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课堂实录 2016-09-07 手机版


第一课时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请大家把书打开,翻到第二页。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单元的学习任务。翻到前面,第一单元的单元说明,我们先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单元说明)

师:好了,我们看一下。学习本单元的说明,给了我们什么提示?

生:学习这个单元的时候,要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然后体会文章的情感和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师:对了。好,你再说说看。

生:文章是记录人的成长历程。

师:在这儿涉及到成长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美好的向往,也会有小小的烦恼,我们仔细想想看,我们有过幸福的回忆。

生:有。

师:这就不多说了,美好的向往,小小的烦恼,现在没有很大的烦恼,可能你认为已经很大了,但是至少在这儿都属于成长的过程。成长的过程,有美好的,也有烦恼的,这是很正常的,你不要想一切都是美好的。然后,我们注意一下学习技巧,刚才孟之沫说了,一是把握课文内容,然后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那么在学文章的时候,这两点注意一下,结合文章的表达技巧,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文章的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文章的标题,我们一起读一下。预备起——

生:(齐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师:那这个标题读了之后,你能看出一些什么门道来?

生:这篇文章是从一个地点写到另一个地点。

师:对不对?

生:对

师:一个地点到另外一个地点,也就是两个地点。哪两个地点?

生:百草园,三味书屋。

师:那么就是说,由这个标题,我们知道文章的什么?文章的内容是不是写这两个地点呢?没看文章,有极大的可能。那么,还有“从”“到”呢?顺序,先写百草园,再写三味书屋。过渡词,我们快速的浏览文章,找到“到”对应是的哪个段落?

生:第十段。

师:你读一下。

生:(读第十段)

师:刘洛含找到第十段,你是否同意?

生:我觉得是第九段。(读第九段)

师:现在有两种意见。哪种意见正确一点?

生:第九段。

生:我觉得应该是第九段。因为过渡应该是承上启下,这段中提到两个地点,要把他送到书塾里去……而且我觉得第十段完全没有过渡的感觉,仅仅是一种描述。

师:你是否同意?

生:我认为“到三味书屋”应当是由第十段开始的。

师:噢,原来你这样子。你看这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么这个“到”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承上启下。

师:承上启下作用。如果你这样分开,把前面没了,如果只回答“到三味书屋”由哪个自然段开始,第十段是对的。你是这样理解的。但是,我们题目是合一块的,所以,是第九段。刚才分析很有道理,你是否把答案记下来了?他分析到几点?第一是结构,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还有它为什么过渡?因为这里写到两个地点,由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两个地点的转换。所以,这个到就体现了。本文作者是鲁迅,我们在上学期学过他的一篇文章《风筝》,谁能回顾一下鲁迅,介绍一下。这书上没有写了噢。XX你说说看。

生:鲁迅叫张树人(全体纠正“周树人”)然后他有两个弟弟,周建人,周作文。然后,他……

生:浙江绍兴人

生: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他是在发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于是人们后来都称他为鲁迅。

师:我们刚才谈到作者,这是属于文学常识,文学常识有没有最简单的,刚才我们讲,几个同学,他们的角度都不一样,你要注意全面,全面,注意这样几个字。“名,时,地,评,著”也就是说,你要介绍的话,这几个方面都要介绍到。不过我们现在一般,这个时会省略一点。好。名,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地:浙江绍兴人。对他的评价是,一个最简单化,我读初中的时候,也是这样评价的,我记得时候是记三个字: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思革,这样是最好记的。他的著作《狂人日记》《朝花夕拾》《呐喊》,“著”是具体作品,他的集子,他的作品集,我们要稍微了解一下。我们今天学得这篇文章选自《朝花夕拾》,然后,到高中,我们会学到他的一部集子《且介亭》,不是“且介亭”,是“租介亭”,他把那个字省略掉了。这部作品,他什么时候写的?在租界里写的。好了,依据题目,我们考虑一下,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生:两个部分。

师:一部分是什么?一部分在百草园的生活,一部分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讲,按照地点,把它分开。第一部分,一到哪里?

