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6-10-10 手机版 | ||||
泰中附中 李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欣然”“念”“空明”“盖”等,理解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领会本文借月抒怀、情景交融的特色。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面对逆境时的复杂心境,学习他乐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难点:品味本文优美的意境,感悟作者复杂的情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一:课题) 开场白:进教室前,我就听说同学们非常优秀,据说有以下的光荣传统:一是坐得直,二是笑得美,最突出的就是上课发言积极、响亮了。看到大家这么好的精神状态我也很兴奋,对我们一起上好这节课充满期待和信心。先请同学们欣赏美妙的《月光曲》,静下心来,开启今天美妙的学习之旅。 1.同学们,望着这轮明月,或许你会想起神七飞船的整装待发,或许你也会想起嫦娥奔月的浪漫传说吧,或许你还会想起文人雅士对月亮的深情咏叹。此刻,你能想起哪些咏月名句呢? 指名回答。 2.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刚才有同学提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什么意思?(月亮)这句话是谁写的呀? 3.苏轼何许人也?(出示苏轼图像)指名回答。 让我们重温一下对苏轼的了解。齐读。 (投影二:苏轼简介) 4.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咏月抒怀的佳作——《记承天寺夜游》。(手指事先板书好的课题引读) 请大家把书打开到第127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师:首先我为大家朗读课文,请注意字音和节奏。(投影三:课文) 2.同学们,刚才老师读得怎么样啊?说不定有好多同学比老师读得还好呢。下面请大家自己朗读,然后请同学给大家朗读。 3.指名朗读,并对其他同学提出听读要求。学生评价。(只让一生读) 提示:字音读得准吗?节奏把握得好吗? 4.(在学生发现朗读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朗读古文不仅要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还要能理解课文的意思。现在就请同学们借助文下注释,弄清课文大意,找出不懂的地方圈画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5.老师把同学们理解这篇课文时可能碰到的疑难问题做了一个整理,请看大屏幕,你们看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 下面给大家30秒钟时间准备,马上进行抢答比赛。我们比一比,看哪一组同学发言最踊跃。 解释词语:(1)“欣然”(2)“念”(3)“遂”(4)“空明”(5)“交横”(6)“盖” 翻译句子:(1)“相与步于中庭”(调换语序)(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调换语序)。 师:是不是按照字面顺序翻译下来的? 明确:古文和现代汉语在语序上时有不同,需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将倒装的成分调前来。 评价:几个组的表现都不错。下面还有不少挑战在等待大家哦,继续努力。 (投影四-六:比一比)(出示句子翻译和调序后的句子) 6.我们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齐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三、精读课文,细析悟情 (一)明事件 1.课文中的“闲人”是谁呀? 苏轼为什么自称是“闲人”呢?(板书“闲人”)“闲人”体现在文中哪些词句上呢?(“还有吗?”) 由学生说出理解,一一肯定。 A.闲职、“解衣欲睡”:无事可做。 B.“念无与乐者”:寂寞孤单。(此时,他想找朋友做什么呢?) C.“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D.欣赏月景。 2.在寂寞、无聊的夜晚,本无事可做,猛然觉察到月色的美丽,终于找到了一件令自己高兴的事来做,什么事呀?(“夜游”) (二)赏月景 1. 苏轼在夜游时看到了怎样的美景啊?齐读。(投影原句) 2. 都有哪些景色呀? 明确:月光、积水、藻荇和竹柏影。 3.真有“积水”和“藻荇”吗? 明确:积水、藻荇不是真的。 4.为什么不直接写成“庭下月色空明,竹柏影交横”呢?(投影改句)比较一下,看看哪一种写法更好。(投影七:比一比) 提示:只剩下了“月色”“竹柏影”,没有了“积水”“藻荇”。 读一读,讨论,明确:原句(1)用比喻,形象生动。(2)有恍然大悟的幻觉之美。(联系《幼时记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5.我们一起读一读,细细体会其中美妙。谁能背出来?一起试试? 6.小结:生动的比喻描绘出月下景色的空明(板书:景:空明),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亦真亦幻、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三)悟心境 1. 