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16-09-07 手机版


一、时代背景

1926年9月,鲁迅到厦门,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兼国学研究院教授。

鲁迅本来准备在厦门工作两年,积聚力量,再进行下一步的战斗。他刚到厦门,就以兴奋的心情注视着当时的北伐革命战争,认为北伐革命军胜利进军“极快人意”。但是,厦门却与全国革命形势脱节,使他感到“孤立海滨,和社会隔离”。厦大教员中又有不少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人物,“现代评论派”的势力也膨胀起来,这就使他感到厦门与北京一样“污浊”。于是不到半年,便决心离去。在这不到半年的时间内,鲁迅受到厦大青年们的衷心爱戴。他除执教外,曾到厦大学生办的平民学校,以及集美学校、中山中学等处演讲,激励青年的爱国热忱。他还指导厦大的文艺青年成立“泱泱社”和“鼓浪社”,出版文艺刊物,热心培育新文艺的幼苗。

在这期间,鲁迅编订了杂文集《华盖集续编》和《坟》,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五篇回忆性散文,他以严格的自我解剖精神回顾以往的战斗,清理自己的思想。

(《回忆鲁迅资料辑录》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0年版)

二、《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编订成书时改题为《朝花夕拾》。这是一个回忆散文集,鲁迅说其中的10篇作品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朝花夕拾》忆述了鲁迅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一些重要的生活片段,其中关于少年时期在故乡绍兴时的生活忆述有七篇,离开故乡到南京求学、留学日本、归国在绍兴任教的各一篇。这些优美的散文真实而生动地记叙了鲁迅生活经历中的各个侧面,其范围包括从少年到青年、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各个方面的生活。这10篇作品按时间先后排列,反映了鲁迅早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演变过程。它们不仅以优美的文笔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是研究鲁迅生平和思想发展的重要资料。

《朝花夕拾》的重点不在山川景物的描绘,而在于社会人情世态的刻画,给人们留下了一幅幅色彩鲜明、浓淡相宜的风俗画和世态画,其中浸透着作者深切的人生感受和对中国社会生活、中国国民精神的解剖。 例如,在对“百草园”的描绘中浸透着童年生活的乐趣,在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绘中透露出旧教育制度对少年心灵的禁锢和少年活泼心灵的表现,在对南京水师学堂生活的描绘中反映出新旧文化的交替,在对日本仙台生活的描绘中表现出弱国子民在国外感受到的耻辱。鲁迅的《朝花夕拾》给中国的散文创作注入了更丰富的社会内涵和文化内涵。

《朝花夕拾》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幅生动鲜明的生活画面,还为我们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先生”、《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范爱农》中的范爱农等。长妈妈的淳朴、“先生”的方正、藤野先生的亲切、范爱农的孤傲,都写得栩栩如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朝花夕拾》的另一特点是将大量的议论融于记叙之中,这些议论有的用于讽刺,有的用于针砭时事,有的用于评述生活和人物,但总的目的都在于赋予所记叙的生活现象和人物以新的视点,从而起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由平凡见哲 理、从特殊到一般的升华作用。例如《二十四孝图》记叙了儿时看二十四孝图的情景,正是由于大量的议论的插入,才将二十四孝图所宣扬的陈腐思想的荒谬性揭露了出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与二十四孝图完全不同的新视角。

(郭志刚、孙中田编 《中国现代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三、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

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按地点的转移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1~8),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第二部分:从“我不知道为什么家 里的人”到完(9~24),写我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就局部而言,写百草园含三大块内容:夏天的百草园、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写三味书屋,先写三味书屋坐落的位置及格局陈设,写第一次行礼、第二次行礼,插叙“怪哉”虫的传说,后写读书生活(读书、习字、对课),写溜到后园里玩耍,再写师生朗读,写孩子们偷偷在课堂上做戏、描绣像。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幅幅生活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幅幅画面,按照作者的思路,是有其内在联系排列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内容上合乎逻辑、顺乎情理的承前启后,同时作为一篇好文章 ,在形式上也要求有相应的过渡文字,起到结构全文的黏合剂的作用。