生:一到八,一到九

师:由内容来说,你可以说一到八,那三味书屋呢?有一个问题,九怎么办?九承上启下,总不能孤零零拎出来吧?归为上,还是下?仔细看。

生:上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还在和蟋蟀覆盆子们告别,还在百草园。

师:噢,此时还在百草园,还没离开,所以归为上。这样明白没有?承上启下,它是过渡,但有时候我们要看看,它是和哪里更亲密一点,对不对,所以,两部分很容易理解。第一是回忆百草园的生活,第二是回忆在三味书屋的经历。接下来,我们考虑一下,百草园,前面加个修饰语,你加什么?什么样的百草园,把文章第一部分仔细的阅读,大家拿出笔,在文章中圈点勾画,这样更好。要不先这样考虑一下,写百草园,他写了哪些内容?按大的来说,写了哪些内容?

生:写了植物和动物

师:在哪个自然段?

生:在第二自然段

师:那后面呢?那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讲,你前面所讲的植物和动物等等,我们简单可以称为什么?

生:生物

师:科学课称之为生物,我们语文课称之为景物。好,接下来还写了什么?

生:还写了百草园的故事。

师:还写了百草园的故事,还有呢?还有没有?

生:冬天的百草园

师:好了,我们刚才讲,怎样的百草园?你加什么词?可以用文中的词语。

生:无限趣味的百草园

师:这个词在文中哪里?

生:第二段第五行“无限趣味”

师:好,无限趣味(师板书)还有吗?这样,无限趣味是指这里景物,文章集中在第几自然段?

生:第二段

师:我们齐读一遍第二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预备起。

生:(齐读第二段)

师:我们来看,刚才我们在这里找到一个词“无限趣味”,那么这自然段,到底趣味体现在哪里?

生:景物的种类繁多

师:景物多(板书),这个多到底是指种类多呢?还是?

生:种类

师:你先说完吧。你数数看,一定写了多少种景物?几种?

生:十五

师:你们数得怎么和我不一样?我们一起说一下: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云雀),这里就几种了?

生:七种

师:七种,然后再看下面:

生: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藤、木莲藤……

师:几种?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云雀上面说了,就是叫天子。那么,我们看,这么多景物,表现的趣味在哪里?这些景物归类的话,怎么归?

生:动物和植物

师:大致分两类:景物中有动物和植物,这么多植物,由于篇幅的关系,可能省略了很多,你又从哪里看出,确实是省略了?

生:先是这里有不必说,还有第四段“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还只是泥墙根这边的植物,动物就已经有很多了。

师:他这里写了大量的范围是在哪里啊?

生:泥墙根一带

师:泥墙根一带,而且通过一个词,一个词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单是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言下之意是什么?这里都有无限趣味了,其他更有。这种写法,称为什么写法?通过一个小范围来说

生:以小见大

师:以小见大是叙事的范围。这个方法叫“以一概全”。那么也说,写的景物虽然在文章篇幅中是出现比较多的,但“以一概全”的方法来表现其无限的趣味。那无限的趣味只是景物多,那我们也可以写学校,我们学校树真多,那棵树,那棵树,那棵树,二十多棵树,那真有趣味了吗?那在文章中,趣味具体体现在哪儿呢?在作者笔下的百草园,你喜不喜欢?

生:不喜欢。不好玩。

师:不喜欢,你看看为什么不喜欢?

生:虫子太多了。

师:有时想想,我们经常说,人与自然要近距离接触,我们很多同学是赵括式的人物。

生:纸上谈兵。

师:嗯。只是纸上谈兵,从来不会去接触。我们看看,刚才有同学讲到,这个趣味在于这个“玩”字,他在玩什么?

生:玩斑蝥。

师:我们看看作者是怎么玩的?

生:“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师:“喷出一阵烟雾”,烟雾,气味如何?当然我也没有玩过,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场景,这样一个小动物,你轻轻地蹭一蹭,然后一阵烟雾就出来了,用我们某些同学的纸上谈兵的技巧,想想我们七年级学过的那篇《童趣》,把斑蝥想象成……

生:蚊子(笑)

