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6-09-14 手机版 | ||||
一、教学内容分析 《陈情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古代抒情散文,主要目的是领略“辞”“序”“表”等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让学生在体会文章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掌握借助背景材料来分析理解作品的鉴赏方法。 这篇文章是李密向晋武帝上的一篇奏章。主旨是申述自己“不就职”“乞终养”的想法。朝廷征召,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如不应召,则有自矜名节、不与朝廷合作之嫌。但相依为命的祖母老迈,又不能远离出仕。李密本着以情动人的目的,从法、理、情等不同角度,层层推进,悉心说服武帝体恤下情。结果武帝不仅同意他的请求,还“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本文是学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抒情技巧的典型范例,同时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忠”“孝”含义的认识,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经过前四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体读懂文章内容;基本学会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学习本文,学生一般能感知文章的主旨,并会受到形象、生动的语言的感染。但文章古今异义词很多,虽有注释,仍会给学生阅读造成障碍。理解本文缜密的构思、委婉的表达以及古人宁可不做官也要奉养长辈的“孝情”则是学习的难点。 三、设计思想 1.依据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教材教”,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2. 教学应突出语文科特点:文言文、文学作品、略读课文。注重课文的整体把握和体验,关注学生能力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评价、点拨的作用,并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3. 阅读鉴赏,“读”是“赏”的前提。特拟本文的教学方法为:自主(自学)——讨论(小组学)——交流(师生学)。课前预习要求为:(1)结合页下注,疏通文意。(2)思考文章内容(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学生如果预习不深入,就可能缺乏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就难以达到有价值的表达和交流。为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特预设一些辅助性讨论问题。 四、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丰富文言语感,提高诵读能力。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的方式,了解“表”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理解古代“忠”“孝”的含义,学习以情动人的语言表达技巧。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结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解读作者之“情”,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难点:理解本文多角度、层层深入的陈述方式,体会情之深,理之透;理解“忠”“孝”的含义。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 基础知识学习。 2. 鉴赏文章的思想情感和行文思路。 (二)过程设计: 初中时,我们学习过诸葛亮的《出师表》。千百年来,人们常把它和李密的《陈情表》并提。原因何在?这节课让我们一块走进《陈情表》探个究竟。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文心雕龙•章表》中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表”这种文体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如《出师表》。 (解说:有关作者和背景知识,可根据需要,适时穿插。) 2. 预习检查。 (1)基础知识(展示投影,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予以相应的评价、点拨)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终鲜兄弟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除臣洗马 四十有四 (2)翻译下列语句,并解释加点词语 慈父见背 舅夺母志 晚有儿息 形影相吊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除臣洗马 不衿名节 听臣微志 拜表以闻 (解说:了解学情,夯实基础。正音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因义定音的认识,并为诵读作准备。词义解释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拓展,如联系《孔雀东南飞》中“见”的用法;联系“媳”的造字法理解“息”的义项。) 3. 分组讨论。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默读全文。然后分组讨论: (1)疑难文句:学生画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小组解决。 (2)文章内容:“陈”了哪些情?是如何“陈”的?为什么要“陈”这些情? (教师巡行,倾听。) 4. 全班交流。 (1)针对上述讨论内容,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结果,展示其个性化解读。 (2)教师对交流结果进行评价、点拨。 (3)教师用多媒体逐层展示“板书”,进行小结(见“板书设计”),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习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技巧:要想让别人真正体谅自己,听从自己,必须先动之以深情,而后才能喻之以大义。 5. 学生有感情的自由诵读课文,体会作品的情感。 6. 作业布置 (1)《晋书·李密传》中说,武帝读完《陈情表》后赞叹道:“士之有名,不虚然哉!”请你站在武帝的角度,谈谈本文深深打动他的原因。 (2)整理文中的古今异义词、虚词“以”的意思和用法。 (3)熟读背诵课文。 (解说:作业(1)变换角度设问,训练分析、综合、应变能力,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力求突破重难点;(2)、(3)为识记之用。) 【附】辅助性讨论问题: (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决定是否使用和使用方式。) 1.李密申述祖母需要自己终养的理由有哪些? (文中概括性的语句是: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1)对己恩深(2)境况凄凉(3)供养无主(4)孝乃人之本性 (解说:引导解读作者多方陈述之“孝情”。) 2.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李密直接提出尽孝的请求,你会答应他吗? 不会。晋武帝建立新晋,希望招揽人才,收买人心,而李密却欲“徇私情”,不“报国恩”。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什么不舍孝而全忠呢?何况既然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是不是“矜守名节”,不与新朝合作呢? (解说:引导学生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时,应结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行文思路。) 3.对李密来说,祖母老迈,自然不当远仕;但得罪圣上又会招来不测。在这样一个两难的境地里,言辞不可不慎。只表达“孝”情显然是不够的,那么,李密是如何说服晋武帝的呢? (1)开篇痛陈凄苦身世,把对方带进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 (2)对朝廷的征召表达陨首难报的感激之情,讨取欢心。 (3)用晋提出的“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为“终养”找出一个响亮的“法”据。 (4)直陈“少仕伪朝”之事实,剖白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表白无意抗旨,让晋武帝消除疑虑,明白自己的忠心,排除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 (5)以祖母病笃惨境打动晋武,让他明了祖母病重是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 (6)以年龄对比的方式说明尽节日长,报刘日短,从而提出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使“理”更加周全。 (7)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起誓动情。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层层深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技巧)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1. 体会本文作者准确、生动、形象的用语,节奏的抑扬顿挫。 2. 学生诵读能力训练。 3. 深化学生对“忠”“孝”的认识。 (二)过程设计。 1. 巩固强化 (1)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前课布置的作业(1)、(2)。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回答情况适时评价、点拨。 2. 咬文嚼字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请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语句,从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等方面品味其艺术效果。 例如:(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四字骈句,按时间顺序叙述,语势连贯紧凑,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以长幼、内外皆无,显示自己的孤苦伶丁。用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富有表现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以落日喻人命,贴切的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富有感染力。) (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的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解说:品味本文的用语,丰富学生的词汇和表达。) 3. 诵读训练 利用多媒体播放乐曲《感恩的心》(学生都很熟悉)作诵读配乐,为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深情营造氛围。 (1)全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2)诵读能力强的学生范读课文。 (3)师生交流诵读方法。 4. 拓展延伸 (1)思考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参考理由一: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挚情,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 参考理由二:对蜀汉有念旧之心,不愿出仕新朝;或因司马氏是以屠杀篡权取得天下,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错综复杂,不愿介入;或因深感做官如履薄冰,对官场厌倦;或想做官,但因对晋武帝不甚了解,不敢盲目做官;……总之,此刻他不想奉诏仕晋,于是就抓住“孝”字大做文章。 (解说:此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圆其说的阐述独到见解,发展创新意识。) (2)思考讨论: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有这么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关于“忠”与“孝”,有人认为,是统治者用于维护自身统治提出的封建思想观念;有人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请自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可联系古今人物、事件、有关论述。 (解说:此为实践性问题,针对本文特点、目前“忠孝”观念日益淡薄的社会环境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需要,通过讨论,引导学生陶冶性情,提高道德修养。) 5. 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小结。 6. 作业布置 (1)查阅资料(如任继愈先生《谈谈孝道》等),将自己对“忠孝”的认识加以整理,写成文字。 (2)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陈情表 李密 诉苦情(……) 求体恤 明孝情(……) 告心愿 情 感恩情(……) 讨欢心 动之以情 表忠情(……) 消疑虑 引法理(以孝治天下) 找依据 理 说情理(先尽孝后尽忠)解矛盾 晓之以理 七、教学反思 1. 教学设计撰写的意义。教学设计是教师开发、建设课程资源的过程,是教师对自身教育理念、教学效果的反思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的创造能力。 2. 教学设计应遵循学习规律。教学设计的宗旨是为“学”服务,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学什么?怎么学?),切实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教学设计的内容应该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教学设计毕竟只是对实际教学的预设。在实践过程中,学情、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以及临时生成的课程资源都要求教师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宏观调控能力。 4.本设计以简洁实用为目的,重点是对古代抒情散文鉴赏能力的培养、作品情感的深入体验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本设计有如下几个特色: (1) 教学内容突显“用教材教”的理念。能针对学情,挖掘教材的课程资源:“知人论世”鉴赏方法的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抒情技巧的学习、中华美好情感的熏陶。注重语文应用与审美的培养。 (2) 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其亮点为学生独特的体验、个性化的感悟以及表达交流过程中的思想交锋和相互促进。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改变学习的方式。 (3) 教学环节可操作性强。遵循学习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内容把握准确,重难点突出,问题设置富有层次感、启发性。辅助性讨论问题的预设,能关注学情的变化,体现了教学的人文性与灵活性。“拓展延伸”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多维能力的提高。 (4) 注重教学情境的设置。教学方法的实施、诵读配乐的运用,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八、点评: 本设计指导思想符合高中新课程理念,条理清晰,可操作性强。 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学文字。字的读音和难句的翻译,通过学生预习和课上小组讨论解决。(2)学文章。文章结构主要是通过板书来体现,没有让学生作专门的探讨,处理得当。(3)学文学。主要设计辅助性讨论问题⑵解决“层层推进”的写法,通过“咬文嚼字”这个环节来解决“措词委婉”的语言学习。具体方法是:自主(自学)——讨论(小组学)——交流(师生学),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可取的。(4)学文化。本设计强调在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时,要让学生体会作品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在文化方面的定位正确:理解古代“忠”“孝”的含义。这是学习的难点,也是设计者所认识到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设计了“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作为保障:如与《出师表》的比较;如查阅资料(如任继愈先生《谈谈孝道》等),将自己对“忠孝”的认识加以整理,写成文字。 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是语文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方面,本设计很好体现了这一要求,两个课时都安排诵读和背诵,确保诵读和背诵能落实到位。 对本设计提两点建议:一是在引导学生领会文章如何“层层推进,措词委婉,情真意切陈述理由”方面,还可以具体一点,比如,本文陈事委婉曲折,述情诚挚深沉,言议不见形迹,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这三者是如何有机结合的。因为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二是在学以致用方面,在第一课时的设计中只提到,但没有具体的措施。现在学生的语言应用是个薄弱环节,如何“措词委婉”地陈述自己某种无奈之情,这样项目的训练是有价值的。 封志莉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