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课堂实录 2016-09-08 手机版


南充 林安福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板书题目]。有人望文生义地解释为“烛之武辞退秦国的老师”,正确的理解应该是“烛之武使秦军撤兵”。那么,有同学要问“烛之武有什么神通以一人之力而使秦国千军万马不战而退呢?我们不妨通过课文阅读了解这一惊心动魄的史实。请同学们默读第一段。[学生默读课文]

师:课文开篇第一句交代晋文公,秦穆公带兵围打郑国,秦晋强强联合,联手出招,出兵的理由是:以,因。因晋文公曾流亡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并且在晋楚城濮之战时,郑文公在交好晋国的同时还派兵助楚。所以这次兴师问罪,大军压境,兵临城下。同学们请注意“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这里两个“军”不是名词“军队”,而是名词作了动词“驻军”的意思,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汜南,晋秦围郑。

[老师板书:一、关于课文内容,1、秦晋围郑]

在这“黑云压城城欲摧,刀光剑影严相逼”的情势下,郑国君臣怎样这应对这一突发事件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临危受命”后,请三个同学分读郑公文、佚之狐、烛之武的对话。[师板书:2、临危受命]

[默读后,同学甲、乙、丙分读后,老师点评。]

师:刚才学生1、2、3分读郑文公、佚之狐、烛之武的对话,流畅清楚,无错字,但未进入角色,未通过口吻、语气传达出三个人各各有别的思想情貌,我们看读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注意角色的问题。我们看作为谋臣的佚之狐对郑文公说的话,郑国大军压境,命悬一线,危若垒卵,心急如焚,出语应显得峻急,“危”应读重音,稍作停顿,作为臣子的惯于看君王的脸色使事,接着老谋深算、深思熟虑的他提出了他的对策建议,“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又一个重音“必”,说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说明他对烛之武深于了解,无比信任。(师范读佚之狐语)“公从之”。从为听从,即听从佚之狐的建议。一拍即合,达成默契,这一方面说明郑文公对烛之武的品德才能了解信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另一方面,也看出他在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千钧一发之际,还没有智障、脑残,脑壳还没进水,还能察纳雅言,当机立断。我们又看烛之武是怎样对答的呢?(师范读烛之武语)读时语调要缓,“也已”要拖长,烛之武出语不冷不热,不慌不忙,咀嚼下他的话中话,不难发现:他是不是心灵经受过创伤,虽说未曾流血,但还隐隐作痛?郑文公是怎样说的呢?还算直白、坦白,诚恳地检讨了自己的用人之误,话锋一转,“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把烛之武的身家性命捆绑在一起。另两处以“子”尊称,求贤若渴,燃眉之急若在眼前。面对郑文公的请求、重托,烛之武怎么样?“许之”。“之”字用法常四种,代词,代人代事与代物,动词译作“到”和“去”,助词句中译为“的”,宾动之间加上“之”,宾语提前要记清。同学们看这儿的“之”是哪种用法?

生2:代词用法。

师:代人还是代物代事?

生3:代人。

生4:代事。

师:代什么事?

生5:代郑文公的请求。

师:对,我们不仅要准确区分“之”字不同用法,还要确切翻译具体内容。我们看,到底烛之武一颗爱国爱民之心还是滚烫的,他义不容辞,临危受命,以柔弱的肩膀肩负起“说退秦师”的千斤重担。[师板书:3、说退秦师]

师:下面请同学默读第三段,划出你不理解的字、词、句,并请思考:烛之武使用了什么招数说退秦师?[生默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先疏解下第三段的文字。

“夜缒而出”,缒,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右“追”声旁表读音,左“纟”形旁表类别范围。“纟”为绳索,与“纟”相关。“郑既知亡矣”。亡,人放逐为流亡,人灭为死亡,国无为灭亡,这里为“灭亡”的意思,“敢以烦执事。”以,介词,译拿,后省略“之”指亡郑这件事。执事,客气地敬称对方“你”。“越国以鄙远”,以,连词,译“而”,鄙,古时都指国都及附近的地方,鄙指都以外边远的地方。即边邑。远,指郑国。全句意为越过别国把边远的郑国当作你的边邑,“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即增加。邻,指晋国。“邻之厚,君之薄也。”这里一厚一薄,形容词,指土地扩展减少,国势增强、削弱。“朝济而夕设版焉。”朝,会意字,意即日出月落之时,指早晨。济,渡河,“何厌之有?”宾词提前,本应为“何有厌?”“之”为宾语提前标志。厌繁写“餍”即犬吃饱,由吃饱引申为满足,全句意为“哪里有满足的时候?”“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封字本为“划定”,后指“疆界、边界”。这里为动词用法,意即“在东边把郑国纳入它的版土,作为它的边境,又打算往西边扩大边界,”还有三个通假字:共:供;阙:缺;说:悦。好!下边回到刚才提出的问题:烛之武使用了什么招数说退秦师?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生5:烛之武很会说话,他说动了秦穆公想“吃独食”。

师:对!这是个关键,历史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后来秦国潜师袭远,想一口吞并郑国以作己有。

