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6-10-12 手机版 | ||||
【学习目标 】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 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 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 想内涵。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 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 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 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二、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 述课文。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1.学法指导: ⑴ 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⑵ 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 2.复述抢答: ⑴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⑵ 故事发 生在什么时间? ⑶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⑷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3.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三、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2.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3.教师小结: 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四、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中国。要在新的中国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 内容。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 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2.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 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课后札记】 把两篇课文内容综合在一起阅读,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的,旨在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并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使 学生既 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又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在阅读教学时,努力形成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 惜缘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