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一单元晨读晚记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2016-11-02 手机版 | ||||
晨读晚记 一、熟记字音 赍发(jī) 迤逦(yǐ lǐ) 恁地(nèn) 酒馔(zhuàn) 不省得(xǐnɡ) 仓廒(áo) 庇祐(bì) 央浼(měi) 搠倒(shuò) 剜出(wān) 彤云(tónɡ) 肐察(ɡē) 憎(zēng)恶 讥诮(qiào) 撮(cuō)合 祈(qī祷(dǎo)辖(xiá)制 胆怯(qiè) 无恙(yàng ) 谗(chán )言 孤僻(pì) 战战兢兢(jīng) 怂(sǒng)恿 老鹳河(ɡuàn) 蘸酒(zhàn) 茶峒(dònɡ) 睨(nì) 傩送(nuó) 歇憩(qì) 蚱蜢(zhà měnɡ) 氽(tǔn) 岨(qū) 悖时(bèi) 棕榈(lǘ) 喧阗(tián) 溜边 liū 水溜liù 帖服tiē 请帖 tiě 碑帖tiè 翘首以待qiáo 翘尾巴 qiào 委曲wěi 委蛇wēi 扛枪kánɡ 力能扛鼎ɡānɡ 解决jiě 姓解Xiè 押解jiè 二、辨析字形 赍发/赏赉 酒馔/撰写 洗漱/咳嗽 穿梭/怙恶不悛/疏浚 闲暇/遐迩/瑕疵 哆嗦/奢侈 孤僻/癖好 纯粹/淬火/荟萃 讥诮/俏丽 揉搓/杂糅/蹂躏 难堪/戡乱/勘察 通宵/云霄 缆绳/揽活 接壤/攘臂 绊倒/拌嘴 倾泻/泄气 掂量/惦记 涎皮赖脸/蜿蜒曲折 三、熟记文学常识。 1.《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走着施耐庵。与《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2.契诃夫,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欧•亨利、莫泊桑并成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 披沙拣金 一、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的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分,社会环境作用主要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作用主要是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总体来说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也就是交代背景;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情节的发展;象征暗示作用。对比烘托,也叫比衬。揭示或者深化小说主题;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答题时注意和人物、情节、标题、主旨的关系。 二、小说的伏笔和照应。 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交代,是文章中为同后面所写的内容相呼应,而在前面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又叫伏笔。伏笔是用预示、重复等方法,埋伏下情节发展的线索,为人物的出场和事件的发生准备条件,以叫到结构严密、情节跌冗起伏的艺术效果,又叫伏线,在相声艺术中叫包袱。照应的种类有:首尾照应,扣题照应,伏笔照应。 三、小说的主旨。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探究小说的主题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尤其注意高潮和结局,矛盾双方的结局: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注意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角度给小说定性,是悲剧性的、喜剧性的还是悲喜交加的。在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 四、艺术手法。 小说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捕捉精妙技巧的题型主要有三种: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或者说表达技巧、艺术特色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这就需要考虑到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或句式灵活,富于变化)、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用词准确而形象(特别注意动词的使用)、词语主富而多样、语言幽默风趣或清新自然质朴等,巧妙使用技巧,形象生动;使读者能感受到哪些艺术审美情趣。