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与立的艺术——《致橡树》 教学案例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案例 2016-09-11 手机版 | ||||
孙丹萍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一、教材分析 《致橡树》是舒婷的代表作,诗中作者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爱情观,而其在表达自己爱情观时,破立结合的观点呈现方式也很有特色,对于学生学习使用议论文中的驳论法很有指导意义。 二、学生分析 学生进入高二,在诗歌阅读和鉴赏方面具备了 一定的能力,而在写作方面 进入了个性化特点渐趋凸显的阶段。个性化创作需要个性化观点的个性化文字呈现。文字操作的有效性对于观点表达的准确、生动、深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字 操作方法、技巧的学习和使用无疑可以增强文字表达的效果。文章中呈现自己观点时,难免会牵扯到有关同一问题的其他观点。如何抓住其他观点与自己观点的相悖 之处有力驳击,从而使自己的观点更经得起推敲是写作时经常遇到的问题。而在这一点上,学生处于一种不会写或者有时写但属于无意识的状态。 三、教学目标 1、领会借助形象,运用“破”与“立”的手法表明观点所能够达到的生动深刻的表达效果。 2、学习如何借助形象,运用“破”与“立”的手法生动深刻地表明观点。 四、教学环境 √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导入环节:播放歌曲《世上哪有树缠藤》。 2、文本品读环节:播放《致橡树》经典朗读,学生跟读,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供思维导图,帮学生理清诗歌思路。 3、写作手法与表达效果分析:充分利用ppt来展示教师诗歌作品,帮助学生总结写作方法。 4、写作练习:充分利用ppt来展示作业要求及样文。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一、导入 播放歌曲《世上哪有树缠藤》: 山中只见藤缠树, 世上哪见树缠藤, 青藤若是不缠树, 枉过一春又一春。 听歌曲,总结其中的传统爱情观。 播放网络搜索的歌曲《世上哪有树缠藤》 二、诗歌品读 播放舒婷的《致橡树》,用两三个词总结作者的爱情观。 听舒婷的《致橡树》录音,用两三个词总结作者的爱情观。 播放网络搜索的名家诵读。 三、写作手法与表达效果分析 比较教师原创作品与舒婷的诗,引导学生总结表达效果与分析写作手法。 阅读教师原创诗歌,并总结表达效果与分析写作手法。1、课件呈现原创诗歌一: 我如果爱你 我会爱你很深 希望你也能同样对我深爱我如果爱你 我会奉献很多 希望你也能同样为我奉献 2、课件呈现原创诗歌二:我如果爱你 不想做你的陪衬 希望我们可以平等相待 我如果爱你 也不想做你的附庸 希望我们依然彼此独立 PPT展示教师原创诗歌 四、写作手法归纳 1、明确:借助形象,运用“破”与“立”的手法表明观点有如此好的表达效果 2、明确“破”什么、如何“破”: (1)、相悖观点/特点 提问:在《致橡树》中作者否定了哪些形象?作者为什么否定这些形象? (2)、针对性 提问:花有倾力绽放的热情,有姹紫嫣红的美丽,作者有没有在诗中写这些?作者是怎样描述诗中所出现的形象的? (3)、现实依据 强调:除以上两点外,所“破”的观点还必须有现实依据,如歌曲《世上哪有树缠藤》中男子为主体,女子依附于男子,男尊女卑的爱情观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确实存在,并且根深蒂固。只有驳斥有现实依据的观点的“破”才是有必要、有价值的。 3、明确“立”什么、如何“立”: 提问:在《致橡树》中作者肯定了哪些形象?作者为什么肯定这些形象?作者又是怎样描述诗中所出现的形象的? 学生思考总结: 1、明确:借助形象,运用“破”与“立”的手法表明观点有如此好的表达效果 2、“破”什么、如何“破”总结: “破”、“立”的手法中,之所以要“破”某些观点是因为其与自己观点相悖,之所以要“破”某些形象是因为其具有与自己观点相悖的特点。 对于“破”中借助的形象,不必面面俱到,只针对其与自己观点相悖的特点用力,不要旁涉其他。“破”、“立”的手法中,要“立”的是自己的观点,及与自己观点相合的形象。描述这些形象时,要有针对性地只对其与自己观点相合的特点用力。 PPT展示诗歌中作者驳倒的各种形象及其特点的总结。 五、写作练习: 要求: 有人认为“我的青春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针对此种观点,试借助形象,用“破”、“立”的方法,写一段话阐释你对“青春”的理解。 时间:10分钟 字数:不少于100字 写作 PPT展示题目要求和样文。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这堂课是对于《致橡树》另辟蹊径,进行了作文写作方法讲解的尝试,内容丰富、充实、生动,学生为教学设计的大胆、新奇和巧妙所深深吸引。 因为要 讲解诗中破立结合的观点呈现方法,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就没有旁涉其他,突出了目标的专对性,而且从第一个问题开始,我就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观点为何,使得 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有效集中。自己也深深体味到,教学目标的确定要科学明确,难度适宜,可行性强,这对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教学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严谨紧凑,又有张有弛,注意课堂的节奏。提问设计方面,做到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空间可舒张,基本避免了非此即彼的是非问。 在写作练习的设置上,我也从紧扣文本和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关注热点两方面考虑,选定的“青春”话题比较成功。 而歌曲的播放、朗诵的播放和PPT的运用,是这节课成功的重要技术支持。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