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学习清单 导学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16-09-11 手机版


学习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

2、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4、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 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确立为: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蕴味。

2、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学习难点为:

1、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为: 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介绍作者有关 情况

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1966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二、“朦胧诗”的概念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酝酿于文革期间,是20世纪70 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一、积累应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炫耀(xuàn)  痴情(chī)   慰藉(jiè)

B.戟(jǐ) 硕大(shuò) 霹雳(pī lì)

C.流岚(lán) 虹霓(ní) 单调(diào)

D.铁干(ɡàn) 火炬(jù) 坚贞(zhēnɡ)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攀援 炫耀 致意     B.雾蔼 坚贞 寒潮

C.火炬 伟岸 终身 D.仿佛 衬托 凌霄花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如果爱你——/绝不 像________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②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________你的威仪。

③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________相依。

A.攀扯 衬托 终身 B.攀援 衬托 终身

C.攀援 烘托 终生 D.攀扯 烘托 终生

4.舒婷,原名________。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__________(时代)女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5.“朦胧诗”,酝酿于文革期间,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________手法,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二、课内阅读

阅读《致橡树》选段,回答6~9题。

6.凌霄花代表了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紧握”和“相触”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中“绝不像”“绝不学”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歌中的“木棉”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延伸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0~12题。



□ 赵丽宏    

在地图上,经线和纬线,

织成了一张巨大的网;

网住大陆,也网住海洋……

幸好,那并不是真的,

否则,我们只能在网里彷徨。

呵,在我清醒的视野里,

大海,是那样的自由和宽广,

任你遨游,任你飞翔!

网哟,它应掌握在我们手中,

撒出去,为祖国收起宝藏!

10.填空。

(1)诗歌的开篇 ,作者面对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织成的“巨大的网”,神思忽动,浮想联翩:由________的“网”延伸到________的“网”,由________的“网”延伸到________的“网”。

(2)这篇文章通篇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为祖国收起宝藏”在全诗末尾,起到了____________的作用。

11.读到“我们只能在网里彷徨”这一诗句,你会有哪些联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诗歌由“网”而起,又由“网”而落,首尾照应,但又不是简单重复。请简要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走近高考

13.下面一段话中不能删去的一个关联词 语是(  )

郑板桥有一幅《竹石图》,画的虽然是竹,但不落窠臼,画上题的诗也不同凡响。这幅画我一直非常喜爱,可是对诗的领悟,却是不久前的事。

A.虽然         B.但

C.可是 D.却

14.在下面横线上填写一句话,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作家的组织固然可以排遣它们的孤独,但是我怀疑它们未必能够促进作家的创作。一个在稠人广众中成长起来的作家,自然可以免除孤苦寂寥之虑,但他的作品往往流于平庸。而一个在孤寂中独立工作的作家, 假如他确实不同凡响,就必须天天面对永恒的东西,或者面对缺乏永恒的状况。

A.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

B.一位作家,如果把自己闭锁在孤寂中是可悲的。

C.超然于世外,是成功作家最理想的境界。

D.如何从孤寂中解脱出来,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15.(2006年山东)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晓上空泠峡①

□ 王闿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 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闿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挫折,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撰著授徒。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自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16.(2006年江苏)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 (元)魏 初    

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 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