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6-09-28 手机版 |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借 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重点) 3.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和描写角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现代的游记,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游记《小石潭记》。柳宗元笔下的《黔之驴》大家还记得吗?那么,他笔下的“小石潭”又是怎样的风景呢?是否能勾起同学们前往一游的雅兴呢?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山西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县),人称“柳河东”。他生在长安,晚年被贬柳州,亦称“柳柳州”。与韩愈并称“韩柳”,著名的寓言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蝜蝂传》等;传记散文如《捕蛇者说》;山水游记以《永州八记》为 代表。 2.写作背景 本文是柳宗元著名的《永州八记》之一。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集团,力图变革。 变革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为了排遣郁闷,他搜奇览胜,把青山绿水作为自己描绘的对象,寄托自己的情怀,人们把他在永州写的八篇散文称作“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原文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读 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篁竹(huáng) 佩环(pèi) 清冽(liè) 为坻(chí) 为屿(yǔ) 为嵁(kān) 佁然(yǐ) 幽邃(suì) 俶尔远逝(chù) 往来翕忽(xī) 犬牙差互(cī) 4.理解加点词义。 水尤清冽:寒冷。 皆若空游无所依:依托。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四面竹树环合:环绕合抱。 5.阅读课文,注意下列一词多义现象。 (1)全石以为底 (用) 卷石底以出 (相当于“而”) 以其境过清 (因为) (2)全石以为底 (作为) 为坻,为屿…… (成为) (3)水尤清冽 (清澈) 以其境过清 (冷清) (4)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不可知其源 (能够)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依据游记线索,给文章划分段落。 明确:第一段:写潭,写树。 第二段:写水,写鱼。 第三段:写源头,写岸势。 第四段:写感受,抒愤懑。 第五段:缀述了同游者,属游记的一般格式。 2.读完本文,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吗? 明确: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等景物,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二)理顺序 通读全文,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本文按游览顺序来描写景物。先点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看见竹林,听到水声,便“伐竹取道”,见到小石潭。接着写石潭的概貌,抓住石潭形状的特点来描绘,着重写石。再接着写潭中之景,着意描写鱼和水,动静结合,写近处所见。然后写溪流水源,写远望之景。最后写潭上的气氛,借景写情,抒发了作者悄怆悲凉的心绪。 (三)理角度 课文写水、写木、写石、写鱼……细腻生动,得益于作者多角度的描绘, 你能说说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绘的吗? 明确:绘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绘色: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绘形:全石以为底,……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绘影: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绘神: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四、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潭石——异彩纷呈 潭水——声悦水澈 潭源——曲折、多姿、神秘 潭境——清幽凄凉 五、课外拓展 课文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你能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吗? 示例:“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特征,鲜明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法。(重点) 2.理解点面结合、动静结合手法的运用。(重点) 3.理解行文的照应和语言的乐感。(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心情的呢?让我们一起探讨。 二、自主预习 1.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是怎样的?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循声而至,砍竹成路, 下见小潭;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 2.阅读了这篇游记之后,你认为小石潭风景奇特在什么地方呢? 明确: 潭石奇、潭水奇、潭源奇、潭境奇。 三、 合作探究 (一)写作手法探究 1.点面结合手法 作者写潭石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你能具体分析一下吗? 明确:“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 ,为嵁,为岩”是点,由面到点,有序地体现了作者的感知。 2.动静结合手法 作者写游鱼的时候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你知道是如何运用的吗?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 3.行文照应 课文行文的照应,既使全文结构紧凑,又令景物特征鲜明。行文照应有行踪来去的照应、方位上下的照应、景物分合的照应、环境明暗的照应,你能找出来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些照应吗? 明确:①行踪来去的照应: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是来,“乃记之而去”是去。 ②方位上下的照应:如“下见小潭”间接表明作者位置在潭之上,“坐潭上”则直接表明作者的位置,一“下”一“上”,反复交代观赏的视角,暗示潭的范围之小。 ③景物分合的照应:如“青树翠蔓……参差披拂”是分写树,“四面竹树环合”是合写竹树。 ④环境明暗的照应:如:“隔篁竹,闻水声”为暗,“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为明。 4.虚实相生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方法,你能说说哪是虚,哪是实吗? 明确:表面纯粹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历历在目,则水澄澈透明,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二)语言探究 课文语言自由灵活,读来“如鸣佩环”,极富音乐的美感,这种乐感的形成源于句子的整散相糅,长短交错,试分析下面句子。 1.隔篁竹 ,闻水声,如鸣佩环。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是整齐的三字句,后接散句“如鸣佩环”,时整时散,整散相糅。 2.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明确:“坐潭上”是短句,“四面竹树环合”是长句,“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连续的四字句,匀称而不呆板,节奏明快而又富于变化,读起来起伏变化 ,流畅婉转,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四、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赏 发现小潭—乐—潭中景物 思 小潭源流—凄—潭中气氛 五、课外拓展 大家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请试着写出一首,并进行简单地赏析。 示例:游园不值 【南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游园不成,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不但表现了春天有着不能压抑的生机,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描写出田园风 光的幽静安逸、舒适惬意。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