师:斑蝥缩小成蚊子,太大了一点,再缩小放大一点,这烟雾怎么样?而且,我们看看,除了斑蝥之外,还经常拔何首乌,因为他想成仙。成仙,自古以来,是很多人的梦想,知道,在古时,曾经嫦娥吃了仙丹,在月宫里呆着。在那儿想,我什么时候也来炼仙丹,嫦娥吃了几粒?两粒,她就升天了,一粒,就长生不老。这是传说,在古时,也有活生生的例子。秦始皇,他也想成仙。他想长生不老……具体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成仙长生不老,人类一直以来的追求,何况是小孩子,小孩子认为吃了便可以成仙,多好的事情。光是这样玩,是没有意思的,成仙成仙不了了,还可以干嘛?还可以吃什么?覆盆子,又酸又甜,好像打广告,哪个广告“酸酸甜甜”这个味道,小孩子是最喜欢的,酸的吃了想吃甜的,甜的吃了想吃酸的。涩味要比桑葚好得远,那么作者笔下,这个趣味有玩的,也就是说,由这个得出一个结论:你要表达一处景物有趣味的话,光写景物的多,是不行的,必须怎么样?我们经常讲,把景物写透了,你要玩,抽象地说,就是必须要有活动(板书),也就是说,你不要老是静态的景,我们接下来,我们刚才讲了一种方法“以一概全”的方法。我们看这一自然段,有哪些写作的技巧值得我们学习。好,XX你说说看。

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有拟人,有修辞。

师:有拟人,有修辞,那我们这里看,有拟人,除了拟人的修辞之外,还有什么?

生:还有比喻。

师:哪个比喻?

生:“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师:“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这是比喻,通过这个比喻,写出了覆盆子的什么特点?

生:鲜艳美丽

师:它的鲜艳美丽,吃水果的时候,它总要好看一点,才会喜欢吃一点。丑巴巴的,吃番薯和吃樱桃的,你可能更喜欢吃樱桃的,对不对?你可以拎着一袋樱桃在大街上走着,你绝对不会拎着一袋番薯在大街上走着,对不对?为什么?番薯太难看了。好了,除了拟人,刚才有同学讲到排比,哪里有排比?“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这里句中的排比,也就是说,表现这种方法,它有修辞,还有什么?

生:写景物的话,要把景物写的好,要加上形容词。加上人的活动。

师:这位同学总结的很好,形容词,我们简称“用词”,那我们看看这些“用词”到底有什么特点?“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什么感觉?

碧绿从哪个角度来写的?(颜色),光滑的(触觉),从感觉上来讲,那光滑是触觉,碧绿是视觉,高大是视觉,紫红是视觉,那么写颜色,写这种感觉,既然谈到感觉角度,有视觉了,有触觉了,长呤,有听觉,还有味觉。那么就是说,你去写的时候,要注意各种感官,感官角度,我们通俗的来说,这里有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还有,好听的。好了,除了这个之外,我们再看看,还可以有哪些方法?写景物,是不是全摆出来就可以了呢?

生:细写动作

师:什么意思?

生:也就是说“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

师:噢,细写的意思就是在写景物,人的活动的时候,要注意一定的细节。

生:写景物,不要杂乱的写在一起,要稍微把它分类一下再写。第一个“不必说”后面,都是静态的,第二个后面有动态的。

师:分类有动态的,有静态的,从写法上来说,我们可以称为什么?一般来讲,叫“动静结合”,要分类,其实我们可以讲,它是有顺序的,静态的到动态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再来看看单是这里的内容呢?它又是按什么顺序呢?有没有发现?“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接下去写得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

生:动态的

师:所以我们讲,它起先是由静态的事物写到动态的事物,然后接下来,又由动态的事物写到静态的事物,要有一定的顺序,还有一个字,我们再看看,菜畦到桑葚,有没有发现顺序?

你的观察角度应该是由从低到高,我们再来看看鸣蝉写到云雀呢?“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它的顺序应该是什么?还有“轻捷的叫天子从草间”应该是从高到低,所以,我们看,“不必说……也不必说”这里的顺序是由低到高,然后这里呢?自然而然地由高到低,也就是说,在写景的时候,除了归类,还应要有顺序(板书),这些方法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先上到这里。

第二课时

   

课前:齐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师:好了,先读到这里,这德语发音注意一下,汉语拼音可读作“a dei”,好了,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二自然段,第二自然段由内容来说,它着力刻画了百草园的景物,景物给我的感觉是什么?无限的趣味。景物写完之后,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生:故事

师:一个故事。什么故事?

