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短新闻两篇)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16-10-26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本课目标 ⑴ 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和写法。 ⑵ 学习本课新闻的语言特点。 ⑶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的意识和发现真善美、揭露假恶丑的社会良知,增强社会责任感。 ⑷ 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辨伪存真的新闻素养和能力。 2、本文目标 ⑴ 学习情感性新闻的特点及写法。 ⑵ 学习本文在客观描述事实的同时,又运用多种手法将自己的心理感受细致的表现出来的方法。 ⑶ 认清法西斯的罪恶,宣传世界和平。 重点难点: ⑴ 学习本课新闻的语言特点。 ⑵ 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辨伪存真的新闻素养和能力。 ⑶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 指导阅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二战时纳粹设立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形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是第三帝国---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约有4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惨遭杀戳。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逃天大罪的历史见证。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威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展出揭露希特勒党卫军在集中营犯下的种种罪行的实证和图片,包括他们从囚徒身上掠夺的财物,以及囚徒在集中营进行地下斗争的各种实物和资料。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 二、引导自学 ⑴ 自学关于新闻的有关知识 ⑵ 自学本课的生字、生词。 ⑶ 学习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自学内容见学生所用《学案》 二、学生阅读课文、研讨交流问题 (一)阅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并讨论问题(可先自己研读,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1、学习讨论理解本文标题的特点意义 2、学习讨论理清本文的内容和结构 3、学习讨论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和技巧 三、展示研讨结果: 1、学生发言,展示学习研读讨论 2、学生发言,对发言内容进行补充和评价。 3、教师点评、补充、总结讨论的结果(也可让学生总结) 附问题答案要点: 1、(本文标题的特点意义)本文的题目非常醒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还写什么?这不能不让读者产生疑问,怀着好奇心读下去。本文不是属于写事态类的新闻,而是属于写情感类的新闻,本文主要想通过写奥斯维辛,表现人们对法西斯罪行的仇恨,对死难者的悼念,表达希望世界和平的主题。 2、(本文的内容和结构)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新闻的导语部分。导语部分,一方面写出了奥斯维辛的现状,一方面又写出了作者的情感色彩,这里过去的人间地狱,现在已成为人们悼念死者的地方。新闻一开始,就把这种情感定格在了对死者的悼念,对法西斯的痛恨上。 第二部分(第6~16段),新闻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整体上按照参观的顺序去写。写了参观的过程、感受,揭露了灭绝人性的凶残和难以饶恕的罪恶,表现了参观者的苦痛与愤恨。 3、(写作特点和技巧) ⑴题目更加出奇制胜,引人注目。 ⑵强烈的情感色彩。记者没有具体表述自己的感情,记者的才华不是像哲学家那样,善于自己的抽象概括,而在于他能形象地表现出事实的状貌,及其深层的感情意蕴,让读者从报道中引出自己的结论,产生自己的体验。这篇新闻所以感人,成为新闻名篇,正是文章所传递的情感性信息,产生了持续性的感染人的力量。这种情感渗透在人物形象活动的描写之中,饱含在字里行间,并在景物的烘托中,表达了人们对于法西斯暴行的强烈愤慨,对于和平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① 记者访问这里的目的自不在于报道事态,而在于激起人们对死难者的悼念,对暴行者的憎恨,以表达世界和平的主题。为此,情感性信息和认识性信息就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② 本文在客观描述事实的同时,又运用了多种修辞、象征、对比的手法用带有散文的笔调,将自己的心理感受细致的表现出来,从而和读者发生情感的共鸣。“…… ③ 透过参观者的眼睛所见,作者巧妙地展示了集中营留下的惨状;再透过参观者的现场反应,展示了他们的心理情绪。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的3、4小题 2、课后“研讨与练习”第四题 3、课外阅读有关揭露二战时法西斯集中营罪恶的资料,观看纳粹暴行的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单》、《美丽心灵》 课后反思: 组长签字 李崇军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