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16-09-19 手机版 | ||||
基础题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12分) (1)枯肠( ) (2)徜徉( ) (3)浩淼( ) (4)雨晦( ) (5)雕镂( ) (6)慷慨( ) (7)婵娟( ) (8)镌刻( ) (9)谆谆( ) (10)铭刻( ) (11)芳菲( ) (12)绚丽( ) 2.从下列句子中找出错别字,在其下面画杠,然后加以订正。(10分) (1)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辐辐插图吸引住了。( ) (2)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头无路、狼狈逃窜的 情景。( ) (3)脑海里常常浮现五采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 (4)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颂。( ) (5)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摧我不断奋进。( ) 3.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写有关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6分) ( ) (1)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________,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________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3)这种感情________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A.糊涂 编织 传染 B.模糊 编织 传染 C.模糊 编织 感染 D.模糊 编写 传染 4.给田汉的《南归》诗划分朗读节奏。(4分) 模糊的村庄已在眼前 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 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 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5.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6分) (1)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6.为什么“多读书,读好书,能丰 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你能用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中的话加以解释吗?(8分) 7.读文•联想•造句。(6分) 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 其境,真是津津有味。 ……读……会不知不觉地……我似乎……犹如…… 综合题 1.课文前后多处照应,这既是结构安排的需要,更是内容充实、突出主题的需要。请结合全文内容,举例说说文章是怎样照应的。 2.《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是按照春夏秋冬时序编排的,课文在引用这类诗句时,也依次为我们展现了春夏秋冬的时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综合能力测试 (一)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的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了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 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1.给下列加粗的词语注音。 雕镂( ) 镌( )刻 2.结合文意解释下列词语。 ①油然而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信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段文字叙述的是什么往事?作者认为这一往事对她而言,有怎样的意义?请用简要 的语言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老师讲课的“入情”的?回忆一下,你的老师“入情”时有怎样的表现?可以仿照上文,用一两句话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师的讲课给我的印象很深,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请举 两例,做简要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这一句话,在这一段文字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两位国文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有什么不同呢?他们对“我”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描写两位国文老师时,都注重神态和动作 描写,请找出文中最能概括两位老师特点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我的“长生果” 叶文玲 书,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个比喻,我觉得就我自己说,特别亲切。 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视听的愉悦之感。在记忆的心屏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我的故园是浙江东南的鱼米之乡。五十年代初,解放了的家乡 天地明媚,我这处于海角小镇的毛丫头,心中一片欢悦。我欢悦,是因为那时我已粗识文字,知道爱读书,接触了书,只觉得自己无知而空荡的脑瓜日益充盈起来。 我最早的读物是被孩子们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一种比火柴盒略大的硬纸片,正面印画,背面印字,是每盒香烟中的附赠物。遇到大人让孩子买烟,这美差往往被男孩抢了去,我们女孩子只落了个眼羡的份。集得多了,就开始比赛用手掌刮“香烟人”,看谁刮得远。这时,我就卖力地呐喊助威,为的是最后能在赢家手里饱览那一大叠画片。这些印着“水浒”“三国”“七侠五义”的故事的小画片,就是我最早见到的连环画。 开始我看得津津有味,时长日久,就感到不过瘾了。 后来,我看到几本真正的连环画。小 学的一个教师爱好美术,他有几套连环画,叫我看得痴迷:《七色花》引得我想入非非,《血泪仇》又叫我泪落如珠。后来,我也有了几册哥哥的朋友们送我的小书了:《刘胡兰小传》《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路》……只要手中一有书,就忘吃忘睡,课堂上,特别是我最不喜欢的珠算课,我就一头扎进桌斗里,因为那里藏着一本我放不下手的小书。那时,我因迷醉阅读而不遵规守纪的事屡屡发生,我这里如实奉告,绝不是要少年朋友们也学我这样的淘气。但是,我不能不带羞赧地想起:那时,就是因为酷爱书到了连一片带字的纸头都不放过的地步,我才对文学发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 连环画一类的小书又渐渐不能使我满足了,我又发现了一块绿洲——小镇上兴办的文化站有几百册图书!我每天一放下书包就奔向那里。几个月的工夫,除了那些大部头的理论著作我不敢问津外,这个小图书馆所有的文艺书籍,我差不多都借阅了。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味道。吸引我的首先是故事,是各种人物的命运遭遇。他们的悲欢离合常常使我牵肠挂肚。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 世界的营 养品。”