生:美女蛇的故事。

师:长妈妈给我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我们看一下,两个内容之间怎么过渡的?

生:第三段

师:第三段“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我有疑问,为什么会突然冒出草,在第二段没有写到草,那这样不是辜负了前面百草园的景物那么有乐趣,它都没写到长的草。XX,你说说看。  

生:草的话,第一段有提到“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师:在第一段中有提到有野草,第二段为什么不提呢?野草没有趣味,所以他就不提了,没去玩了。从文章写法来说,第一段提到野草,第三段又提到野草,然后自然过渡到下面,所以,写野草,它的内容在写作时应该注意什么?第一段提到野草,第三段再次提到野草,内容之间应该要注意互相联系,前后照应。自己旁批一下,内容之间要有照应,不然显得太突兀,请一位同学把第四段美女蛇的故事这一段读一下。XX,你读。  

生:(读第四段)  

师:这个故事怎么样?  

生:平淡  

生:很好笑  

师: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一讲,我们首先明确第四段这个故事目前呈现的这个内容是不是当时长妈妈讲的情形,长妈妈当时是这样讲这个故事的吗?  

生:有可能  

生:可能性很小  

师: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如果是你,你怎么讲?当然,你可以看着书讲。谁来讲一讲?那这样吧,同桌之间,看着书,把这个故事讲一讲。  

(同桌互讲故事)  

师:大家静下来,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一次?同桌推荐一下,谁能把这个故事讲。谁来讲?可以看着书讲。以勒,你来讲。  

生:长妈妈曾经给我讲过故事,在很小的时候……  

师:现在是你讲  

生:噢,是我讲,不好意思。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位进京赶考的人,住在古庙里,而且在晚上点着蜡灯……他们非常地仔细,在夜静人静,夜黑风高的夜晚(众生笑)晚风吹过,忽然只见背脊一凉,听到有人在叫他:“先生,先生。”(有学生纠正为公子)这个人一惊,是谁在叫我?于是,他便四周环看,突然间在墙上看到美女的一个头正在望着他,他便心里一爽(众生笑),他说:“请问姑娘,是在叫我吗?”只见那美女,噢,不对,只见那姑娘点头一笑,公子非常高兴。(众生反对)噢,看错了……听我讲完(其他学生纠正:第二天就挂了啦),我知道,第二天晚上(众生反对),今天晚上……没听过这个故事才对的呀。公子在晚上出去寻找,希望还会碰上那位姑娘,但是不巧的是,他却碰到了一位老和尚,公子本想上去叫住他,不对,公子本想不理他,但老和尚却叫住了他:“这位兄台(众生反对,纠正为‘施主’)你今天晚上是不是已经见过美女?”那位读书人惊讶到:“疑?你怎么知道?难道说你也遇见了?(众生笑)”老和尚说道:“我当然没有遇到,公子,兄台,我且告诉你,你身上有妖气,今天晚上那位美女是我们(众生笑)是传说中修练千年的美女蛇,她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当你一听到她的声音,并回头应她,那么你今天晚上就嗯嗯嗯……”因为是读书的,所以心里非常的害怕,很胆小,就和那位老和尚说:“高人,有何办法可以解决?”老和尚笑笑说:“今天你遇见我,可算是你的大幸,我这里正好有一个治妖的盒子,最低价只卖……(众生笑)”公子见了,马上买了回去。半夜了,“簌簌簌……簌簌簌”门外只听见了一件声音(众生纠正),听到门开的声音“吱”门开了,于是,房门敲了起来(配以敲桌声音),大门开了……敲门声(配以敲门声)年轻人赶紧把被子裹起来,但是,只见那一刹那,一道金光飞了出去……(学生讨论热烈)只听见“啊”一声惊叫声……  

师:首先我们应该感谢以勒同学,他讲了以后,我们对书中这个故事理解更深刻了。(众生笑)因为他里面,第一比较形象,但我们发现很多不合理之处,我们也一一点破,这样我们对故事理解就更深了。对不对?有些加的东西太不符合常理。不过,生动这块是有的,我想,当时长妈妈讲故事的时候,声情并茂是有的,但长妈妈讲得这个故事应该比你要好,就故事内容应该比你要好。为什么呢?我们看看文章这个内容,文章中所写的这个故事内容,是不是当时长妈妈讲得这个故事?  

