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6-09-07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

(2)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

(3)总结文中的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

(2)通过质疑、讨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

(3)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

(2)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 背诵全文。

2. 把握文章的说理方式。

3. 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从“三笑”入手明结构。

2.重难点突破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教师提示诵读要领,学生诵读,整体感知。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谈论。

【教学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投影《秋水》“庄子钓于濮水”一段文字,引出追求逍遥游的庄子,读懂后让学生谈谈庄子是怎样一个人,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作者,教师再补充完善。

1.《秋水.庄子钓于濮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问: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答:说明他鄙弃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行的高洁。天下无道,当然也可以有“入世”与“出世”两种选择,庄子选择了“出世”,他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庄子用乌龟来比方,入于宗庙,是“留骨而贵”,留在泥水里,则自由自在。这就是说,庄子视为生命的不是权势威福,而是洁身自好,是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

2.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

记. 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

(解说:简介庄子生活的时代背景,为理解文章的思想作准备。)

二、熟读课文

1.对照注释,查找字典,掌握字词读音。

2.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注意字音与节奏。

3.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或全班朗读,指出朗读中的不足或错误。

4.结合“问题设置”教师做朗读提示。

5.学生齐读课文。

三、问题设置

问:《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怎样不同情感?

答: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四、疑难探究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加强自学,故本课时以总结归纳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使之掌握和巩固。内容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1.自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利用工具书及课文注解,力求初步熟悉课文,扫除生字障碍,读懂课文大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2.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邪? 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

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解说:扫清文言词、句的障碍,积累文言词、句式和虚词用法,理解文章意思,为整体感知内容提供条件。)

五、课堂小结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都堪称庄子的代表作。此篇还被列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希望同学们通过熟读课文来积累文言知识,来走进经典,走进大师。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逍遥游

人格的独立

精神的自由

品行的高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探究写法与主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这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继续来共同欣赏庄子的奇文——《逍遥游》。

2. 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用单独读、齐读、小组比赛等方式检查。

二、问题设置

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

三、深入探讨

1.这三“笑”是什么??

蜩与学鸠笑之/ 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2.这三“笑”各笑什么?

前两个“之” 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 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3. 三“笑”的作用是什么?

由物及人、先述后议、先破后立。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是并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那些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不必说,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之流仍是“犹有未树”;列子虽然己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是仍然“犹有所待”,待于风,算不上逍遥游。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

为了确立自己的“逍遥游”的绝对自由的观点,首先就必须驳倒一般人的所谓“自由”,证明它们都是“有所待”而相对的自由,不是作者所主张的“无待”的绝对自由。这本可以开门见山地提出,但作者却采取了欲抑先扬、欲破先立的手法,从而驳的有力,破的彻底,立的牢固。

四、疑难探究

根据学生实际从下面三道探究题中选择一至两道,进行深入探究。

1.《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恣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在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首先,是全文的构思。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样的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短命者对比,更显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

其次,是作者倾注笔力描绘的鱼而化鸟的鲲鹏形象。课文多次描绘这一形象,前后相互补充印证,使其形象更丰满鲜活。大鹏是作者着意刻画、极力渲染且颇为动人。作者说它是一种鸟,这种鸟体形巨大,“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么巨大的鸟从何而来?竟是从“北冥”中的一种名叫“鲲”的鱼转化而来。因为“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因而化成的鸟当然也“不知其几千里也”。自然界中由水生而转化为飞行的动物是很多的,比如蜻蜓,大概作者对这种现象是有所观察和了解,才作出了这样的推理和猜测。冥者、溟也,即大海。北冥,是作者想象中的一个大海。大海里的鱼比河湖里的鱼当然要大得多,但能把鱼想象到“不知其几千里”大的人,除了庄子,恐怕就没有第二个人了。不仅如此,作者还认为:“鹏之徙于南冥也”,竟会是“怒而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扶摇”,就是旋风;“六月息”,就是六月里的大气。我们知道,农历六月,正是台风肆虐的时候。作者不仅赋予大鹏以人的感情,而且还具体描绘了其飞起时的壮观场面。他把生活中所见到的平常事物鱼、鸟、旋风、台风等,通过想象夸张,运用到塑造一个有所待的极大的大鹏鸟的形象上来,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极大的创造!在这才能无双、向往逍遥而又无法逍遥的大鹏鸟身上,显示了作者的才情,也隐藏着作者的苦衷。

(解说:赏析写法及语言特色这是本课的重点,在学生反复阅读讨论的基础上,适当予以点拨,实现自读教学目标。)

2. 章太炎说《庄子》“内篇以《逍遥》、《齐物》开端,浅言之,逍遥者,自由之义;齐物者,平等之旨。”(参见章太炎:《国学讲演录-诸子略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我们应如何看待庄子的逍遥游思想?