生6:烛之武很会心理攻坚战,他从“越国以鄙远”到“亡郑以陪邻”,到“供其乏困”,最后指出晋对秦的不利因素,一步步拆散秦晋联盟。

师:秦晋攻宋,都为利益所趋,尤如天平,是亡郑利晋,还是保郑利秦,一方倾斜,失去平衡,联盟解体,这样就保住了郑国。

生7:老师,我觉得还有一点就是烛很讲究说话艺术,他处处为秦国着想,说出的话很讨秦穆公的欢心,终于说服了秦穆公,而且秦郑结成了友好联盟。

师:对,这叫换位思考,抓住了对方心理,分析利弊得失,直到折服对方。刚才同学们发言很好,都抓住了关键,我把同学们所说再归结一下。有人说世之三绝为:武士的刀锋,文士的笔锋,辩士的舌锋,其锐不可当。武士的刀锋,刀光一闪,血头落地。文士的笔锋胜过攻城掠地,它能直达人心,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如李斯一篇《谏逐客书》使秦始皇回心转意,而辩士的话锋呢?凭三寸不难之舌可立取公候,一言以兴邦,一言以毁国,化干戈为玉帛,如纵横家苏秦、张仪之流。作为辩士的烛之武游说秦穆公,从利弊得失入手,从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一是从地理位置说,“越国以鄙远”,只能“亡郑陪邻”、“邻厚君薄”;二是从利益关系说,“舍郑以为东道主”,“供其乏困。”三是从历史事实说,指斥晋惠公忘恩负义、失言寡信,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四是从发展趋势说,分析晋对秦构成的潜在威胁。“阙秦利晋,欲肆西封。”全篇说辞句句真情实意,做到了以情动人,以利诱人,以弊劝人,以理服人,从而取得了“保全郑国”的最终目的。由此而“迫晋退兵”。最后一段,请同学们自行翻译,届时大家进行讨论。[师板书:4、迫晋退兵]

下面就“关于左传”请同学们记两句话:一个体,四个字,即:

“以春秋为纲,以时间为序。”“编年体”,“义缓(委婉)旨远(含蓄)”。[生记录]

师:下面我们再来谈谈本文的写作。[师板书:三、关于写作]同学们看,本文从“秦晋围郑”开端,到“临危受命”发展,再到事件高潮“说退秦师”,最后“迫晋退兵”,事件结束。事件环环相扣,结构严谨有序,而且曲折有致,由“秦晋围郑”引起悬念,到“临危受命”出现波折,到“劝说秦师”悬念又生,到说服穆公后,又冒出晋国子犯请求攻打泰国,一时波澜顿生,直到晋国退步,整个事件一波三折,“文似看山不喜平”,从而产生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要写好人记好事,首先要弄清二者的关系,文章中写人记事的文章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也即是“人因事而显,事因人而叙”,只不过是各有侧重,有些是以人为主,有些是以事为主。记事分单件事,多件事。从材料选择言,有中心事件,主要事件,次要事件,典型事件,重点事件之分,写人分个体,群体。综合二者看,不外乎四种基本形式,即一事一人,多事一人,一事多人,多事一人,下面简单图式为:

 

初中时,我们学过选取家庭生活中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员间的思想矛盾的如《羚羊木雕》,有选取“散步”这生活小事写三代人之间的深沉的爱(如《散步》)。

下面我们就所学二、三单元文章就写人记事四种基本形式作一区分。

通过讨论同学们注意到了,《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人物烛之武,事件退秦师,文章围绕“退”字做文章。文章一件事就写出烛之武临难不惧,勇于担当,热爱国家,和平至上,长于辞令的崇高品质和鲜明个性。文章写一件事不平铺直叙,不单调乏味,先写重兵压境,事关国家存亡人民生死,在这种背景情势下,烛之武出场,继而写至秦营见秦伯,逞三寸之舌以说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人物语言情理兼具,饱含情感极有说服力,取得劝退秦师的胜利。再看课文《荆轲刺秦王》,整篇文章叙事完整,有铺垫,有渲染,有对比,有矛盾冲突,人物置于刺杀秦王这一紧张而又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中,通过“刺杀前的准备——刺杀前的告别——刺杀时的激烈——刺杀不成的惨烈”的全过程,凸显出荆轲那种舍生取义、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可贵品质和谨慎、细致、勇武的个性。再看《鸿门宴》一文,敌我阵营,文臣武将,各为其主,唇枪舌剑,刀光剑影,于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中,刻画出项羽的直率,刘邦的狡猾,张良的委婉,范增的老辣,一件中心事件写出众多的各各有别的个性人物,实为我们同学学习写作的典范。我们同学常犯的毛病是写事不见人,写人雷同化,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缺乏个性。

另外,请大家讨论一下,你从本篇课文的学习想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

生7:老师,我想就“语言的力量”写文谈谈我的看法。

生8:我想写“春秋何义战?”发表我对“七雄五霸闹春秋”的看法。

师:有气魄,题目大,不过需要对春秋历史情况有所了解,建议选读下《左传》的篇章。

生:老师,我觉得烛之武这个人太了不起了,我要写的题目是《对话烛之武》。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感悟,这很好。写好作文选择好角度很重要,比如一根筷子,我们从上往下看,就是一个圆点,立看就是一根竖线,横放就是一根直线,转动就是一根圆线,放在水中就成了曲线。我们同学要学会纵向、横向、多维看待、思考问题,下面我就本文作一个演示。刚才有同学从语言表达角度,从战争角度设题,我们还可从人才角度、春秋诸侯国关系变化角度、从“辩士”现象角度、从外交的角度思考,可联读、寻读、扩读、对读《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宫之奇谏虞假道》、《秦晋殽之战》等篇目,设题图示如下:

 

同学们,下去后还可扩展思维,各自命题作文一篇以作练习。下面我就本文语言布置作业如下:

[板书:四、关于语言]

1、找出本文的通假字,从音、形、义看通假字有何规律。

2、归并下列多义词例句,并辨析不同词义。

若—封—从—亡—朝—厌—说—辞—鄙—微—子

3、分析文中“以”、“焉”文言虚字各那种用法。

4、找出课文中一个典型的判断句和宾主提前句。

附:板书

 

林安福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