生:差不多  

师:嗯,我们只回答差不多,所以,这个故事,我们顶多只能算什么?赝品,属于转述的(板书),那么也就是说,我们通俗的来说,就是 鲁迅 先生写的,是不是长妈妈讲的?  

生:不是  

师:不是,讲与写是有一定的距离的,从文章第四段找找,哪些内容不是故事内容?第一句不算,后面故事内容找找看,冒号之后的内容,哪些语句不属于这个故事内容?拿着笔圈出来。有几处?  

生:两处  

师:第一处是什么?当然是……那个是破折号,不是扛号,放假放得连标点符号也不认识,完了,放假放得被家长影响了,还扛还读了呢。基本上,一般受家长影响比较大。“当然睡不着的”这句话鲁迅写得什么时候出现的?“当然睡不着的”我们找得第一处这个内容,什么时候出现的?是我当时听这个故事的反应,还是写这个故事的反应?首先明确,这句话属于什么内容?对这个此时故事的评价,对不对啊,这种评价是相对客观理性的。那我们仔细联想,联系我们的经验,这个单元讲了,你小时候,如果听比如说“西游记”这个故事,孙悟空变成火眼金睛了,你作何理性分析?你会不会进行理性分析,你最多发出感慨“哇”,你会不会这样想?这个孙悟空太厉害了,能在这儿练这么久,他能练成火眼金睛,为今后他这个眼睛能成为有利的武器,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他今后降妖除怪就不怕了。会这样子吗?  

生:不会  

师:顶多发出一些感概,而这里有什么感概?是感概吗?是一个定论“当然睡不着”,这个内容属于插入故事的内容,插入故事的内容是写了。写得这个内容是不是当时听故事的第一反应?最大可能是还是不是?你小时候,聊斋故事听过没有?聊斋故事听完之后,你会对人物做出如此评价吗?聊斋故事,哪个知道?那个,比如说,《画皮》,你看到那个画皮,然后到那个房间,把那个皮剥下来,旁边的人看到了,吓一跳。你看到这儿时,会说“哇,我也吓了一跳”,心里也会这么想?心里最多冒出的是“好可怕”,对不对?会不会说“这个画皮真得太狡诈了?”所以,我们讲,在这里,这句话极大可能是成人之后的鲁迅写的(板书),也就是说在1926年写的,但也可能是当时想的。这是一。然后我们再看下面,下面还有一处“后来呢?”这个是很肯定的,是什么时候说的?  

生:长妈妈说完这个故事后说的。  

师:也就是说,是儿童的世界(板书)一听这个故事,“后来呢”急于想知道结果,所以由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们今后去转述一个故事的时候,你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过去和将来时  

师:这是现在。也就是说,转述故事的内容,我们可以借鉴 鲁迅 先生的写法。故事加此时你的一些想法,还有当时你的一些想法,这样,这个故事能引人入胜。这是我们分析的结果,但是我们在读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觉得这个故事好像很正常,对不对?那几句加,如果那几句不加呢?你感觉怎么样?那样就变成纯转述了。纯转述,故事比讲要更难听,那还不如听以勒讲的故事呢,虽然不是很合理,但也绘声绘色的,所以,转述故事,他的高明之处,或者说这个方法,我们应该学习,这样明白没有?好了,我们把这个故事再读一读,注意里面特别有感觉的词语。“先前,有一个读书人”预备起。  

生:(齐读故事)  

师:好了,我们看一下,这段文字是写美女蛇的故事,那美女蛇的故事,和这个百草园有什么关系?  

生:相传百草园里有条赤练蛇。  

师:那为了表现百草园的什么特点呢?  

生:神秘  

师:噢,神秘,比如说美女蛇的故事为百草园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板书)那百草园的特点,用一个字概括,那无限趣味也能概括啦?一个字,从文中来找,第一段中其实有提到的。“乐”,百草园由于美女蛇的故事而充满了一种神秘的色彩,当然,这神秘的色彩作者并没有写完故事就停了,还在第五第六段加入了什么内容?加入了一些教训以及后来对自己的一些影响,对不对啊?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三块内容,百草园的捕鸟,捕鸟这过程能体现乐吗?  