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 日积月累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是客观的,但在中国人眼里,山水又绝非天然,古代中国发达的山水文化,已赋予它极多的人文内涵。孔子曰:“智者乐(yào,喜爱之义)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篇》)智者不拘俗套,灵动自然;仁者沉稳庄重,超脱平和,正如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所述,“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先人“法天”,“万物一体”,“天人合一”,成就了中国哲学的至高境界。自然界的山山水水,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中国人灵感的源泉存在的。道家希图隐遁山林,儒家主张大济苍生,但其终极目标都是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融合无间。 孔子曰:“夫山巃嵷山累嶵,万民之所观仰。草木生焉,众木立焉,飞禽萃焉,走兽休焉,宝藏殖焉,奇夫息焉,育群物而不倦焉,四方并取而不限焉。出云风通气于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仁者所以乐山也。诗曰:‘太山岩岩,鲁侯是瞻。’乐山之谓矣。”山,沉着稳重,志存高远,高深博大。它拔地而起,直视苍穹,经年累月,历经沧桑。临谤不戚,受誉不喜,遭辱不怒,从不昂首天外,盛气凌人。遇事沉稳,任凭风吹浪打,兀自岿然不动。经受着严寒酷暑,狂风暴雨,雷电交加,与冰雪为侣,与河流作伴,养育着参天大树,名花小草,鸟兽昆虫,孕育了人生的悲欢与苦乐。古人深知大山的灵性,因此,在大山面前,主动顺应她的规律,不敢有任何狂妄。仁爱之人则像山一样平静,像山一样稳定,像山一样宽广,像山一样坚贞……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这就是乐山者必仁的原因。 水与山则不同,它没有山的固定与执着。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 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 水遍布天下,给予万物;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水性向下,随物赋形;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渗入曲细,无微不达;蒙受恶名,默不申辩;泥沙俱下,最后仍然是一泓清水;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遇满则止,并不贪多务得;百折千回,一定要东流入海。智者像水一样谦虚,像水一样柔和,像水一样诚信,像水一样真诚,像水一样利物,像水一样不争。常常能够体察事物的消长变化,“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水”为“智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源泉,“智者”亦开发了“水”无穷的文化内涵。人对水的依赖,是来自生命本源的渴求。因此,乐水是超越时空的精神追求。 不经文学陶铸的人性是粗陋的,不经山水滋润的心灵是枯槁的。自古而今,大师们皆对山水情有独钟,且自得其意。如屈子的执着,渊明的恬淡,李白的奔放,林逋的洒脱,苏轼的旷达,林语堂的灵妙,郭沫若的激情,朱自清的清雅,徐志摩的恣肆,沈从文的淳美……山和水的品格寄于大师们的心灵,大师们的灵魂在山水中得以升华。然而,对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中国人而言,不仅可以通过自然山水寄情抒怀,而且还可以通过改造山水赋予山水以人文内涵。归隐富春的严子陵,浮家泛宅的张志和,置别墅于辋川的王维,寄忧乐于洞庭的范仲淹,建园林于苏州的范成大等等,还有帝王封禅、居跸、题辞、赐名等,都给自然景观凭添了许多人文气息,给自然山水以新的魅力。后人在寄怀山水之时,也凭吊那段难忘的历史,在对古圣先贤遗迹的追慕中,便体会到山水之外的灵异之气。 素材积累 老子谈“水”(以水喻道——以水喻人——效法自然——天人合一)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里老子所描述的水的特性,如柔和、就下、沉静、滋润万物而又不与万物相争等等,实际上就是他对道的描述,水在这里不过是“道”的代名词而已,是用来描述“道”的一种具体化、形象化的比喻,老子说水最接近道。