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16-10-11 手机版


 

【学习重点】

1. 了解“怀古咏史诗”的基本写法

2.借助苏轼,感悟人性的“多面性”

一、诵记名言警句——苏轼词名句 

⑴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 

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⑶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 

⑷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临江仙》) 

⑸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鹧鸪天》) 

⑹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⑻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南乡子》)     

二、了解文学常识

(一)走进作者——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林语堂语)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二)了解背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是苏轼游览黄冈城外赤鼻矶后所作。当时苏轼因诗文讽刺新法,被新派官员诬陷论罪,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苏轼此时深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郁郁于心。观景时顿生种种联想,眼前浮现出赤壁古战场鏖战的场景、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并借以抒发自己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

三、夯实基础——疏通文意,初步思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淘尽       ⑵故垒        ⑶雄姿英发       ⑷强虏         ⑸羽扇纶巾     

⑹华发       ⑺公瑾        ⑻早生华发       ⑼酹江月       ⑽满腹经纶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一尊还酹江月    (     通                     )

3.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4. 写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⑴大江东去        古义:                      ;今义:大河的泛指,包括长江。

⑵千古风流人物    古义:                      ;今义:多指男女间情爱。

5.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⑴大江东去                  

⑵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6.文言句式

⑴故国神游                       

⑵多情应笑我                     

7.文学常识填空。

苏轼(1037~1101),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      家。字       ,号       ,与其父     、其弟     合称“     ”。苏轼诗文并举,成就颇高,散文代表作有《      》《喜雨亭记》《超然台记》《石钟山记》,著名的诗歌有:《            》《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等。

8.名句名段填空。

大江东去,                 。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           。              ,一时多少豪杰。

,        ,          。             ,谈笑间、               。

故国神游,           ,早生华发。           ,                。

 课堂•读写探究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重点突破]     

(一)结合结合讲解,落实“课前•三”的有关知识

(二)深入阅读,思考以下问题

1.比较阅读:你觉得哪一种版本更能体现豪放的特点?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教版)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唐宋词鉴赏辞典》。

2.站在赤壁之下,可以想见的英雄人物很多,如:弛马射虎的孙权,能文能武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老当益壮、富有献身精神的黄盖,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对周瑜形象的刻画,又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3.有人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体现了苏东坡的消极思想,你如何理解? 

 课后•拓展读练                素养积淀,拓宽视野

《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被放逐到儋州(今海南)的苏轼遇赦北返,途径润州(今江苏镇江),游览了金山寺,看到寺内好友李公麟为他画的画像还在。这是李公麟十年前所画,后来苏轼接连遭受贬谪,寺里的住持冒着极大的危险画像才保存下来。他眼见画作,回顾平生,感慨万千,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这首诗: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才苏轼对自己的人生总结和评价。两个月后,苏轼病逝。这首诗前两句典出《庄子》,第一句出自《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第二句出自《列御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心如死灰,身如孤舟,第一句形容此时的心境,第二句回忆平生的遭际。宦海沉浮,世事难料,个人的命运像孤舟一样飘忽不定,到了暮年,诸事不免都看淡,还有什么妄想呢?故而称“心似已灰之木”。苏轼从政四十年,大起大落,春风得意有之,陷入低谷有之。他做过三部(吏部、兵部、礼部)尚书,皇帝秘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八个州的太守,晚年又因夹在新旧党争斗之间四次被贬谪,其中受到“乌台诗案”牵连被下狱,差点被杀头,幸好宋太祖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制度才得幸免。是非成败如过眼云烟,即便旷达如苏轼,也常常发出“人生如梦”“世事一场大梦,人世几度秋凉”的感叹。

下面“问汝平生功业”开始发问。渴望建功立业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一大心愿,他们希望人生价值在“立功”“立德”“立言”之中实现不朽,不负平生志气在苏轼诸多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苏轼总结平生时不禁要思考思考自己这一生成功之处在哪里,出人意料的是他的回答是“黄州惠州儋州”。黄州(今湖北黄冈)、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全是他人生最后十几年光景接连被贬谪的地方。最远处是海南岛,在当时,这三处绝对是极其荒凉落后的地方,尤其是海南,苏轼当时接到旨意后,就认为这次是有去无回了。

虽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苏轼“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始终怀着匡时救世的心胸,每到一地,他尽力造福百姓,留下了无数佳话和政绩。苏轼谪居惠州时曾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此时的心情与初贬黄州时相比,显得更加平静和乐观。他亲自开荒种田,寄情山水,钻研佛老、书法、养生,留下了很多千古名篇。古代士人把“立言”看得也很重,“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典论•论文》),也是人生一大乐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往往经历过挫折,才能对是非名利等外物以及自身的真正追求有更透彻的认识,相信苏轼经历了这么多风浪和困苦,已经达到了圆融的心境。努力实现政治理想,留下千古名篇,在磨难中得到修炼和成长,这或许就是苏轼把他平生功业归于三处失意之地的原因吧。

全诗情绪略显惆怅低回,虽透露出沉痛之感,但依旧保持着旷达的本色,能够拿这段艰苦岁月自嘲,足见他的旷达。“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无论顺境逆境,苏轼总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人物名片] 外儒——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     内道——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

《念奴娇•赤壁怀古》参考答案

[课前]

三、1.⑴táo  ⑵lěi   ⑶fā  ⑷lǔ  ⑸guān  ⑹huā  ⑺jǐn   ⑻fà  ⑼lèi  ⑽lún

2.“尊”通“樽”,义为“酒具”。

3.⑴说,讲,动词 / 道路,名词 / 风尚,名词 / 取道,动词

⑵地区、地域,此处指古战场赤壁,名词 / 诸侯国,名词 / 国都,名词

4. ⑴长江。⑵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

5.⑴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⑵灰、烟: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6.⑴倒装句,应为“神游故国”。

⑵倒装句,应为“应笑我多情”。

7.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苏辙,“三苏”,《赤壁赋》,《题西林壁》(《赠刘景文》)。

8.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课堂]

(二)1。分析:“穿空”写“乱石”直插天空,给人以“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感觉;而“崩云”字则进一步写出了“穿”的程度,高耸入云,使云层发生了崩塌,显得更有气势。“拍”只是动作本身,而“裂”字则进一步写出了“拍”所带来的结果,显得更有力度;这个结果似乎还能说明江中“乱石”乃是“惊涛拍岸”所致。因此,用“崩”和“裂”,比用“穿”和“拍”好,更能表现赤壁景色的雄奇壮丽。而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色,有利地烘托了赤壁鏖战、火烧曹营的壮阔场面;并为下片描写周瑜的英雄形象作好了铺垫。 

2.通过周瑜少年英雄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发仰慕之情呢?  苏轼对周瑜“赞扬”的同时又是在慨叹自己。词人刻画周瑜的“雄姿英发、叱咤风云”与自己的“待罪黄州、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自己的壮志未酬,意在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渴望能够建功立业。

3.1)被捕入狱,谪居黄州,打击巨大这种感慨,正是这种身受迫害、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2)这种感慨,是由追慕古代英雄引起的。周瑜年轻有为,而自己老之将至而壮志难酬。这种与英雄对比自愧功业无成的伤感,不正包含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

3)表达了词人超越现实的彻悟与旷达。既然英雄伟绩都被时间淘尽,一切如梦,那么“我”这样一个贬谪之人,又何必对自己的遭遇耿耿于怀,为“功名” 烦恼呢?何不寄情于明月清风,在大自然中求得心灵宁静?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