设题意图: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是全书的思想内容总纲,集中反映了庄子的精神特质和人生追求。它不仅代表了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其行文汪洋恣肆,着笔奇峭诡谲,想象力极其丰富,妙喻迭出,字里行间闪烁着庄子独有的思想光辉,因而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但对它的评价也是“仁者见之谓仁,智者见之谓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因此,探索和破解《逍遥游》深邃博大的内涵是我们解读《庄子》的一把钥匙,有利于正确把握《庄子》的思想脉络和庄子的精神特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对庄子思想的扬弃。

这个问题以自由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步骤可以参照如下安排:

(1)明确:庄子将自由表述为“逍遥游”,即心灵的无拘无束,自由翱翔。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3)教师提供多角度的补充资料。例如:

①《逍遥游》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脱的空虚。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要去拼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②《逍遥游》表现了庄子对不受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的追求。但是这样的“逍遥游”却虚无缥缈,无法施行。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世界上有没有绝对自由?如果没有,那么庄子的追求是否有意义? “逍遥游”是一种精神追求,精神追求不应该有终点,否则就会象《浮士德》里所写的那样,人一旦停下脚步,就沦为魔鬼的奴仆。《逍遥游》中的鹏就是这样一个追求彼岸自由而永不停息的象征。

小溪边,欣赏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品味着小桥流水、杏花春雨,时而扶摇直上,摒弃了人间的是非荣辱,遗世独立,超脱了世俗中生死名利的纠缠,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翱翔。这是多么地逍遥啊!

(2)学习庄子远大的目光和恢宏的气度。

《逍遥游》中描写了一只硕大无比的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能“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这是多么奇特的想象,多么宏大的气魄啊!庄子通过笔,使这只神鸟活在了人们心中,鹏成了一种理想、一种精神、一种非凡气度的象征。多少人从这儿汲取力量,,开阔胸襟。

例如,李白曾写过一首述志诗:《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在诗中,李白以冲天而起的大鹏自比,表示自己志大才高,气魄非凡;即令时运不好,也决不屈服。表现了一种睥睨一切,虽败不馁的英雄气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伟人毛泽东也将鹏融入到了自己的血脉和豪情中,他曾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伟人以鹏自喻,凡人也不愿做个鼠目寸光、满足于“翱翔蓬蒿之间”的斥鴳。人们用“鹏抟”(喻指人的奋发有为)、“大展鹏图”(“鹏图”形容人的宏大志向)、“鹏程万里”(“鹏程”比喻人的远大前程)互相祝愿着,传达着不平凡的志向。

作为青年我们也要从前人那儿继承鹏的精神,拥有鹏的气度。我们要高飞,就要有鹏海纳百川的宏大气度和笑看风云的开阔襟怀。

(3)按规律办事。

庄子认为“逍遥游”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亦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要达到这种逍遥游的境界,就要“乘天地之正”也就是要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即规律。庄子所追求的是绝对自由,这是虚无的,不可能达到的。但他所说的顺应本性,也就是按规律办事,无疑是合理的。

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才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甚至会反受其害。国家不按规律办事会陷入困境。个人不按规律办事,会影响其成长和发展。例如学习在当前显的尤为重要。那如何学呢?荀子早在劝学中说道:“学,不可以已。”并为我们总结了学习方法和态度,那就是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得下苦功。对于学生来说,更应该遵循学习的规律。可是我们有些学生,却对此视而不见。有的平时不学,考试时才临阵磨枪;有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上课走神,回家边学边玩??最后导致自己成绩不理想,更重要的是基础文化知识不能系统扎实地掌握,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及时养成,这样,我们如何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呢?我们认识了规律,就要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学习,一切都会水到渠成的,这不正是庄子给我们的一点启示吗?

五、课堂小结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每次面对它的时候,我们总是痴迷于它那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意出尘外的独特构思和跌宕跳跃的诗性语言。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气势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除课堂学习外,大家还可课后细细品味,逐步消化。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从中汲取民族智慧,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三。

七、板书设计

三“笑”

由物及人、先述后议、先破后立。

三问

“汪洋自恣以适己”的体现?

如何看待庄子的逍遥游思想?

思想教育意义?

八、学科组长点评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文言文学习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文言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本课的教学设计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让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动”起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天津市第九十五中学 尹如丽)

九、区县教研员点评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名著经典中徜徉熏染,这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永恒的话题。但经典往往内涵丰厚,这种博大精深往往使初学者无所适从。要使学生面对经典不混沌,首先教者要做到不混沌。该课例从朗读入手求感悟,从“三笑”入手明结构,从合作入手辨主旨。这使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十、教学反思

《逍遥游》教学反思

天津市第九十五中学 陈国良

《逍遥游》一文难教和难学。在给这篇课本确定难点时,人们常常笼统地说难点是主旨的理解,也正是因为如此,教者的解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可一旦全由教者解读,学生只有听讲的份儿,什么主体性、对话性、参与性等等都谈不上了。我认为,课文最令人难以捉摸之处,是内容以及一些内容构成的板块。内容很杂,学生的眼睛难以看出头绪来;一些内容构成的板块,学生更是难以从整体上把握,这直接导致他们对全文认识的混沌。

