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6-09-19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提高欣赏散文的能力。 2、 体会文章的情感,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⑴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⑵ 了解文章所引用的诗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⑴ 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⑵ 对自己喜欢的句子谈出自己的感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足迹,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一样,有一些我们早就淡忘了,但有一些事我们却永远地刻在了脑子里,因为这些事情震撼过我们的心灵,或者给过我们深刻的启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一篇叙事散文《往事依依》。(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 1、 生字预习 徜徉(cháng yáng) 烟波浩淼(miǎo) 晦 (huì) 青女素娥(é) 婵(chán)娟 绚(xuàn) 镂(lòu) 心旷神怡(yí)镌(juān)刻 谆谆(zhūn) 2、形近字 嘹、缭、潦 谆、淳 晦、悔 3、词语解释 依依 搜索枯肠 徜徉 浩淼 心旷神怡 眼花缭乱 三、作者简介 于漪 (1929- ),女,江苏镇江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历任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特级教师。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她上课 注重“教文育人” ,认为讲课要有情趣,应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中,做到声情并茂,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一次在讲课时朗读《祖国啊,我的母亲》,读到动情之处,于老师真的声泪俱下,听课的师生无不为之震撼。 文题背景:〈〈往事依依〉〉是作者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写的,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文章题目显示了对美好往事的深深怀恋之情。 四、整体把握 1、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往事依依〉〉,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哪几件留恋的往事呢?你能有一个简练的句子概括吗?重点写了哪件事? 明确:回忆一 小时侯看山水画和<<水浒传>插图,犹如身历其境. 回忆二 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 回忆三 两位国文老师诵读诗歌的情状,在我心中雕镂出鲜明的印象. 回忆四 老师的教诲铭刻在心,一生受用 其中重点写了第三件事。 2、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你能找出哪些过渡语句或语段?(分组探究) 事与事之间都用了承上启下的语言,使得文章非常紧凑而有自然。引导学生指认、朗读这些语段。 五、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共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5段),深情回忆初中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一些人和事。 第2段:回忆小时候观图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的情景。 第3段: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 第4段:详细描绘读《千家诗》益智怡情,给"我"的生活带来浓郁情趣。 第5段:回忆初中读书时听国文老师讲课而怡情明理、激起课外阅读兴趣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6--7段),回忆老师谆谆教导使我受益终身,篇末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 六、作业及预习 作业: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枯肠( ) (2)徜徉( ) (3)浩淼( ) (4)雨晦( ) (5)雕镂( ) (6)慷慨( ) (7)婵娟( ) (8)镌刻( ) (9)谆谆( ) (10)铭刻( ) (11)芳菲( ) (12)绚丽( ) 2.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写有关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1)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________,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________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3)这种感情________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 预习:第5至7段,圈点出你认为写得生动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解读探究 1.课文题目为什么定为"往事依依"? 这时有两个因素,一是课文内容要切合给中学生看的,二是作者的切身感受:"初中求学生涯中的一些人和事常萦绕胸怀,十分留恋,故用'往事依依'为标题。""依依"一词,释为"形容留恋,不忍分离",课文题目中是"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意思。 2、首句“年华似流水”作为全文的开头,隐含了作者哪些细微的感情? 明确: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述了时光接连不断的特点;多想让逝去的光阴再回来,充满了对美好童年的无限向往。 “但”不忘的必定是刻骨铭心的、美好的,这样使得下文的转折更加强烈,“不少”与“几件”,“模糊”与“历历在目”形成鲜明对比,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这是作者五十多岁时写的回忆文章,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在回忆往事,能不感慨万分吗? 3、理解第二段的“看画”“读〈〈水浒传〉〉” 学生默读课文第二段,在默读过程中勾画出第二段“看画之乐”“赏画入迷” 的词语:百看不厌 凝视 徜徉 甚得其乐 乐在其中 身临其境 津津有味 4、 回忆二在写作上的明显特点是什么? 明确:让学生明确描写读诗词的情景,可以引用相关的诗句,并且从作者领悟感受的角度去写,春、夏、秋、冬的顺序排列又显示了文章的条理性。 5、第四段写的是读〈〈千家诗〉〉的情景,那么第三段又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第三段承上启下,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编织我美丽的生活花环”与“让人看不上眼”形成鲜明对比,显示了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6、 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情雨晦,日丽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前: 春: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全诗: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春城无处不飞花 (唐)韩翃<寒食> 全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 夏:绿树阴浓夏日长 (唐)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季天长了,绿树枝叶茂盛,树阴非常浓密) 五月榴花照眼明 (宋)朱熹<题榴花> 全诗: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台落绛英。(五月石榴花盛开,红艳如火,映人眼中,格外璀璨夺目。) 秋;青娥素女俱耐寒, 月中霜里斗婵娟。(唐)李商隐<霜月> 全诗: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冬: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全诗: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二、品位语言 1、 学生默读课文(5-6段),哪些词用的好,哪些句子写的美,能打动你的内心,把它读出来,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不固定,让学生充满感情朗读这两段 2、齐读第7段 (1)最后一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要抓住哪些词语细细品位? (2)作者为什么要回忆往事?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明确:(1)最后一段收束全文,首尾呼应,再次扣题,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对“依依”“唤”“催”等词语细细品位。 (2)回忆往事的作用用文中的话来回答“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3、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跟读书有关的几件往事来回忆呢? 因为这几件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依依”的含义是丰富的,这些与读书有关的的依依往事,是作者成长的源泉----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三、阅读思考 为什么说“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你能用第一课《你打开一扇门》中的话加以解释吗? “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 四、作业及预习 作业:1、写出文中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2、读文•联想•造句。 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 ……读……会不知不觉地……我似乎……犹如…… 预习:《幼时趣事》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