生:能。  

师:哪里能体现?  

生:这个过程  

师:捕鸟的过程,请同学们拿出笔,圈出这里的动词。找出我捕鸟的动作和动词。好了,第一个是什么?  

生:扫开。  

师:扫开,接下去  

生:露出  

生:“露出”不是。  

师:噢,“露出”应该算进去,扫开不一定露出,是要强调露出。  

生:“露出”不算  

师:露出怎么不算,也是动词,接下去是支起,接下去撒,系,牵着  

生:拉  

师:牵着,马上就拉啦?  

生:走  

生:看  

师:然后再接下去是罩住。这个捕鸟的结果,这个动词要放进去,虽然不是”我”的一个动作,但是是捕鸟这个过程,这个结果“罩住”要放进去,整个过程可以放进去,那接下来有个问题,这个一系列的动词,我们看了之后,可以学习的,捕鸟今后也会的。但有一个问题,这样写,有乐趣吗?只是把动作陈诉一下,有乐趣吗?比如说,我们体育课老师教跳山羊,老师会教的,第一步什么动作,第二步什么动作,第三步什么动作……举个例子,老师教我们一系列动作,老师教完,我们就会了,你会觉得很乐吗?很悠哉吗?那这里只是写了过程,捕鸟的过程,作者是详写的,这个过程,我们知道是有乐趣的,但乐趣是不是体现在这几个动作之中?这一系列动作之中?这样,这几个动作一出来就很高兴了。那就像小孩子刚学会走路一样,“唉,我会走路了,我会走了唉,会迈第一步,第二步了”这么高兴吗?那我们看其他文字。为什么捕鸟会让我那么高兴,那么快乐,有哪些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什么?文章这段第一句就告诉我们,什么?  

生: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  

师:冬天的百草园是无味的。无味,没有一点味道。而此时却能捕鸟,那当然是快乐的了。那这种写法叫什么写法?  

生:对比  

师:这不叫对比  

生:衬托  

师:冬天他讲无味,但其实是有味的。那就不是对比喽,这叫“先抑后扬”(板书)听过没有?  

生:没有  

师:“先抑后扬”,先说没有味道,其实是有味道的。那么,我们来讲,捕鸟能体现乐,因为他起先觉得没味道,但后来有味道,那当然印象深刻了。除此之外,第二个原因是什么?好,你说。  

生:人际罕至  

师:“人际罕至”为什么?  

生:他说“雪人和塑雪罗汉都要别人来鉴赏”,这里基本上说没有人。所以,只能做一个人的……。  

师:噢,没人来,没有人来的话,那有成语,你要做些东西,只能怎么样?  

生:自娱自乐  

师:自己在那儿看,那叫“孤芳自赏”,你旁批一下。这样,他可能“孤芳自赏”,“孤芳自赏”有时候显得凄凉一点。对不对啊。“孤芳自赏”会不会写?(板书)  

所以,捕鸟还是比较有意思的,由这里可以突出趣味。我们看看,捕鸟的方法,动作有了,还得有个条件。什么条件?  

师生齐:第一,雪得下一两天。第二,鸟肚子饿。  

师:“饥不择食”看到“秕谷”,“噌”的下来了,那就好捕了。那么在捕鸟的过程中,我有没有乐趣可言呢?  

生:有  

师:有,在文章中,哪个自然段提到?  

生:第八段  

师:第八段,看这个过程,明明见它们进去的,拉了绳,鸟进去了,内心的一种,此时就兴奋了,鸟进去了,此时更多的应该是紧张,捕得住呢还是捕不住呢?一种紧张。然后接下去,拉了绳之后,跑去一看,这时是什么?  

生:兴奋,有点激动  

师:可能抓得概率比较高。最后——  

生:失望,沮丧。  

师:刚才讲了这几个词,你有记下来吗?那么,也就是说,在这个捕鸟的过程中,他的这种乐,不仅仅在于捕鸟的过程,而在于他的一个内心的一种情感波动,在整个百草园之中,我们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在整个过程之中,好像只有他一个人在玩,自娱自乐,但是,实际上是不是呢?更多的时候是,但实际可能不是,在文章中,他也提到了一个人,谁?闰土的父亲,好了,这节课,我们先讲到这里。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