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6-10-12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 记叙方法。

2、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4、联 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掌握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文章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

多角度阅读,多方面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通过朗读、复述把握课文情节,设疑探讨文章主旨。

一、导入

上课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 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 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二、检查预习

1、集体朗读课文,给段落标上记号,并把文章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四个部分。

2、就故事情节要素组织学生抢答,以巩固识记。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5个。

(4)有名字的是哪两个?——内德、杰利。

(5)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约20米;约7米。

3、复述:简洁地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也就是作者在童年的这一段经历。

4、记叙顺序:顺序、倒叙还是插叙?——顺序

5、文章结构(提问)。

板书:

起因——别出花样,去爬悬崖(1~6段)

经过——中途被弃,进退两难(7~15段)

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16~22段)

启示——走一步,再走一步(23段)

6、字词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耸立 头晕目眩 啜泣 纳罕 垂直 崩土 蓬乱 狭小 胸腔

(2)按拼音填空:

xuán yá jiè qiào bì guàn lín xún lǚ

( ) 训( ) ( ) ( )木 瘦骨( )  ( )次

(3)多音字注音:

闷热——烦闷 弹子游戏——动弹 颤抖——颤动 晕倒——日晕

折断——折本——折跟头 

(4)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耸立——高起,直立。

迂回——曲折、绕远。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嶙峋——形容人瘦削。

三、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联系结尾的议论来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你只要是想着你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是可以闯过来的。

2、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论南,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第2课时

【教学要点】多角度阅读,就文章的人物、情节、写作手法等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四、课文研讨

(一)局部品味,问题分析。

1、分析心理活动描写。 

第二部分:当“我”被弃于悬崖,我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找出描写作者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后悔,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 化。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 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

随后:信心大增(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的成就感(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 而令人信服。

板书:

走一步 再走一步 走下悬崖

毫无信心————萌发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2、文中第二、第三部分的两个“啜泣”(14段和22段中)是否一样? 

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朗读第四部分找出答案。 

(l)这部分回答了以上经历中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一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二是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 义。 

(二)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写法。

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 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板书:

小悬崖:不着眼岩石——走一步再走一步——巨大的成就感

大人生:不害 怕 困难——积小胜渐成大胜——取得成功

(三)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1、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 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 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2、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杰利: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 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 个孩子: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至极。

3、把“我”的父亲和母亲进行对比,两者的教育方法有何不同?

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上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 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 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

母亲角度: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 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 了一个作家。

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这位 “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 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

4、课后的研讨题目: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你会怎么做?

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激励勇敢精神。

5、比较阅读: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篇文 章都提到如何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山的那边》告诉我们人们要实现远大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战胜失望,征服所遇到的任何困难。在困难面前,不要气馁,要坚持到底,成功就在终点等你。而《走一步,再走一步》则着重讲,遇到困难,要勇敢迈出第一步,而且要学会把困难分解,逐步克服。

五、课外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

2、做好知识积累,包括字词和语句。

3、《每日五分钟》第2课。

4、预习第3课,收集有关生命的事例或是名言警句,上课提问。

六、教学反思

 

惜缘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