流连在这样的美景中,作者发出了什么感慨呀?——(领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声“闲人”,蕴含了多少情感!请补全这句话,填写上表达情感的词语 一声“闲人”,多少 ! 自己读一读,酝酿一下。 (投影八:试一试) 2. 学生讨论。 指名有感情地完整读出这句话,并谈谈理由。(还有什么情感呢?)如所填词语相似,则不需要说明理由。 注意及时板书。 A.无奈、落寞、忧怨等。 提示:讲述苏轼当年作为“闲人”的处境:当时,作者被贬黄州已有四年了。四年前,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作者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引导讨论:同学们,你觉得苏轼愿意做这样的闲人吗?(本有兼济天下之志,经世报国之才)一声“闲人”,多少——?(心有不甘,心生抱怨) 明确:抱怨、不甘等。 引导: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B.豁达、闲适、自得等。 提示:(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而现在只有他二人能够领略。其他人呢?他们都能像苏轼这样从容地欣赏美景吗?一声“闲人”,多少——?(A.仕途平步青云者:案头堆满公文,脑里堆满公事;B.其他官场失意者:满腹忧怨,无心赏月) (2)“一切景语皆情语”,空明的月景烘托了作者的心情。(心无杂念,胸无尘俗)由此,又可见:一声“闲人”,多少 ! (3)苏轼不禁还有些(拍胸脯)——(自得)。 3.这些复杂的情感(板书“情”)交织在一起(画圈,板书“交织”),交织在文中的哪一个字上?(板书“闲”) 4.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也和张怀民一样,成了苏轼的知己。我想,如果能够穿越时空,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苏轼说吧,谈感受,悟情感,道体会,说什么都行。你最想对苏轼说些什么呢? 在下面,对着苏轼大声地说吧。 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投影九:穿越时空的对话) 5.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苏轼,怀揣他的一腔复杂的心情,再读一遍课文。 要不要配上音乐?老师给大家提供3段,你们自由选择符合课文意境的配乐。 (朗读前分别给出激昂、悲凉和舒缓的三段配乐,由学生选择符合课文意境的配乐并说出理由。) (投影十:读一读) 乐美读也美,真让我陶醉呀!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苏轼对人生豁达、洒脱的情怀在他的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初一学过两首词: 《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尽管因思念亲人而伤感,仍然高唱对离人的祝福。 《浣溪沙》“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即使人至暮年也不哀叹衰老。 2.再来读一篇与本文题材类似的文章,看看苏轼的心境如何。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床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②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③,退则死法④,当恁么⑤时也不妨熟歇。(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释】①木末:树梢。②意谓:心里说。③死敌:死于敌手。④死法:死于军法。⑤恁(nèn)么:如此,这样。 思考: (1)苏轼认为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妨碍自己歇息,即使是在 。 (2)夜游承天寺令本来沉闷的心情得以舒展,在本文中能借用来表现变化后的心情的句子是 。 (投影十一:链接阅读) 4.结束语:苏轼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 是逆境,使他心境纷杂,但他最终都如处天堂。 是逆境,成就了他的创作高峰,也练就了他旷达乐观的胸怀,中华文明的天空也因此多了一颗璀璨的明星。 学习本文,品读苏轼,领悟到很多道理(手指投影,引读),如: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改变自己的心境吧;用乐观、向上的心态去应对生活中的磨难,把挫折当作攀登人生高峰的垫脚石,拥抱一个诗意人生吧。 (投影十二:悟一悟) 板书设计: 事:夜游 闲人 景:空明 情: 教学反思: 经过学校全体语文老师共同出谋划策,市教研室周仕龙、王晓东两位专家的精心点拨以及课堂实践的反复调整后,才有了这么一个教学设计。作为授课者,我从中的收获最大、最多。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深深的感谢,课后我将上课的感受反思如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上课伊始,播放美妙的《月光曲》,营造月夜优美意境,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说一说所知道的咏月名句。 