老子以水喻道,也以水来喻人,认为具备完善德行的人同样应具备似水这样的一些特性和品格,他从七个方面来述说,总的精神不外乎认为人要效法天地自然之道,这里依然看到道家那种天道与人道相通,由天道推及人道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在老子看来,上善之人应像水那样,真正做到退让、谦虚、柔和、诚信、真诚、利物、不争等等,诸如此类老子所描述的水的品格与特性,也正是人所应具备的基本品格与特性。老子认为,人具备了这些东西,才会对社会大众有益,并能尽自己的力量对社会作出贡献。 梅妻鹤子(结庐孤山——独钟梅鹤——千古咏梅绝唱——洒脱到极点) 林先生“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他生无其他嗜好,独钟情于梅鹤,一生存孤山植了三百多株梅,养了一只鹤,朝夕与山水为俦,梅鹤为伴,“逋不娶,无子”,因而有“梅妻鹤子”的千古佳话。林先生不仅是位大隐士,其“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判禅书”之句,表明了他不与当局合作的心迹,他更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其《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二句,成了千古咏梅的绝唱。站在先生当年养鹤种梅的地方,俯瞰西湖千顷碧波,遥想千年前先生在孤山上引鹤弄梅,吟啸自若,侧耳闻湖边万户捣衣声起声落,舒目望清风朗月星辉斑斓,既无翩若惊鸿的摽梅少女,更无肥马轻裘的官家子弟,只有先生在孤山上坐听万籁,不染尘迹,一蓑风雨任平生,何等悠然闲适,可谓洒脱到极点了。 中国文人的另种价值(隐逸觉醒——观照自我——体悟山水——人格精神——人生价值) 隐逸生活超脱于物役物累及职业困境之外,自我意识容易得到觉醒,人生目标也随之从君君臣臣的二人关系转向了对自我的关注。当隐逸文人的精力转移到对自然与自我的观照之时,他们便发掘和体悟到了自然山水之美、人的精神气度之美以及诗画艺术之美。文人与自然的交流对话,不仅实现了自然美向艺术美的过渡,而且在艺术美的享受之中,成就了他们独立的隐逸人格精神,在艺术美的创造之中,中国文人实现了迥异于“治国平天下”的另一种人生价值。 高山流水(伯牙鼓琴遇知音——琴曲《高山》、《流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名言警句 1.崇峻高山,为吾仰望,伟大德行,为吾取法。——《诗经》 2.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4.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管子》 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李斯 6.天地景物,如同山间之空翠,水面之涟漪,潭中之云影,草际之烟光,月下之花容,风中之柳态,若有若无,半真半幻,最足以悦人心目而豁人性灵,真天地一妙境也。——洪应明 7.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魏征 8.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 9.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郭熙 1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1.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李渔 12.文章乃案头之山水,山水乃地上之文章。——张潮 清词丽句天天背 1.水的流动,却更像是智慧的追求,个性并且张扬,流动便是它惟一地宿命。它并不会思索着怎样直面挡路的顽石,而是轻柔的绕开,只让几缕青苔去教会顽石流水的意义。它也从不化解,任由飘零的树叶,人类的污秽随着水流逝,却从不允许它们在水面上发芽,只叫无尽的孤独告诉他们水流的意义。 2.一方水土养一方艺术,一方水土也养一方思想。一个人的思想的产生和形成一定打着地理环境的烙印。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那么既乐山又乐水就应当为理,朱熹就是既乐山又乐水的人,他的理学正是在武夷山的碧水奇山中产生并发展起来,而武夷山的博大恢弘也恰恰映衬了朱熹理学的博大精深。 3.一块石就是一座山,一座山造就一个人,而一个人又光大了一座山,并在八百多年后继续光照着这片土地。这就是山的灵魂,这就是思想的光辉。 4.你看她,静如镜,动则流。如镜,把周遭的景色尽收,似真实,如虚幻,微风吹起。若隐若现;却如现实世界化为的知识,亦正亦扭,时时反刍体验。她奔流不息,从不回头,有时看似停滞止步,却浸润土壤,滋养鲜嫩的青草,开出绚丽的花朵,或生发参天大树,重把水分挥发,洒向空间,化为雨露;恰像勤奋耕耘,学无止境,从不倦息,在对真理的不竭追求中充实人生,丰富了人类文明。 5.你看她,清明澄澈,晶莹透底,却蕴涵无穷营养,让鱼虾嬉游成长,让自己生动活泼;恰似智者光明磊落,胸怀坦荡,他们包容治学中不同意见的砥砺和碰撞,这过程既锤炼了自己,又为创造、发展新说与新学开路;他们不惧瑕疵,视之为营养,从中受益,启发生机。 6.