对我这样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的。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作文,我便常常居全班之冠;而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像能力,在家对着一面花纹驳杂的石墙,我还呆上半天,构想着种种神话传说;路上遇到一个残疾人,我会黯然伤神,编织他的悲惨身世。 记得小学有一次作文题目是《秋天来了》。教师照例引一段范文,当大多数同学千篇一律地开始写“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地飘到了地上”时,我忽然掠过了不安分的一念:大家都这样写多没意思!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秋天,用自己的感受去写秋天。 我把秋天比做一个穿着金色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谷物和果实奉献人间。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 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秋天,使农民的笑容格外灿烂。 于是,我得了个“甲优”,教师在文中又圈又点,接着将它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 这些小小的荣光,使我悟到一点道理: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这些领悟自然是课外读物的馈赠。 上初中后,我又不满足只看一般的故事小书了,学校图书馆那显然丰富得多的图书又像磁石吸引了我。那些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使我如痴如醉,我把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借阅图书上。这时我也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记书中优美的词语,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 又一次命题作文写《一件不愉快的往事》,我的情绪分外激动,我觉得我得到了一个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常看的那些描写苦恼烦闷心境的词全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我从一个清冷的黄昏开始写,以月亮的美丽皎洁和周围人的嬉笑,来反衬这个受委屈的小女孩的孤独和寂寞,写着写着,我禁不住眼泪花花。这篇完全发自真情实感的作文当然也得到了好评,被用大字抄誊出来贴在教室墙上。可是,看到教师用红笔着重圈出我写月亮“像一轮玉盘嵌在蓝色的天幕中”这段文字,说这个“嵌”字用得特别清醒,我脸红了,我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个赞誉——因为这一句描写,这个“特别清醒”的“嵌”字,是我看了巴金先生的《家》后念念不忘的词句。 于是,我又悟出了一点道理: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我终于开始学着“创造”了。那是上初中二年级时,我写了一篇 800个字的小小说:《夫妻间的小风波》,投寄刚创办的县报,在一星期后刊登了。看着文字变成了铅字,看到题目标上了“小说”,我说不出的高兴,这也许应该算是我当学生时期写的最成功的一篇作文。 我深深明白: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800个字。 至今,我仍在努力作文,只惭愧年事已长却无多长进,少年时所感所悟的,现在虽不曾忘怀,却还常常力不从心。 至今,我仍盼天天能扎进头去醉心读书,只可惜光阴紧迫,事务冗繁,而社会人生这部深奥绵长而无页码的大书,我什么时候才能读通啊?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并给加粗的字注音。 ①流光溢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粗识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充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羞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问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囫囵吞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驳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别出心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冗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呕心沥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课文,将作者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读了哪些书,请用列表的方法摘录整理出来。 3.按照作者的思路,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的题目是“我的‘长生果’”,中间的“长生果”为什么加引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此句中的“鲜味”指语言的清新优美。 B.书应该认认真真地读,而“我”却“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样的读书没有什么好处。 C.课文结尾处把社会人生比做一本无页码的大书,是在表明作者把阅读当作了解生活、获得知识、提高认识的重要途径。 D.文章一开头就说:“书,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个比喻,我觉得就我自己说,特别亲切。”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6.联系上下文,说说“秋天,使农民的笑容格外灿烂”中的“灿烂”的原意和在本文中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联系上下文,指出“掠过了不安分的一念”中“不安分”在文中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出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项 ( ) A.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 B.我把秋天比做一个穿着金色裙的仙女。 C.我的故乡是浙江东南的鱼米之乡。 D.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9.文中说:“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800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用一句话 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 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视听的愉悦之感。在记忆的心屏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画出文中作者悟出的一些作文的道理,结合自己的作文实践简要评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莎士比亚说过:“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可见书的作用是多么巨大。请你再写一些有关书籍的名言。(至少2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