我在教这篇课文时,尝试在“笑”字上大做文章:全文三节正好有三“笑”,就从这里入手。因为三“笑”不仅把全文的内容简化为三个主要故事,即蜩与学鸠笑鲲鹏、斥鴳笑鲲鹏、宋荣子笑他人;也把全文涉及的“有所待”的事物或人物全贯串了起来。而且通过它文章的主旨也容易理解。三“笑”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十一、精彩片段

纲举目张

——《兰亭集序》的精彩片段

师:笑作为人们日常表情之一,大家最熟悉不过了,想笑就笑,要笑得漂亮。(生笑)有各式的笑,比如??

生(齐答):微笑,大笑??

师:当然,最难的笑是皮笑肉不笑。(生笑)

师:在天才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中,也有三笑在吸引我们,我们不妨来找一找,读一读。

(生找出三笑“ 蜩与学鸠笑之,斥鼹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学生总结出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

师:在《三笑》电影中, “三笑” 都是秋香笑唐伯虎(学生大笑), 《逍遥游》里的这三“笑”,是谁笑谁呢?

生:蜩与学鸠笑之/ 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师: 弄清三个“之”, 我们就能知道笑的对象了。下面,就请大家解读三个“之”。 生: 前两个“之” 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 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师: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板块。先看第一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一节。

(读毕)

师: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生: 因为鲲鹏高飞, 要靠风力。为了突出风力之于鲲鹏的作用,作者还以气息之于野马尘埃、水之于大舟的作用来作比喻、说明。

师: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

生:反对。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说明“之二虫又何知!”,它们也凭借了一点外力。

(齐读第一节,感悟内容:鲲鹏凭借风力、蜩与学鸠笑鲲鹏和作者反驳蜩与学鸠。) 师:再看第二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二节。

(读完)

师: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

生: 斥鴳认为, 鲲鹏要飞高,才依赖于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己能够自由地“腾跃” “翱翔”。

师: 那么, 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呢?

生:同样是反对、反驳。

师:作者是怎样反驳的?

生:从大与小关系的角度来反驳的。世界上万事万物,所求有大有小,大固然需要凭借,小同样也需要有所凭借,因此“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是错误的。

(齐读第二节,感悟内容:小往往不了解大,导致斥鴳笑鲲鹏。)

师:最后看第三板块,一起朗读第三节。

(读完)

师: 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

生:因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师: 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怎样?

生:由“斯已矣” “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也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

(齐读第三节,感悟内容。)

师: 到此为止, 我们了解到,作者对“笑”鲲鹏和别人的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一一作了否定。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

生:也都作了否定。

师:否定后者好理解,关键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为“鲲鹏展翅”早已作为积极的意象被人们广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讲述这一寓言故事时, 突出的不是鲲鹏本身,而是风力, “故九万里,风斯在下矣, 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对风力作用的突出, 实际上就是对鲲鹏的否定。

师: 作者写了“笑” 的双方,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作了否定,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 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 并且对顺便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

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 可以说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师: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生: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师: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至于“无所待”的境界怎样才能达到,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读读《逍遥游》的后半部分。

 

封志莉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閻犲洤澧介埢濂稿触瀹ュ泦鐐烘晬閿燂拷濡ゅ倹眉閼垫垹鎷嬮娆惧晥闁哄倸娲ら崯鎾存媴濠婂啰纰嶉柛鎺擃殔鐎垫煡寮▎鎴旀煠闁挎稑鐗嗛懖顔碱潩韫囨挸褰勬繛鍫滅祷椤旀垿鏁嶉敓锟�
閻犲洤澧介埢鑹般亹閵忕姷纭€闁挎冻鎷�35濞戞挾宕刼rd闁哄倸娲﹂妴鍌炲箥閹惧啿鐦�
闁哄嫷鍨伴幆渚€寮ㄩ幆鏉跨€柨娑欑閺佸湱鎷归敓锟�
闁哄牆顦靛〒鍓佹啺娴g儤鐣遍柨娑樼焷椤曨剙菐鐠囨彃顫i悘蹇曨攰閳ь兛绀佺粭鈧€甸偊鍠曟穱锟�

闁哄牜鍓涢悵顖炲箥鐎n偅绨氶柣妤€鐗忕紞澶愬锤閳ь剟鏁嶉敓锟�http://wap.yinruiwen.net  闁规鍋呭鍧楀嫉椤掑倻褰茬€甸偊鍠曟穱濠冪瀹€鈧ǎ顕€鎯嶆笟濠勭闁告瑯鍨抽悵娑㈠础鐎圭姴绠悹褏濮村畷鍕▔椤忓洨銈繝褎鍔掔粭鍛姜閻e苯浠柡浣稿簻缁辨繈鎮欑憴鍕靛妰濞存粌妫滆閻犲浄闄勯崕锟�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