文章第一段,以回忆的口吻,简洁概括介绍百草园的位置、规模、名称、变迁、景观,特别点出“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那么,“乐”在何处呢?带出下文。第二段写乐在夏季。第三段,由“长的草”不去,因为相传有“赤练蛇”,为下段写美女蛇搭了“桥”。第四、五段正好写乐在关于美女蛇的奇妙传说。这传说写完,第六段稍加议论,作为前面的收束。第七段,以“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一句起步。关键是“比较”二字,跟谁比呢?显然,是跟刚刚写完的夏天的百草园比。于是第七、八段写雪地捕鸟之乐。一直到第九段将被送进书塾而无限留恋地告别百草园一虫一鸟,一草一木,几行动人的抒情,完成转而记叙三味书屋生活的过渡。写百草园的生活,作者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给 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鲁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7年,他对当年三味书屋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 塾教育的若干侧面。从陈设布置来看,让作者充满着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幅,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对未脱孩提稚气的鲁迅,充满着一种不同于百草园戏耍的新鲜感。假如说,百草园是令人留恋的,那么进了三味书屋,则又使他的好奇心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 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

从这些描写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四、有关“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892年2月,12岁那年到这里入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年春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 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其间断而复续,首尾竟达6年。

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斗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

(王鹤照口述、周芾棠整理 《回忆在鲁迅先生家中三十年》南京师院中文系《文教资料简报》总46期 1976年4月)

五、长妈妈

鲁迅谈长妈妈: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 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的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做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30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鲁迅 《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

六、补充注释

1.“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听先生)讲完新课,(我)将要回到座位上去的时候。书塾里,老师教新课叫“上生书”。上生书的时候,学生走到老师的座位旁边,站在那里听老师讲,听讲完毕,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所以说“退下来”。

2.“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应读做“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引自《论语•述而》,意思是:“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是宣扬孔子哲学思想“仁”的。

3.“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应读做“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引自《 幼学琼林•身体》。原文是“笑人齿缺,胡为狗窦大开”。意思是:“笑人家牙齿缺了,(那口)像个狗洞大开着。”

4.“上九潜龙勿用”:引自《易经•乾卦》。“上九”原文是“初九”,“潜龙勿用”即所谓“龙德而隐者也”。意思是说,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

5.“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摘自《尚书•禹贡》。原文不在一处,是学生因不懂而胡乱拼凑到一处的。意思是,那个地方的土地(分为九等,上上为第一等,下上为下等里的最上一级),好坏交错;那进贡的东西,有祭祀专用的一捆捆的茅草,还有橘、柚这类水果。应读做“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6.怪哉:传说中的一种奇怪的虫。据说汉武帝在路上遇见这种虫,不认识是什么,就问东方朔。东方朔说,这种虫是秦朝冤死在牢狱里的老百姓的化身,是忧愁结成的,放在酒里就会溶解。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怪哉”二字的意思是“稀奇啊”。

7.三味书屋:现在三味书屋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 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有关方面想尽办法才找回来。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活着,按照这三位老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 ,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

8.私塾:私塾乃旧时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学生多6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 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就私塾的教材而 言,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为“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 。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1~3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9.“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 ;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出自清代武进人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文载清人王先谦所编《清嘉集初编》卷五。李克用为晚唐沙陀人,因参与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而官封晋王。他为了争夺地盘,扩大势力范围,与另一地方军阀、农民起义的叛徒朱温连年攻战不停。三垂岗一名三垂山,在今山西潞城县西。李克用曾因一次对梁战争的胜利在此置酒庆贺。刘翰赋写的就是这次宴会的盛况。“金叵罗”是一种敞口的浅杯,那形制也许同现今戏曲舞台上用作道具的长方形酒卮相仿佛。鲁迅先生所引刘翰赋中的“金叵罗”一词也应作如是观,否则与下文“千杯未醉”四字便难以缀连榫合。

七、自主检测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 ,作者是 ,原名 ,字 。我国现代伟大的 、 、 。他的散文诗集是 。

2.请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菜畦( ) ②蝉蜕( ) ③人声dǐng( )沸 ④确凿( )

⑤宿( )儒 ⑥桑葚( ) ⑦斑máo( ) ⑧倜( )傥( )

3.结合语境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

机关:

②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

高枕而卧:

③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方正:

④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人生鼎沸:

⑤这是荒园,人迹罕至

人迹罕至:

4.按照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写出恰当的动词。

开一块雪, 出地面,用一支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 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 住了。

5.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参考答案

1.《朝花夕拾》 鲁迅 周树人 豫才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野草》

2.①qí ②tuì ③鼎 ④záo ⑤sù ⑥shèn ⑦蝥 ⑧tì tǎng

3.①秘密。 ②垫高了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③正派。 ④形容人声喧闹。沸,水开。 ⑤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4.扫 露 支 撒 系 牵 看 拉 罩

5.文章内容表现一段经历(从……到……),两个过程(百草园、三味书屋);结构大致分为两个部分。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