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第一课时《观沧海》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16-10-09 手机版


 

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

重点难点: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作一个简单的名义调查)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观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以客观为准。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二、作者简介及乐府诗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后人对其评价,尤其《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乱世奸雄形象,与历史颇有出入。

今天我们 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

2.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三、写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亲率大军北上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的乌垣族及袁绍残部,统 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所作。此时正当夏秋之交,他登临碣石山,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一时诗兴大发,豪情满怀,写下了这壮丽的千古名篇。

四、自主学习

(一)朗读课文,注意读音、节奏及感情。

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

碣石(jié)   澹澹(dàn)   竦峙(sǒng zhì)  萧瑟(sè)

(二)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并理解诗歌大意。

解释下列词语:

临;到,登上,登临;         何;多么;澹澹水波起伏的样子

竦峙:高高的挺立。竦,高。峙,挺立。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参考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三)研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 

2.这首诗可以分几层?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在结构和动静角度有什么特点?

4.a.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b如何理解这几句诗,它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c.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合作交流

六、展示点评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参考: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可以分几层?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参考: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在结构和动静角度有什么特点?

参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大海苍 茫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坚定牢固。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写岛上草木欣欣向荣,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风浪惊心动魄,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 象。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4.名句赏析。a.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b如何理解这几句诗?它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c、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参考: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b.这是诗人奇特而丰富的想象,极力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辰的气势。意思是说:“日月的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那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像发源于沧海。这里是互文,意思就是: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日月星辰的母亲。

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c.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后,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 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

体现作者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博大的胸怀,和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豪迈的气概都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 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七、归纳小结

这是一首伟人之作,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 紧密结合着的,作者统一中国意欲建功立业的抱负并没有在诗中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这 种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附《观沧海》精美诗句赏析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分析:这两句紧承“观”字而来,描写大海及海岛景象。大海给人最  突出的印象是海水。“澹澹”一词既能显示海的深邃辽远,又能展示大海的浩瀚汪洋。“澹澹”主要写大海相对静止时微波荡漾的状态。一个“何”字则表达了诗人面对此壮阔图景而产生的惊叹的感情。在平展的大海上,海中的岛屿高竣挺拔,它的姿态显得格外威武。“竦峙”二字颇能扣住山岛的特点。这两个景物,就绘画的角度看,是一大一高——海大,岛高。二者互相映衬,眼前的景象就更壮观了!(幻灯片7、图片或动态影片:波涛平静的大海中有高耸的山岛;文字:“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分析:这两句中诗人的视线从远处收回,注视岛上的草木了。这是已是初秋之时,岛上的树木尚未凋落,所以诗人看去仍是郁郁葱葱,是“丛生”、“丰茂”的了。这里仍然是在写沧海、山岛,只不过是采取了从大到小,从面到点,从整体到局部的手法来写山岛的青草繁荣。给大海、山岛增添美丽的色彩和蓬勃的生气。(幻灯片8、图片:岛上树木百草丰茂的图片;文字:“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惜缘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