走近作者,引出课题。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过苏轼的一首词《水调歌头》,自然会想起其中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而引出苏轼,重温一下对苏轼的基本了解,并引出本文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朗读,并对其他学生提出听读要求,由学生互相评价。 疏通文意,质疑问难。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弄清课文大意,找出不懂的地方圈画出来,大家讨论解决。如果是由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单调、枯燥而又费力、低效,而由学生自己梳理字面意思,提出疑难互相解决,就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老师把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可能碰到的字义和句意的疑难问题做一下整理,再由学生补充其它问题。然后给学生短暂的时间准备,随即进行抢答比赛,幻灯显示题目后根据学生回答显示答案。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学生齐读课文。 品味语言,赏析美景。学生齐读出苏轼在夜游时看到的美景句,然后说出分别有哪些景色。当学生说出有月光、积水、藻荇和竹柏影后,故作神秘地问:真有“积水”和“藻荇”吗?把原来的写景句直接改写成“庭下月色空明,竹柏影交横”,只剩下了“月色”“竹柏影”,没有了“积水”“藻荇”。让学生讨论哪一种写法更好,明确原句用比喻形象生动,有恍然大悟的幻觉之美。在赏析关键词句时,适时采用“改一改”“删一删”“添一添”“换一换”的做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原词句和修改后的词句对比,也容易突出原词句的妙处所在。 身临其境,提升意境。出示美图,让学生再次齐读写景句,体会其中美妙。并鼓励学生立即背诵,及时消化。至此老师小结一下此处语言之美和月色之美:生动的比喻描绘出月下景色的空明,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亦真亦幻、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这里老师用优美的语言进一步提升了美的意境。 体会情感,感悟心境。引导学生多角度地领悟作者流连在这样的美景中发出的感慨。让学生补全这句话:一声“闲人”,多少 !填写上表达情感的词语。这个感叹句的表达,能够促使学生走近苏轼的内心,设身处地地以苏轼本人的口吻发出感慨。有感情地读出来,很有感染力。经过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名有感情地读出这个感叹句,并谈谈理由。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希望学生能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作者的心境形成自己独立的认识,畅所欲言,并提供足够充分、合理的依据。当学生的见解比较单一、肤浅,无法形成新的突破时,老师适时启发,将学生的感悟逐步引向深处。 学生往往最先感受到的是无奈、落寞这类情感,也能结合苏轼当时的处境来说理由。如果学生谈不到抱怨、不甘这类情感,则引导:苏轼本有兼济天下之志,经世报国之才,你觉得苏轼愿意做这样的闲人吗?一声“闲人”,多少——?如果学生谈不到豁达、闲适、自得这类情感,则引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而现在只有他二人能够领略。其他人呢?他们都能像苏轼这样从容地欣赏美景吗?此处还可提示:“一切景语皆情语”,空明的月景烘托了作者的心情。由此,又可见:一声“闲人”,多少 ! 创设情境,口语表达。学生已经对苏轼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此时创设情境,设计一个“穿越时空的对话”,让学生对苏轼说一段话。利用这个环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梳理在课文学习中形成的阅读体验,而且让学生饶有兴致地参与到口语表达训练中来。课堂教学中既有能力拓展训练,又紧紧扣住文本,放得开,收得住。 自选配乐,美读情读。再一次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朗读前分别给出激昂、悲凉和舒缓的三段配乐,由学生选择符合课文意境的配乐并说出理由。学生的正确选择也证明了他们对课文意境有了真正的把握。这最后一次课文朗读借助配乐也实现了整个朗读教学“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美读、情读”的目的。 联系旧知,拓展延伸。跳出文本,联系七年级学过的苏轼的两首词,进一步体会苏轼对人生豁达、洒脱的情怀,对苏轼的文学风格形成系统的认识。 励志人生,感悟哲理。齐读一段既充满人文情感,又富有感召力的结束语,能激发学生去学习苏轼乐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链接阅读,鼓励深思。课后鼓励学生拓展阅读苏轼的其它作品以及有关苏轼的作品。并推荐一篇与本文题材类似的文章——苏轼的《记游松风亭》,印发给学生,布置思考题,作为课外作业。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