山之仁,在于涵纳了苍天古木,也收容了遍野小草;孕育了豺狼的凶吼,也滋护了弱小的悲啸;或者环抱双手,让流水变成湖泊,或者裂开身躯,让瀑布倒挂前川,山谦卑地静立着,缄默地忍受着时间的风沙辗转的痛苦和人类的姿意给他的挫折。 7.我发现:雅致灵秀之处少不了小桥流水;回肠荡气之处少不了滚滚江水;闲适清新之处少不了丁冬泉水;飘逸洒脱之处少不了莹莹瀑水……时而灵秀雅致,时而回肠荡气,时而闲适清新,时而飘逸洒脱,百折不挠,顽强坚韧,一心奉献,包容万物。这,便是迷人的水之韵。 8.我爱天空,也爱山岳;我爱草原,也爱茫茫沙漠,这些都是大自然赋予的瑰宝。可我更爱水-我喜欢独自一人漫步于小溪边,听着小溪欢快的歌声;我喜欢静坐在水平如镜的湖之畔,欣赏水中的图画;我喜欢站立于屏风似的瀑布边,看着这上苍赐予的天然珠帘,做着"一帘幽梦";我更喜欢躺在软绵绵的沙滩上,沐浴着阳光,聆听大海有力的拍打礁石的声音,感受大海那雄壮的力量,那广博的胸怀…… 9.读水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是水,造就了欢畅的小溪、柔美的河流、澎湃的大海、平静的湖泊……是水,是我以一颗温柔的心去面对一切……读水,让我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 水很美,却不是华美,她有着一种朴素、脱俗的美-自然界中无"人"能及;水很普通,家家有,人人用,但她却是生命之源;水多姿多态,她令人产生联想,生发灵感,让人有更多的憧憬。 10.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也?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善,其性亦犹是也。 11.奇山异水、名胜古迹,无疑可以广见闻、增见识;山一程、水一程的跋涉,自然可以健体魄、练意志;幕天席地、友月交风,也当能够阔胸襟、美精神。 12.水的清澈象征人的明智,水的流动体现智者的探索,而山的高大象征着人的慈善,山的沉稳象征仁者的集思广益。置业山水,在山水熏陶之中,获得认知,获得领悟,让心境如青山般沉稳,又如绿水般灵动,乃城市贵族永恒的、不懈的追求。山水,是自然赐予人类无价的宝藏,感受认知已然不易,居于其间,对于现代城市而言就更是一种奢侈。现代城市人居对山水的依恋或者依赖,近乎一种宿命。 作文实战 (14届安徽合肥高三第三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假如你观察山涧里一派激流的水,除了你感叹“逝者如斯夫”之外,你也可以见到涧内种种东西应付水流的方法,是很不一致的。树叶,草根,落花,是完全跟水走的,可以算第一种。大一些的东西,例如石块,大树的老根,无论水流得如何湍激,是丝毫不动的,可以算第二种。涧床深处,有许多鱼,头部一律向着上流顶着,鱼身的方向恰恰和水流的方向相反;好像争着往上流游去,却是并不见有什么进步。他们是潮流中的挣扎者。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答案】 顺流•逆流•坚守 清流急湍,木叶落花顺流而下,不知所踪; 块石树根岿然不动,任尔激流; 锦鳞逆流而上,挣扎不屈服。 顺应潮流,常流于盲目,不知所踪,失去方向。如今,娱乐节目充斥各个电视台且形式多样,从“真人秀”“明星跳水秀”到每年的新人“选秀”,追求噱头、卖点的商业操作层出不穷。“娱乐没有圈”,在如今全民娱乐的背景下,人们的审美情趣已由“审美”慢慢变成“审丑”。为了迎合这种需要,电视上各种搞怪、反串获得很高的收视率。如果只遵循“收视率”这根指挥棒,顺应潮流,这些大同小异的电视节目最终将被后浪拍在沙滩上,消匿无痕。 逆流而上,往往得不到掌声和祝福,在潮流中挣扎,很难进步。然而,向上的精神,敢于反抗的勇气,确实改变现状的唯一手段。毛泽东的诗中写他年轻时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反抗的生活是死气沉沉的,不沸腾的青春是不属于年轻人的。祖国,正需要年轻人扼住潮流的咽喉,在社会的风浪中搏击。 岿然不动,是对本真的坚守,是对潮流的包容理解,却又拒绝流于庸俗的骨气。相比于各大电视台的对收视率的狂热,杨澜,这位聪慧的女人显然有些不合群。“杨澜访谈录“十多年一直不瘟不火的播着,不媚俗、不投机。她在意的是人内心的交流,让中国仍存有真实的真挚的心灵启迪性的访谈节目。她访谈陆川导演,深入探讨项羽的内心世界,以及《史记》对鸿门宴记载的合理性。陆川说“项羽,其实有其心软的一面,刘邦是项羽放走的。凭着项羽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樊哙不可能立刻闯入。”我从访谈中看到了他们对历史的尊重和突破,我读到了陆川的信仰,也读到了杨澜的坚守。 顺流,安逸,却麻木; 逆流,痛苦,却豪迈; 坚守,忍耐,却坦然。 人生的路,没有一条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人生的潮流中,内心所坚持的信仰要坚守,阻碍的浪花要勇敢搏击,拒绝无所谓的生活。 人生,就是要不停地奋斗,选择自己的路,坚定走下去 【解析】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惜缘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