就并且一直踩在他的肩膀上……父亲用他的肩膀,作为我人生的台阶”,所以,文章塑造的是父亲这一形象,却以“台阶”为题,——父亲也是我人生中的一级台阶。

3.父亲在造房子的过程中一点点地老去,我们也在一点点地成长。

屏幕显示:“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  父亲老了  ”

为什么父亲明知自己老了,还问我这人怎么了?

这句话是小说的结尾,老师把标点空着,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为“怎么了呢  父亲老了”加标点。文学的语言是含蓄的,一切尽在不言中。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再说说怎么加?①先问号,再省略号;②先破折号,再句号。③先省略号,再感叹号……

作者为什么要加一个逗号,又要加一个句号?

4.媒体展示助读材料:

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做悲剧来处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李森祥

媒体展示助读材料五:这最后似乎是不经意的一声感叹,其实是作者最无奈最沉重的一句呻吟。是的,父亲老了,这里的“老”,不仅仅是指父亲年事已高身体受伤无法再操持农活,更是儿子感受到父亲心灵世界的“老化”——父亲不但失去了健康的身体,也同时失去了奋斗目标。身体的老朽固然已经可悲,追求的丧失更让人迷惘。但儿子之痛还更在于他几乎是眼睁睁地看着父亲为了造屋而耗尽了一生的精力,他在父亲身体和心灵都迅速衰老的残酷现实面前无能为力。一个句号,悲凉地道出了中国农民再勤劳善良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得到幸福的残酷现实。小说中的父亲是如此,无数中国农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一无所有但依旧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正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厚重的那级台阶。

五作业:

1.推荐阅读,张大春《聆听父亲》

2.让心灵静下来,回忆与父亲的点点滴滴,写进自己的随笔。

 

谭义专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